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卞之琳的诗
1、本来身如逆旅,古今同有此情,而卞之琳说得太新鲜了,太可爱了,太切实了,心跳是“火车的怔忡”,于是身子是“梦的车站”!我说他“无我”,是非常之实在的一句话。此他的诗所以空灵之故。而感情那么切实。
2、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
3、这首诗是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他是出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断章》是他的不朽代表作。他师从徐志摩,与沈从文交好,倾心于才女张充和。他一生写诗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被评价为中国诗坛的琢玉者。
4、卞之琳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出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1929年从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5、将有机会参与我们定期举办的线下见面会~
6、确实,就像诗人自己做的注释所说,“古人有云:‘无之以为用’”,“空灵”的境界既是一种最为初始的、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空灵。而这一空灵说到底是心灵的空灵。情以物载,载以空灵。
7、我讲前一首诗说“无我”,这一首诗偏偏说“雨同我”,其实雨同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的诗却是写得太好了,天下雨便让你去负责。
8、你这个流氓公差,停住你的毒手!
9、“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10、回家奔丧的卞之琳料理完家事后,专门到张充和所在的江南古城苏州玩了两、三天,两人一起游虎丘,逛园林,还在水上划船嬉戏,应是别有一番情趣。我想象,那是两人欢乐的青春时光,拍了照片,留下了青春的记忆。
11、他晚年自述其写作观念:“我写白话新体诗,要说是‘欧化’,那么也未尝不‘古化’。……就我自己论,问题是看写诗能否‘化古’、‘化欧’。”
12、第50期:张二棍的诗《黑夜了,我们还坐在铁路桥下》
13、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的。这诗是中国传统的爱情无题诗,从组诗的诗思运行上看,从一章出发,“期望你来”,到第二章的“期望你出去”,第三章的“分离”,第四章的“相聚、别离、相见”,第五章“分离”,章章相连,有条不紊,构思极为严谨。
14、蜗牛寂寞的僵死在窗槛上
15、天天下雨,自从我走了。
16、有人说这首诗是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张充和写的。卞之琳跟张充和相见并不多,张充和其实更一早拒绝了他的爱,但张充和从来没有在卞之琳生命中消失褪掉。卞之琳给张充和写过很多信,但她从未回过一封。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并跟丈夫赴美定居,卞之琳则留在大陆生活。
17、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18、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9、(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20、那桥、那楼、那观景人,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想象的范围很大,可画面的重心依旧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极富情趣又浪漫。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饶有情致的一句,巧成浪漫惬意的宣泄。
二、卞之琳的诗《断章》
1、“看风景人”常有人误读为“看风景的人”,其实,作者不多一个“的”字。诗以言志,寄深情于眼前景,《断章》之“断”让人回味无穷,落寞、无奈,寡欢、少言。通过哲理般的短句,曲折却尽情地表现出来。《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其实,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出名短诗。尽管只短短四句,名气却巨大。知道《断章》是哲理诗的多,而其实应是一首爱情诗。
2、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3、是啊,船呢?没有船又如何载得了她?于是诗人马上笔锋一转:“下楼去!”或者那里就有船了吧,可是诗人又不写有船没船,只是说“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从表面上看,结果似乎是未知未定的,因并没交代“船”到底有没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诗人找不到船,而杏花倒是现实的,诗人极度苦闷,所以下楼去看杏花不过是他转移话题的一个幌子罢了。
4、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5、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6、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7、他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的试验,广泛汲取中外诗歌的营养,善于“在微细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诗”(朱自清语),同时给新诗带来了智性(哲理的诗趣)。
8、从热闹中出来闻自己的足音。
9、作为诗人,他曾师从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10、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11、我仿佛脱下了旅衣的老江湖
12、卞之琳《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13、衣襟上不短少半条绉纹,
14、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15、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16、好呀,最出名的一首《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7、无独有偶,下面这首《无题》同样出自卞之琳之手,也同样是由相互呼应、互文互释的两小段组成——
18、衣的绉(皱)纹应该如水的绉纹才对,所谓吹绉一塘春水,那么这个衣襟仍是来人的衣襟,即女儿走路衣服走得动了,即是望见人来了。那么这个衣襟并没有半条绉纹,应该是电烫得平平的,何以说绉纹呢?所以这个句子里面的“绉纹”二字用得很有问题。
19、这种情形是从前的诗里所少有的。但是,重要的,是诗人用这种新的感觉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心情或者说情绪。时空相对的字宙意识,与关切祖国存亡的社会意识互相交错,使得诗人的感觉更加复杂了。远人寄来的风景片,其作为表象与实体的区别,在诗人的感觉里消失了;灯下验土而辨别方位的土科技,使诗人加倍地感到在灰色世界里的失落感;《聊斋》的离奇故事也因了微观宏观的关系,而成为诗人表达对国人(包括自己)昏沉如梦的危机感的极适当的幻象。对于这样一个闭门沉思,以至陷入梦境的敏感诗人,外面实在的天气变化以至当前的时间观念,都消失了。所以,“雪意”和“五点钟”都是由友人带来,并至此才从白日梦中醒来。
20、在绿苔地上冒一下蓝烟吧?
