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讨武氏檄文
1、武则天的手段并不是骆宾王写檄文时才被人所知,之前人们为什么没有站出来反抗?其实李敬业自身也是触犯了武则天定下的法律被贬黜才造反的,这才聚集了一批对武氏不满的人,如果武则天的政策没有改革到他们头上,永远不会有人站出来。这也是所有造反者的共同之处,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管你怎么闹腾。
2、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有射武后斗淑妃,抢后位之嫌。
3、古代文青们很容易被王公贵族们赏识,像王勃,王维都是如此,骆宾王后来也经人举荐进入道王府就职。
4、《旧唐书》乃是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编纂的史料,并非是唐朝时期的正式史料。
5、总之,曾国藩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一心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本来是清政府卖国投降,他在《檄文》中却反诬太平军是外国侵略者的代理人,为太平军的起义号召制造了很大障碍。其实,太平军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中国农民起义,只是在表面层次利用、吸收了一些西洋文化。
6、曾国藩越想越激动,趁着高昂的情绪,稍稍理了一下头绪后,挥笔一气呵成了针对太平军的《讨粤贼檄》(以下称《檄文》)。写好后,他命人大量誊抄,在大街小巷四处张贴,不管是喧哗的闹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几乎人人皆知。
7、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武则天当年将王皇后与萧淑妃害死之后,将她们做成了骨醉,并且还掐死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是个极其残忍阴狠的女子。
8、有个叫李荣的道士在京城长安名头很响,女粉丝很多,此人和一个叫王灵妃的女道士突破了清规戒律后居然不辞而别,一个人躲到了成都。
9、大唐失恋妇女之友+超较好娱乐八卦段子手——原来你是这样的骆宾王啊!
10、《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1、这句话非常能够调动朝廷老一批公务员的情绪,唤起大家对李唐王朝的眷恋,同时,也直击武则天的弱点和痛处,极具杀伤力。
12、因为在王府中任职时间不能超过一定期限,几年之后骆宾王期满下岗回到山东兖州悠悠然过了12年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
13、大致上来说的话,关于武则天杀女这件事,真正从传言变成“事实”还是在宋朝时期,在司马光等人的笔下,尽管这些人拿不出任何证据,更不可能见过。
14、其实,这是两种文化的较量,不伦不类的拜上帝会自然不是有数千年的孔孟文化的对手。没有根基的太平天国就这样悬在半空,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
15、骆同学不仅是文学神童,从小还颇具个性,从他9岁时一首描写月亮的诗中就可以一窥其性格棱角:
16、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按照序号沉稳地走进对应的考场,在他看来这最后一关实在不足惧之,一切尽在把握。
17、当年后晋的史臣尚且在书中加上个前提,说这件事是他自己的看法,并没有证据,而到了宋朝修订《新唐书》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时候,这件事却被坐实。
18、王皇后在与萧淑妃的斗争中落於下风,因此出了个昏招,把武则天给弄进了宫里。
19、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都问哪里写错了,却很少有人放在大背景下思考。
20、事件的记载出处,就存在问题实际上,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则天本纪》之中:
二、讨武氏檄文名句
1、骆宾王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对李唐王朝的忠诚、说功,对义师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气势咄咄逼人,让读者无庸争辩而不得不服从。
2、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4、骆宾王(原文)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唐)骆宾王《讨武檄文》节选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5、武后能上位,肯定是有手段的,大家都看过宫斗剧,此不累述。至此,武后上位已13年了,后位稳固,传常与高宗共论朝政,史上并称二圣。
6、开篇一个“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将武大娘置于被告席之上,而后列数其“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的滔天罪行,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
7、朝代:唐朝|作者:骆宾王
8、22岁那年骆同学自觉已学有所成,于是上京赴试,期望春闱一搏,就此鹏程万里。州试乡试一路过关斩将,京试的笔试口试也自觉洋洋洒洒,才情毕现。
9、他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在此之前,他已连中州试县试第上半场的笔试也尽显超绝才情,只剩最后一搏,功名已近在眼前!
10、此时,他并没有注意到,身后面试官的脸色已慢慢沉了下来。
11、也用一生的行动回答了当年高考的那道面试题,坚守原则,表里如一!
