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枫桥的钟声
1、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而在古筝曲中,这种和谐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乐器方面的和谐,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钢琴则是西方乐器,两者在律制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本曲中,钢琴却总是能够给古筝以最适时的呼应,从而让景色描绘和情感抒发得更加充分而深入。
3、王崧舟老师的课从一个个景物的出现再到一个个景物的消失,仿佛一切又回归了自然,但心中激荡的情感经历却使人沉醉、留恋,久久难忘。
4、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5、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6、张继的确是在姑苏城外听到了夜半钟声。这虽然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但却能够就此解开疑惑,并不失为有益的探讨。
7、“大漠的孤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全诗如下:
8、诗中通过对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多个意象的描绘,准确再现了江南深秋的景色,并由此抒发出了一种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愁闷,是中国唐诗中写“愁”的代表作。
9、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又响起,王老师在钟声下画了几条波浪线,水波之上,钟声伴着愁眠。
10、教学应该就是这样的技巧吧!
11、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12、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13、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整首诗,继续引领着大家往下行走: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14、枫桥的钟声是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①(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中国艺术创作中历来将天人合一作为较高的境界,即将自己视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张继在描绘一个个意象的时候,其实已经表明了站在江边的自己也是这景色一部分。桥、水、树、人等,共同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中所特有的美学精神。
16、听王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很有趣,学生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听课的教师也放松,在津津有味中感受语文的诗意教法。
17、王老师引领着学生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月亮落下去了,仰面的枫叶在黑暗中飘落,到了船上身边,带给世人的是一种凄凉的美,一种瑟瑟的美。
18、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19、枫桥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二、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相关的诗句
1、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4、王老师的课如诗般隽永,如画般美丽,如歌般动听。真是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从中我看到了他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这样朴素而又远大的教育理想:传承经典,传承文化。
5、回归文本,升华诗意情感美
6、王老师又出示了清朝王世祯的诗句:
7、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
8、读中理解,品悟诗句意境美
9、一系列问题问下来,黑板上只剩下愁眠和钟声两个词语了。
10、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
11、情景一:新年刚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洪亮的钟声就响了起来,这声音与其说在天空中远扬,不如说在人们的心里敲响.因为人们都在想:如何把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情景二:张继《枫桥夜泊》中描写的寒山寺的钟声,在茫茫的夜空中由远而近地"飘落"到一个人的心里.
12、在这里,王老师引领着孩子们从7年过渡到10年,又从10年过渡到百年,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13、作品一经推出后,就受到了演奏者和观众的普遍认可,是一部难得的当代筝曲佳作。
14、从张继之后,确切地说,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可以尽相思之外,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之物,那就是钟声。
15、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16、这种熟悉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滋味儿,就是经典的魅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17、总以为,到了这里,这节课啊,要暂停一个段落。可没想到王老师粉笔一挥又接着往下来。
18、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化,唯有诗是最灿烂的明珠,唯有诗是最明亮的珍宝。
19、有了整体感知,才可以走进这首诗歌的内部,才可以走进诗人张继的灵魂中去。
20、《枫桥夜泊》出自唐代诗人张继,原句:
三、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边塞的战士升异乡的客
1、当然这些小学生是没有办法来理解的,王老师智慧地让他们代替钟声来诉说,诉说出了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一种关怀。
2、《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3、这是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这是一种无声的物我相容的境界,这也是一种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
4、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出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7、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
8、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9、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10、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12、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13、当学生满腹疑惑之时,王老师让学生先自己读三遍《枫桥夜泊》,然后在老师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和老师配合读,在王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诵读中,学生也不由自主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接下来王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还未真正进入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愁、凄凉、思乡、孤独……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14、一层一层地包围着诗人的愁眠。
15、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16、学生回答了愁、幽静、宁静,孤寂,孤独、寂寞。
17、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②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这时候王老师又出示了明朝高启的诗句:
19、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20、由此可见,唐诗中屡屡提到夜半钟,并不局限于苏州,大概唐时寺庙都有夜半打钟的习惯。
四、枫桥的钟声相关的诗句
1、的确啊,在这个背井离乡的夜晚,在孤单的客船之上,诗人的心是冷的,这种感觉借助自然界的表现就是霜满天。
2、枫桥的钟声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作。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接下来,王老师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枫桥夜泊》的这种独特的感觉。
4、“岂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5、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6、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7、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也没有忧愁。
9、《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准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10、王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个语段训练:
11、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13、在“枫桥钟声越千年”的导入后,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自由读、反复读、个别点读、领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带着感觉读、静读、配乐读等等,短短的一首诗,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反复复读、课堂中读书声朗朗入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对诗的感悟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课堂上,不是老师在教,而是引导着学生自己感悟,课堂效果特别棒!书声朗朗,回答声响亮,回答者自信昂扬!
14、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15、《枫桥夜泊》的全文如下:
16、这时候学生明白了这让诗人无眠的钟声,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17、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18、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19、此诗准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20、画面仍旧在继续:渔火,乌啼、钟声、霜满天。
五、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我想到了张继的诗句
1、——浚县西街小学孙璐瑶
2、作曲家王建民根据此诗创作的古筝曲《枫桥夜泊》,则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并采用了独特的技巧和方法,紧紧围绕着一个“愁”宇,使作品既有古朴典雅的意境,又有现代音乐作品的时尚,体现出了当代人对诗歌这一传统艺术的尊重、理解和创新。
3、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参考资料
4、对一首诗的整体把握,是学习一首诗的最关键的要素。
5、《枫桥夜泊》准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6、枫桥的钟声是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①(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浚县西街小学郑素玲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新秋松影下,夜半钟声后。”
10、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11、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
12、又如在乐器发展方面,整首曲子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既各有特色,又统一为一个整体,也是一种和谐的表现。所以说,作者对诗歌的了解是十分深刻和准确的,巧妙利用了音乐长于抒情的特性,并利用扎实和娴熟的音乐技法,创作出了这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作。
13、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淇滨区天山小学高妍妍
15、最后王老师说,假如你长大了,有那么一天,你有机会到苏州去,我相信你一定要去看一座桥?你一定要去看一座寺?你也一定去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对吗?
16、这不仅仅是一节语文的课堂,是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是敲打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17、“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18、这下子,学生都找到了“愁眠”两个字。
19、在这些诗句一次一次的朗读中,王老师告诉孩子们:1200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现在,这钟声还在诗人们的笔下继续回响,这才是经典,这才是文化。
20、“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