三、卞之琳的诗属于
1、说诗人对爱情冷暖自知,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自觉营造也能说明问题。诗人所选择的水和船并从中营造的意境很能说明诗人是有预见并且自知的。一开始,诗人就说“三日”,已让山前的“小水”变“春潮”了,诗人很明白自己的心情,爱情已经萌生并且蓬勃发展,他知道女主人公“揉揉眼睛看”就能看到。但看到了又能代表什么呢?也许对方只是当一个美丽风景欣赏一下便罢了,因此诗人开始想比较直接的表达他的情思了。
2、他是个诗人,笔风轻逸,敏感、痴情。
3、《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出色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出色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出色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
5、拖着一大车夕阳的黄金,骡子摇摆着踉跄的脚步,穿过众多的疏落的荒林,无声的扬起一大阵黄土,叫坐在远处的闲人梦想古代传下来的神话里的英雄腾云驾雾去不可知的远方──古木间涌出了浩叹的长风!
6、接着“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真是太好了,令我非常之同情,我仿佛看到卞之琳像一张广告一样贴在火车站上等车。
7、究竟还只有雨同诗人有关系,朋友未必要你负责,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甜蜜,或者还如古诗说的“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第三处没消息倒是自己的事。
8、头两行意思非常之明白,我顶喜欢他的比喻新鲜,非常之显得个性。天下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天文家的望远镜,世上最没有声音的场所也莫过于天文家的范围,自己的足音倒真是一件奇事了,理应出来听听!
9、像一个天文家离开了望远镜,
10、本文摘自初岸文学出品图书《名家读新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1、实际上,卞之琳继承了“新月派”的主张,也同时受到法国象征派T.S.艾略特、瓦雷里、奥登等人的影响,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被评论家认为是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
12、请在后台回复你的想法、建议、期望,
13、《距离的组织》的特点,是用新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灵感来写诗。当我们忽然了解:远在罗马帝国倾覆之时就爆发而致突然灿烂的星球。直到1934年12月,其光始传至地球,这时候,我们在惊奇之余,是否也获得了某种新的宇宙意识,是否对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关系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并从而更新了思维方式与认识习惯呢?犹如读过弗洛伊德学说之后,人们对梦的含义已经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14、《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但全诗仅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四句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15、它们既各自独立,自成意境,又彼此联系,具有极其自然的互释互文性。乍一看,这首诗表现的似乎是一环接一环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16、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17、提起卞之琳,你一定会想到他的传世之作《断章》。
18、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19、————————————
20、“赤裸裸的可怜人,不论你们在哪儿
四、卞之琳的诗歌作品
1、卞之琳的天下雨也一点不拖泥带水了。新诗还不是美丽的溢露,是一座雕像,是整个的庄严。
2、只可惜,在当时张充和的心中卞之琳只是一个好友,而不是情人。后来张充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一个美国人傅汉思,并且在婚后跟着丈夫出国定居。但是国内外的通讯非常不方便,卞之琳跟张充和一度断了联系。
3、B(两个“装饰”均为动词,分别表达“照进”和“进入”的意思。此外,“别人”为“楼上的人”太实,与全诗意境不谐。)
4、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言不与人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许多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而诗人正是在这短短的两行诗中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写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5、第47期:一窥诗人穆旦和他的《发现》
6、自己大约寄住在朋友家里罢,或者住旅馆罢,故曰“客枕”。于是要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这个玻璃杯里所盛的不是水,是天下雨,是诗人一切的意思了,否则世界太抽象了。
7、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1932
