
一、感遇
1、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2、感遇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3、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4、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6、蓝紫:湖南邵阳人,现居广东东莞。诗观:诗是灵魂在肉体之外的有形游走。
7、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前言《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张九龄被贬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8、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9、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译文:兰草和杜若在春夏之间长出,多么茂密又多么繁盛。在空寂的山林中幽静独处空有丽色,红色的花朵覆盖着紫色的枝茎。春天白昼渐渐长天黑得晚,秋季刮来寒风微微拂动。一年盛开的花朵都被吹落,美好的心意竞怎样实现!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遇诗三十八首
11、感遇诗,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解说唐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张九龄有《感遇诗十二首》,当代阿袁(即陈忠远)有《感遇诗》一百首。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晁以道诗亦云:‘烦君一日慇懃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12、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13、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14、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15、这首诗是诗人自述生平之作。诗人出身豪富之家,却笃志经学,不是习于安常处顺,而是仗剑千里,敢于为国捐躯。更难得的是,诗人能够坚持舍身为国的志向,一以贯之,矢志不渝。
16、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17、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18、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19、引证:老舍《茶馆》第二幕:“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20、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二、感遇其二
1、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3、(作者)张九龄(朝代)唐
4、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5、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6、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7、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8、编辑:晓娣娟娟茶醉文姐
9、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10、兰桂在自己较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11、《感遇》其四翻译: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12、前面三首可以说是在自我之内展开想象性的叙述,从第四首开始,有思想角度之转换:“我将在哪里遇上另一个我?天际的孤鸿/掠过海面的波涛,把自己嫁给天空……”、“如果来一壶酒呢,是否可以找到/隐藏的另一个?”那“另一个我”我可否遇见、可以作为灵魂的出口、作为自由之路?第五首是第四首的进深、是场景转换——“在梦里”是怎样的情形:“另一个你在梦里重现,抱着自己的影子/隐身于黑夜……”第六首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一首的回应:“旷野沉默,仿佛这是一个人的星球/我所谓的出发,难道更像逃离?/我已洗静心扉,并不在意虫蚁与蚊蝇/林木茂盛,仿佛藏着谁的前世/那白雾之中,有长头发的女巫/要到我的躯体里找寻白骨”。
13、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使用了对偶的手法,全诗为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表现出春兰与秋桂的清雅高洁与无限生机。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兰草繁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14、(解释)兰叶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秋景。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
15、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16、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17、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18、北宋状元文《破窑赋》,取胜当下的所有鸡汤
19、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20、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三、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
1、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2、循环:不可改变的规律。寻:思考
3、丹橘“经冬”为一遇,依然以绿姿展世,不为严冬这种外因所困;
4、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5、《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五言古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6、我本来是富贵之家的子弟,平时立身处世,总是孜孜以求增进自己的才学。我虽有感于时事的多舛,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一想到报效国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剑而起。
7、回复任意诗词即可搜索过去发布的诗词,比如:床前明月光。
8、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稿酬500元),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
9、对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赏析
10、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11、自:本身。岁寒心:耐寒之心
12、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13、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14、天壤一何异,幽默卧帘帷。
15、我觉得张九龄是一位非常好的诗人,他总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景色或是物品描写的淋漓精致,画面感十分丰富。
16、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17、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18、《感遇》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感遇》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也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它们继承了阮籍咏怀诗的余脉,反映了作者的zz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众多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理想破灭的愤懑忧伤。
19、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0、“我从哪里走来?身后的山村/已成模糊的画面,距此地二千公里之外……”这是诗思的开始,一个关于生命起源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永恒问题。而诗作的结尾是:“我准备重新出发,于畴昔之夜/无论向前或向后,都不是归途”。全诗6组,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最后的“重新出发”,也是对开始的“我从哪里来”的回答:继续寻求,继续追问:“周围歧路遍布,会有谁带我穿过丛林?/我该借哪一颗光斑,照亮路途的幽暗?”
四、感遇陈子昂
1、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感遇十二首(其一)(作者)张九龄(朝代)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赏析: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的感觉。
2、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3、《感遇》其三翻译:回到幽深的树林中独自高卧时,积聚的愁虑已去心中一片宁静。将这一切告知那高飞的鸟儿,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将心意传给君王)。日日夜夜空怀着这无限情意,但是有谁能体会这至诚情意呢?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有什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4、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结束语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新唐书》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公元740年,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5、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6、407258991@qq.com
7、如果您喜欢这首诗词,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并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分享给朋友。
8、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9、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10、“有岁寒心”为二遇,这可能与江南处于比较温暖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主要是由丹橘本身所拥有的傲骨寒心内因所致;
11、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12、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13、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14、引证:柔石《二月》十八:“我总感谢你底恩惠!”
15、以上二首诗既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一首诗暗骂忘恩负义,第二首诗因此叹息。
16、前两句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出处)《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17、《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18、《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19、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20、表达了作者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出自: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赏析: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
五、感遇其二陈子昂拼音版
1、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新唐书》@老街味道
2、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4、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5、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借歌颂橘树的品质和性格,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有如橘树,同时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最典型的有屈原的《橘颂》,不单在手法上类似,在吟咏的对象上都一致。
6、感谢:因对方之好意或帮助而表示谢意。
7、感遇诗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感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背背哟!
8、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9、我向西驰骋过丁零族建筑的边塞堡垒,向北到过单于台。我登上高山,远眺千里以外的景色,心中怀想着古人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
10、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11、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12、丹:金红色。“橘”同“桔”。
13、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14、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5、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16、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17、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18、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19、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20、古屋昼无人,桑树鸣鸺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