12、此文名为《讨武曌檄》,但武则天自名“曌”是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称帝以后的事,可见此题目为后人所改,此文原名应为《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13、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14、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15、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16、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17、时光如梭,转眼间,骆同学已从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风度翩翩的齐鲁才俊。
18、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一个儿子李弘。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19、这天,吃完饭后,曾国藩在院子里溜达,突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当年徐敬业的那场讨伐顷刻间便溃败了,本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可一千多年来,偏偏因为骆宾王的那篇檄文还被人们还议论不息。
20、然而,当武大娘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不禁陡然为之变色,因为这两句写得实在太有煽动性了:
三、讨武氏檄作者
1、反抗者以及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强权的一反应是依附,在强权的庇护下谋取自身的较为可靠和利益。依附不成就躲避,躲得远远的不使zz斗争波及到自己,保存自己的实力。如果以上两者都不行的话就得考虑造反了,但是这种反抗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才临时准备的,成功与否完全看老天爷赏不赏这个面子,所以才有“秀才造反,十九不成”的说法。
2、檄文写于王勃入沛王府两年后,也就是668年。
3、(PS:上一期有写到杜甫杜大叔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两个家族都是李唐皇室血统,在武则天对李氏宗族的屠杀中,杜大叔的外祖父母所处的两支就都被杀的挺惨,所以杜大叔也没沾上什么李唐血脉的光……)
4、武大娘读完檄文之后虽反复点赞,但她同时冷冷地说了这样一句极具洞察力的话。
5、可是造反不是打游戏,通关失败可以从头再来。
6、第以卫道面目出现,争取封建士人,号召知识分子起来捍卫孔孟之道。
7、纵观檄文,全篇赞鸡,却正好戳到高宗武后痒处,只因即无法发怒,也无法忍受,赶走作罢。因何此言,一来王勃尚幼,可能真是无心。二来,王勃已有美誉,此文已经传开,并非直指。三来小题大做也不好,反而会被非议。赶走了事。
8、放旷山林固然自在潇洒,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状况却日渐拮据,在现实的压力下,曾经耻于“自荐”的骆宾王只好改变初衷,在近50岁的年纪又开始东奔西走,投简历找工作。
9、先说结论,历史上四大讨贼檄文分别是袁绍手下谋士田丰的讨曹檄文。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文,朱元璋的法援习文,天国的北伐檄文。骆宾王和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聚兵十万,准备反抗武则天,并且复兴唐朝皇帝的统治,但是他们的行动最终遭到了惨败。
10、C59DB所以《讨武檄文》除了控诉武则天的暴行,就是站在李唐天下的角度用犀利的文笔大打感情牌。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直接表现出李唐王室的可怜境地,连武则天本人读到这句都感叹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她所用。文末的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是在打那些自诩忠贞的重臣的脸了,口口声声先帝待我有多好,但是如今却毫无作为,以至于天下都是她武则天一个人的了。
11、父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12、近日,崇庆中学一学生写的一篇《檄小卖部文》。是为批判学校小卖部的。
13、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14、后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15、不管对方有多强大,我永远选择站在道义的这一面。
16、昔时人已没,犹闻咏鹅诗。
17、当时连乌伤县的县长都是骆宾王的死忠粉,他一心想把义乌建设成文化高地,于是下令把骆宾王的《咏鹅》和《玩初月》镌刻在县衙照壁的前后两面,以此彰显义乌人文鼎盛,英才辈出。
18、曾国藩思来想去,也没什么好主意,不过,灵感总是在一瞬间闪现。
19、这篇被湘军称赞为“胜过百万兵”的檄文,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它对煽动各方力量共同和太平军对抗,的确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20、原来唐初的许多高官,都来自隋朝旧臣,骆宾王碰上的面试官恰好就是旧臣之面试之时骆同学不明就里,对高节之士的滔滔见解对面试官来说简直就是打脸啪啪啪……
四、讨武氏檄文朗诵
1、分享到朋友圈丨点右上角···分享
2、凭心而论,徐敬业反武拥唐的立场有着天然劣势,讨伐武则天的同时还要维护李世民、李治两任皇帝的名声,俨然是瓷器店里打老鼠,令骆宾王辩词涛涛不得施展,最终只能说些“入门见嫉”、“狐媚惑主”的陈词滥调。至于“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大不敬指控,又太过匪夷所思,不仅不堪一驳,甚至是不堪一聊。
3、『中医养生』十道九医,以医传道
4、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5、可是生活毕竟不只有吟诗作赋,更有眼前的苟且和柴米油盐。
6、在宋朝的史料之中,对于武则天杀女的记载描述极其详细,就好像是司马光等人当时在现场看到了一样,可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武则天差了几百年,实在让人非常怀疑。
7、檄文最早源自春秋战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并因此奠定了后来军事信息传播的体式基础。檄文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最初见于春秋战国。
8、然后接下来的评论更是三观一致,列队整齐:顶一楼!同意一楼!一楼说得好!……
9、因为此事出自《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而并非野路子,所以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武则天杀女嫁祸这种事情,乃是宫廷秘闻,而且其本身存在诸多疑点,未必可信。
10、高宗想要废后的计划由来已久,而且理由与王皇后害小公主的故事,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与相关关联影响,那自然很难相信武则天杀女害皇后的故事是真的。
11、当左右之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时,武大娘激动地锤起了桌子:“这么有才华的人,居然流落到造反队伍里,宰相到底是干什么吃的?!喊他来我办公室!”
