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夜书所见朝代:宋代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2、“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3、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4、从表面看来,这首诗是一场精美的山水画,但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诗非常耐人寻味。
5、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见
7、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8、“空山”两个字非常巧妙,在空旷的山林里,树木繁茂,一时之间是没办法看见人的。诗人这样的描写,也把“空山”写得像世外桃源一样美妙无比。
9、作为首句,诗人在开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只是不着痕迹地描绘了一副田园随处可见的画面。
10、首先,诗的开篇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便历来为人所称道。在古典诗词中,描写美人的手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美人如花。李白这里采用的便是这种手法,但它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即花亦如美人。这里的“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诗也有着两层意思。那么,这两句诗究竟有着什么意思呢?
11、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12、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15、这首诗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16、在研究字词句的时候,有两点必须注意:
17、《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1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9、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20、月光照亮了松林,还能看见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是多么明净的山间美景!这两句诗虽然是文字,但十分生动形象,就像诗人亲手描绘出的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20字以下
1、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见
3、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4、在前不久的时间里,有一首诗特别流行,来自清代诗人袁枚:
5、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6、就来试试魔力小孩学习平台吧
7、更多适合5~12岁孩子听的古诗系列节目
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关/注/魔/力/小/孩
10、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们也有了更深的想象空间,好像能跟着诗人流露的感情进入他笔下的山水画中。
11、《所见》中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12、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13、诗人紧接之前,描写了山间的景色。
14、说到诗词里的美人,就不得不提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清平调三首》。其中,又以《清平调三首·其一》的开篇14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最为经典,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至于李白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美人,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是有着“贵妃醉酒”这一典故的杨玉环。她还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15、鸣蝉:鸣叫的知了。
16、《所见》是清代袁枚写的一首关于骑牛儿童的诗,全诗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其中歌声振林樾,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的是道路旁成荫的树,这句总体的意思就是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魔力小孩,大家星期一好,我是Angell,又到了《说唱古诗词》的时间。今天,我们聊聊颜色,我们知道世间万物之所以色彩斑斓,被我们看到,那是因为阳光。阳光,当然是来自太阳,而太阳究竟是什么颜色呢?让我们今天一同到古诗当中去找吧!
19、这苔花虽然平凡,虽然小的像米粒一样,但是对它而言,这一份绽放和牡丹花开,是同样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再次学到了“白日”这个词,这里说到了“白日”直接就是指的太阳了。
20、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三、舟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衡水梅开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喧”和“莲动”表现出了洗衣女原本在竹林中被竹叶遮蔽,诗人直到听见她们的声音才发现她们,接着视线转动下,又随着莲叶晃动发现了轻舟。
5、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6、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7、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9、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这首古诗是:
10、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11、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12、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13、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4、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5、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玄宗和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便急召当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的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清平调三首·其一》,便是李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而出。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这首诗:
16、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17、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18、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19、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20、诗本2113意如此,您何必郁闷?夜已深,从聚会上归来的舞者(想象应是位少女)仍不尽兴,在街5261心灯影里尽情舞过,姜大诗人几个字,描绘的场景就生动地4102浮在我们面前.佩服!有关皮影的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1653张灯版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权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四、丹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1、诗人说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看到了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可是他想到的却是这一切即将接近终点,可惜近黄昏!诗人无力挽留这美好的夕阳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发出了如此的叹息与感慨,既是对他所处的晚唐时代,也是对自己的一番感怀!这里并没有真正的说出颜色,但是“夕阳无限好”却让你充满了遐想,仿佛眼前看到了平原上的日落,看到了远处那绚丽的天色。
2、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3、“骑”字写出了牧童悠闲的姿势,也写出了小小牧童与老黄牛的亲近,他可能还晃着小脚丫呢。
4、意思是: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林间边歌边走,嘹亮的哥声在林子上空回旋飘荡.大概是想捉正在叫着的蝉吧,他忽然站住不走了,也不再唱歌了.
5、《所见》这首诗的大意是:牧童悠然自得地骑着黄牛行走在林间小路上,他那嘹亮的歌声震荡在林间。大概是想捕捉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忽然停了下来,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供参考。
6、《夜书所见》这首诗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7、这首南北朝流传至今的古诗,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则是最后四个字:“盛满则衰”。当他看到太阳最亮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到的是光辉灿烂,而是想到:等到太阳极亮极亮之后,自然就会转为黯淡。于是,聪明的古人通过这件事情所领悟到的哲理几乎可以涵盖许多事情。
8、对诗词中的词语,不但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分辨它们的色彩,体会它们的感情韵味。一个词语的感情和韵味,是由于这个词语在诗词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词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而这种感情和韵味,往往难以用训诂的方法予以解释,也是一般辞典中难以包括的。
9、颜色其实是光反射而生成的,于是有了白日就生出各种颜色,例如这首古诗:
10、所以,我们已经知道了,白日是古代的诗歌当中对于太阳的一种描述,那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白日看上去是没有颜色,但是它照亮的万物万物都有它的颜色,这里面藏着小小的科学道理。
11、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
12、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13、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4、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见
1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6、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17、邀请你把孩子的答案和学习的感受在文末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18、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19、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文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④篱落:篱笆。(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所以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供参考。
20、好啦,今天照例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空白色的图画模版。
五、所见这首诗的意思解释
1、蟠桃园,冬桃园各100亩分别出租
2、这首诗写了诗人在所居地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诗人到底看见了怎样的美景吧?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5、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
6、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7、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8、你看他眼中的九月初三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首诗我们以后细细讲。我想说的是:古代的诗人也会和魔力小孩一样仿写古诗的。这首诗首先描写场景,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情况下,然后他说了一个准确的时间,是自己喜欢的几月几号的晚上?然后他又写了晚上最动人的两件事情,所以今天,你也在仿写一下《暮江吟》,怎么样?
9、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0、作为首联,诗人描写了雨后山中秋景。
11、诗意: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2、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1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4、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15、孩子更容易被同龄小朋友的表现吸引,所以当孩子不感兴趣的时候,看看其他小朋友,会很有意愿试一试。来看看以下小朋友们跟读的78期诗词《示儿》。
1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7、这都是出自《所见》一诗的词,原诗如下: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就是想要干什么,意欲捕鸣蝉,就是想要去抓正在鸣叫的蝉(知了)。所见,就是看到的东西或事情。鸣蝉,就是正在鸣叫的蝉,蝉,俗称知了。
18、那么诗人看到的是风景、是故事,还是人呢?
19、《所见》这首诗的全部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