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2、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说,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我胡乱地把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阳光灿烂,尽情高歌,畅饮美酒,我要趁着明媚的春光与妻儿一起返回家乡。从巴峡出发,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很快就到了洛阳。
3、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在头脑里勾画的回乡路线。诗中连用四个地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是句内对偶,又是两句对仗,真是妙不可言,这四个地名,它们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但是,诗人用“穿、下、向”三个动词,一下子把它们串联到一起,好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个地点飞驰而过,有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
5、杜甫深陷贼中,不仅没有背叛唐朝,还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了凤翔——当时唐肃宗所在地。一路上,他看到许多村庄惨遭浩劫,许多百姓家破人亡。见到唐肃宗后,肃宗感动于他的忠贞高尚,授予他左拾遗一职。但他很快被卷入zz斗争中,仅仅三个多月,就被打发回家。一路上,遇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6、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7、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表现。
8、“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表现。
9、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0、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11、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12、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燕少年乘风起,诗歌路上有联花。大家好,这里是诗路联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律诗与对联”第7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3、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4、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一个浪头。
15、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16、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此诗除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17、mànjuǎnshīshūxǐyùkuánɡ。
18、大型纪录片《中国》全集|诗意再现古往今来的开阔历史
19、白日放歌须纵酒,
20、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2、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3、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扩展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4、一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在怀念杜甫、背诵杜甫、研究杜甫,尊他为“诗圣”。可是,在他59年的人生里,他真正开心的时候并不多,“安史之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可是当它实实在在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5、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6、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7、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8、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9、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10、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此诗除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11、想开拓精神世界,提升文学修养的你
12、⑷却看(kān):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13、请大家熟背本诗,在古诗的积累之中兼顾楹联写作吧!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14、这首诗,除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处处洋溢着“喜”,难怪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生平一快诗也。”
15、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当时杜甫在梓州,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于是,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欣喜欲狂,写下这“生平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一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后惊喜欲狂的心情。诗的首句写狂喜之故,以下各句写狂喜情态。前三句写眼前表现,后四句写心中所想。时间上由“忽传”“初闻”到“即从”“便下”;空间则由剑外到“巴峡”“巫峡”,再到“襄阳”“洛阳”;动作上又由“却看”“漫卷”“愁何在”“喜欲狂”,到“须纵酒”“好还乡”,表达了他仓促间欲歌欲哭的行状与情感,非常生动感人。
17、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奔波。的情况是,直到去世,他终究没有回家。
18、清代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写喜意真切,愈朴而近(“漫卷诗书”句下)。自然是喜意流动得人,结复何等自然。喜愿之极,诚有如此,他语不足易也。
19、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清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1、(济南市燕山小学董思琦)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出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4、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6、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一快诗”。除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8、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9、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0、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11、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在得知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后兴奋之情难以抑制后创作的,表达了他的一片爱国之情。整首诗洋溢着喜悦之情,
13、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4、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5、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在鄜州城北的羌村,安顿好妻子和孩子,他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刚一启程,就被叛军捉住,关押在长安的监狱里,好在他还可以自由地出去放风。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他看到昔日繁华的国都而今野草丛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血腥的屠杀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1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17、一卷:五言古诗(33首)
18、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19、多方位的古诗词朗诵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把握,教你读好每一首古诗词。
20、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紫云解读诗词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翻译和赏析
1、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仅仅一个月,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刚刚失去幼子(因饥饿而死)的杜甫带着家人和孩子在兵荒马乱中开始流亡的生活。他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中,恐慌、饥饿、疲惫、看到因为毫无组织,难民们互相践踏,成批成批地死在路旁,哪些行动的迟缓的老弱病残被叛军从后面追上后砍杀。听到从洛阳西去的道路上,哭声震天,宛如人间地狱。
2、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3、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4、音频课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由曹红宇老师主讲的《我爱古诗词》栏目。曹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讲解诗词,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讲解诗词的朗诵技巧。
5、剑外忽传收蓟北,
6、清代刘濬《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7、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8、《我爱古诗词》是一档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的音频栏目。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0、初闻涕泪满衣裳。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人生一快诗”,围绕“闻”和“喜”展开。
12、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时乱事已告终。
13、《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平生一首快诗”。
14、此诗除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15、几经辗转后,47岁的杜甫来到了成都。杜甫在成都有不少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就是现在游人络绎不绝的“杜甫草堂”。这里风景秀美,小桥流水,草堂虽然素朴,但对杜甫来说,已经足够。在这里,他和妻子、孩子过着颇有意趣的日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他有时出去寻访古迹——“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有时和朋友相聚喝酒——“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有时到江边散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风懒困依微风”。虽然也曾潦倒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生活总体来说还算平静,是他这些年来最为安稳的一段日子了。
16、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17、后来,他们一直过着漂泊奔波的日子,虽然杜甫也曾再次官至左拾遗,但当他看到统治者如何苟且偷生、安于享乐的时候,看到他们如何压迫人民、奴役人民的时候,最终他对朝廷、对皇上极为失望,他彻底破除了对朝廷的幻想,不再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他的凌云之志、匡世之心,被湮没在时代的混乱里。他递交了辞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官位。
18、让孩子们通过读懂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循序渐渐提升语感和文学素养。
19、⑻巫峡:长江三峡之因穿过巫山得名。
20、整个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河南河北。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能表现诗人喜悦
1、想提高古诗词朗诵技巧的你
2、对诗词感兴趣,希望完整了解中国诗词知识
3、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4、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所谓狂喜,其中生气莽溢行间,结二尤见踊跃如鹜。作诗有气,岂在字句争妍?
5、意思是听说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6、qīnɡchūnzuòbànhǎohuánxiānɡ。
7、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8、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9、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臻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12、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13、数十位诗人的快意人生,数百年唐宋元家国事:小到字词意象,大到创作背景、诗人故事,了解完整人生图谱和世事变迁。
14、biànxiàxiānɡyánɡxiànɡluòyánɡ。
15、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6、审核:福州市鼓楼教师进修学校语文组
17、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8、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19、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一快诗”。除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2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