8、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9、他是20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上承后期“新月派”和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开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先河。
10、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11、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12、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13、提起中国现代诗,一定有卞之琳的这首《断章》,在从文言转向白话使用,古诗转向现代诗的初创阶段,《断章》这般凝练、精致,既写现象,又富情感,还蕴含哲理的诗很难不被叫好、传颂。
14、第51期:读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的白话小诗《月夜》
15、诗的第二段还是继续以水自喻,“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诗人说过自己很矜持,虽然她掠过的一丝笑影让诗人心动,但卞之琳还是不敢太冲动,生怕自己的冒失会让对方受到惊吓。于是含蓄地把自己比作水,既有自哀,也愿意载你。
16、(内容来自蓝棣之《现代诗名出名篇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17、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18、卞之琳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阅读其作品可看到哲理的天光,从而感悟到其诗作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19、我国现代诗人卞之琳作品《断章》。
20、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五、卞之琳的诗
1、孩子,听蜜蜂在窗内着急,
2、年轻时的卞之琳、张充和
3、但我想,不光是卞之琳心知肚明,连张充和也应是心知肚明的。及至“来还是不来”一说从张充和嘴里说出来时,卞之琳先生已经作古,但即使在世,我想也不会因自己深深爱恋的人那么说而有丝毫不敬不快,因为用“曾经”来形容这两个情意中的男女,我以为是恰当的。1955年,卞之琳45岁,10月1日与青林女士结婚。
4、卞之琳还是莎士比亚研究专家。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便译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时年十九岁。其代表译著《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更成为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较高成就,他的研究著作《莎士比亚悲剧论痕》是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中的里程碑。
5、我在散步中感谢襟眼是有用的,因为是空的,因为可以簪一朵水花。我在簪花中恍然世界是空的,因为是有用的,因为它容了你的款步。
6、这首诗为什么题作“归”?真是神秘得很。岂“我欲乘风归去”耶?我不能说我懂得作者的作意,但我觉得他写得很好玩。
7、于是有第二章,你知道水是百转千回走去的么?水不跟你讲,却是很寂寞,很有哀伤,他愿意载你哩!
8、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9、解析: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10、卡之琳的《寂寞》写出了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人生状态。诗的最后两句:“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不曾休止”,用夜明表滴答的声响与死生命终结的比对,强化了读者对于诗文寂寞的感受。
11、轮船向东方直航了一夜,大摇大摆的拖着一条尾巴,骄傲的请旅客对一对表——“时间落后了,差一刻。”说话的茶房大约是好胜的,他也许还记得童心的失望——从前院到后院和月亮赛跑。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多思者想起在家乡认一夜的长途于窗槛上一段蜗牛的银迹——“可是这一夜却有二百浬?”
12、遭受到这种无情的暴风雨敲打,
13、睡车,你载了一百个睡眠;
14、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15、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16、《断章》一诗的首段(前两行诗)和尾段(后两行诗)一是日景,一是夜景:白天的风景(小桥流水、草树舟船)悦了“你”的目,“你”作为风景里的一点,也悦了更高更远处(楼上)别的观景者的目;夜晚的明月陪伴了“你”的窗户,“你”温抚了别的人的梦。
17、又一列夜行车。这是现实。
18、或者指有一件衣裳挂在那里,因为人儿不来,于是把她身上穿的衣服一点一点的都看清楚了乎?总不至于是泛说一句,如上面青山白云等等一样。故我说这个句子晦涩。
19、如果你有自己喜爱的诗词,希望被解读,
20、(1901—1967),原名冯文炳,现代诗人、作家、批评家。在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上均有较高造诣。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桥》等。有《废名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