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是霓虹灯下的人流如织,是“深夜书房”里的书香弥漫,是老城古迹里的凉扇轻摇……在多种消费形态综合推动下,“夜经济”正成为九江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夜晚,城市进入到另一张面孔,夜经济更是一座城市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九江市正结合消费升级三年行动,不断促进美食名吃、演艺、体验娱乐、文化休闲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靓丽美观、整洁卫生的夜市街区,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
空间上的“夜”美九江
九江的“夜经济”,是空间性的。
日光下的城市喧嚣繁忙,月光下的城市各自美丽。夜幕降临,城市脱下白日的正装,换上不同风格的休闲服,开始展示着因放松而流露的个性。欧洲风情街的酒吧派对、八里湖沙滩的运动休闲、铜锣湾尚街的麻辣撸串。十里不同俗,南北不同风。
对于如何发展九江夜经济,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谢一平要求,要创新营销理念、找准项目定位、选好运营团队,引进打造一批“夜经济”特色街区和“夜经济”示范企业。要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把九江夜间经济打造成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对于九江人来说,大中路不仅是一个老牌商贸中心,更是代表着九江历史的一个文化意象。夜晚的大中路,灯光长明,有人说大中路是一条不眠的路,四码头的烧烤摊,八角石的小龙虾,西门口的袅袅江风……既洋溢着现代气息,又融汇着历史记忆。
而在八里湖,不但“椰影”婆娑,还有漂亮的灯光秀,沙滩上骑着木马的快乐孩子,胜利广场喂鸽子的情侣,游步道上踩着双人自行车的老人……都构成了新区独特的夜游文化。
在南山公园,灯光勾勒出山丘和树林,游人如织的步道上,有纳凉的老人,有欢快的孩子和依偎的情侣。
九江的夜景之美,仿佛一个活动的画卷,被庐山上的游客收入了眼底。夏季的庐山,天朗气清,在庐山牯岭广场的观景台,九江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夜幕降临,武宁西海湾两岸华灯璀璨,在朝阳湖和沙田湖交汇的水域,这里水雾渺渺,如若蓬莱仙境,一幅山泽芳草图徐徐拉开,前方是古朴典雅、灯影摇曳的沙田廊桥。五光十色、变幻多姿的灯光秀靓出高“颜值”,极具地方特色的“打鼓歌”、“采茶戏”等文艺表演别具一格,夜幕下的桥中桥闪烁着七彩光芒,“最美小城”处处焕发出迷人风采。
无论在城里还是近郊,无论山下还是山上,九江的夜景地图在空间上都越发明亮深远。
时间里的“夜”美九江
炎炎夏日,忙碌了一天之后的你,是否准备趁着习习夜风拥抱九江这座城市,品享全新的夜间生活?
有人说,夜生活的丰富程度,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繁华情况。其实,九江的“夜经济”也是时间性的。据美团、阿里等“夜经济”大数据,全年看,双休日、节假日以及7月、8月和12月、1月成为夜间消费高峰;全天看,19时到20时是到店消费高峰;21时后外卖餐饮增长最快;21点到22时出现网络购物成交较高峰;23时到凌晨3时,数以万计的人在网上“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而在九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坐标轴上,“夜经济”动力十足、魅力十足。
三伏天,现在正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不少人待在家里不愿出门,点外卖似乎成了较好的选择。晚上8时,饭点已过。不过对于外卖配送骑手来说,夜宵送餐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叮咚”一声,手机APP上显示,一位家住庐山国际的客人在铜锣湾夜市里下了一单烧烤,美团外卖骑手张健名接下了单。“全程一公里多点,这单子还算方便。”他笑着说。此时,他手头上还有另外两单,是夏夜里九江消费者常点的奶茶和水果。算好时间和路线,小张骑上电瓶车开路。
今年30岁的张健名是安徽人,在九江已做了一年多的外卖骑手。铜锣湾到中辉世纪城这一块,小张每天要穿梭近百趟,即便是晚上8时到凌晨这几个小时,也至少要跑二十多单。
张健名告诉记者,“我有个感受,最近晚上的单越来越多了,商家也营业到越来越晚,万达、铜锣湾这样的商场是22时打烊,周边的烧烤、龙虾都一般营业到半夜。以前我们可能到22时就没啥单了,就下班了。但入夏之后,晚上零时还经常有单。”
足尖上的“夜”美九江
但爱夏夜长。夜晚生活的丰富仿佛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一样。走进深夜“食堂”,各种美食尽现眼前,“秉烛夜读”让你找回学生时代的记忆,夜跑的安静独处让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放松……
与人们以往印象不同的是,九江现在晚间开放的店铺并不只是集中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而是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位。在位于恒盛科技园附近的樊登书店,你可以点上一杯咖啡,熬着夜,抱着自己回不去的理由,在书店里呆到夜浓得化不开时。
不仅书店,电影院的午夜场也相较于以往热闹了许多,登陆买票APP可以看到,近期《上海堡垒》、《全职高手》等电影还没上映,零时的首映票就卖出去不少。
相较于以往,“夜经济”不止在舌尖上,也在足尖上,在凝望和聆听里。越来越红火的晚间健身房、歌舞剧院、音乐厅、曲艺演出场馆以及通宵电影院、24小时书店等,不断提升着我们“夜经济”的文化品格。“夜经济”、夜生活、夜文化,“三位一体”奏鸣着九江不夜天的咏叹调。
梅咏开是个“夜跑族”,早几年都是自己一个人跑,最近她感到安心多了。环八里湖的步道上能遇到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前几年看新闻说,夜跑危险。今年春季以来,夜跑的圈子越来越大,路上总是遇见人,不用那么担心了。”两个耳朵躲进耳机里,一边跑,一边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脑子里面或放空或想着自己的心事,夜跑,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和自己独处的时间。
无论你是饥肠辘辘的夜归人,是夜晚渴望一丝书香的文艺青年,是下班和朋友聚会的白领,还是带着孩子晚上消夏的家长,九江的夜晚都能让人们洗涤尘嚣,安放身心,享受生活的便利与美好。
“夜经济”的“打开方式”?
全国各地“夜经济”百花齐放,有的把所有地摊、宵夜集中在一个区域;有的疏密结合、自然生长散落百姓身边。集聚式、散落式,到底谁是“夜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人认为,从城市管理角度来讲,集聚式发展模式有利于管理、配套、交通、较为可靠等方面的保障。对此,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说,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扬长避短。比如划定某块地方集中发展“夜经济”,方便城市管理,也会造成交通出行等一系列问题。
四川成都武侯区汇聚了锦里、玉林路等“集中连片式”网红景点,但在武侯区商务局商贸经济科科长赖可坚看来,这并不能代表武侯区夜间经济的全部,“小店经济”同样不可忽视。
“百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少人对夜生活需求更接地气,带着烟火味的日子就够了。”赖可坚说,对于“外摆位”“跨门经营”等夜间经济形态,在不影响市容、不扰民、不妨碍交通秩序等大前提下,应积极予以引导、规范。
选择“夜经济”模式要结合当地地理、历史、自然气候、人文习惯等因素。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认为,模式选择与城市地域空间息息相关。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发展“夜经济”,需要因地制宜。一些大的居民社区,可以考虑散落式、社区式的“夜经济”;大商圈辐射范围更大,则较适合娱乐、体育、餐饮等多业态的集聚式发展。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