12、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13、一个七岁孩子望着一群翩翩戏水的白鹅,一不小心就吟出了这首唐诗中流传最广,并且长期独霸儿童古典启蒙诗歌排行榜TOP1的个人出名代表作。
14、武大娘临朝称制,废帝夺权,一边血洗李唐皇室,一边贬黜元老重臣。
15、《讨武曌檄文》不是王勃写的,而是骆宾王写的,全文约180个字。
16、应该是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吧。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7、后因骆父在山东为官,骆宾王10岁左右迁居山东博昌。
18、骆宾王在文中例数了武则天的种种暴行,这一点在每一篇檄文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文中并没有写明讨武之后的奖励。陈琳的《讨贼檄文》中就明确了杀掉曹操奖励不仅有金银等物质奖励,还可以加官进爵。两者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相比东汉末年,唐朝时已经是文化大一统的帝国,礼仪道德对百姓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于对阵双方的不同,曹操和袁绍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二者有旗鼓相当的实力,而李敬业和武则天之间的差距则过于悬殊,一方是帝国名义上的掌权者,另一方仅仅是被贬的臣子,檄文本身都是为了获得其他封疆大吏的支持。
19、最后,说是考官郎小肚鸡肠也好,说是骆同学“图样图森破”也好,总之原本唾手可得的功名就这样功亏一篑了。
20、最终却发现不是搞错了,而是运气不够好。
五、好一篇讨武氏檄
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2、让我去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吧,风云际会,击水三千!
3、重获自由后的骆宾王一度心灰意冷:“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
4、故引高宗大怒,却也无奈,找个由头赶走罢了。若言夸大虚构,引兄弟相争,生于帝王之家,前有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有兄弟相互之争,最是无情帝王家,哪怕争斗。
5、(这么一对比,我忽然发现好像王勃的情商还不是四杰里较低的那一个……)
6、同时骆宾王还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不愧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7、两雄不堪并立,一喙何敢自妄,有射武后干预朝政之嫌。
8、《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先声夺人,立论严正,理直气壮,且语言犀利明快,节奏紧促。充分地体现了刘勰所说檄文的特点,不愧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9、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此时的骆宾王可能不会想到这慷慨激昂的一呼正是他人生的最后写照。
10、而一生孤傲的骆宾王,若真如传说中遁入空门,晨钟暮鼓之中,也许他会收获人生的另一番心境:与世无争,淡泊宁静。
11、无论是编纂《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还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们距离唐王朝正式宣告结束,都已经有快两百年的时间。
1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3、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
14、到汉代,檄文已比较发达,使用频率相当高,成为当时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
15、《讨武曌檄》作者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杰出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16、骆宾王在文章之中,那把武则天骂得叫一个狠,连武家的祖宗都没放过。
17、大唐全国高考的下半场口试环节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18、668年,李贤13岁,李显12岁,王勃18岁。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孩子。
19、外国侵略者通过武装和宗教入侵中国,引起中国人民、尤其是南方数省人民的反感和仇视。太平军的拜上帝会在中国没有根基,无异于外国侵略者通过宗教来入侵中国。曾国藩在檄文中抓住宗教问题大力攻击太平军,这样就孤立了太平军,把太平军和所有有爱国心的中国人对立了起来。
20、径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