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咏史的诗句共71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咏史的诗句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71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3、容颜虽俊美,家国贵情真。
4、不至阳春日,孰测地墒无?
5、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7、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
8、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9、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10、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11、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较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就蕴藏在最后这一问中。
12、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13、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14、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15、释义:不料一朝遭到谗言,他们三人却是因为两个桃子的原因而死。谁能够设想出这个奇计?他就是齐国的宰相晏子。
16、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17、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18、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9、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0、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21、⑵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2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23、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24、羽盖梦余当昼立,缟衣风争过墙来。
25、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6、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共40卷)
27、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一部:前汉演义(共100回)
28、本以势利交,势尽交情已。如何失情后,始叹门易轨。
29、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30、腐草无萤火:《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采取夸张的手法,说炀帝已把萤火虫搜光了。
31、“牢盆”句:意谓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得操胜算,全都很得意。牢盆:古代煮盐器具。这里借指盐商。
32、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33、(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34、我来回答,参考:《杂曲歌辞·渡辽水》王建·唐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
35、“乌衣巷口夕阳斜”,作者来到金陵城外,看到“朱雀桥边”被野草包围了,内心对于历史的悲怆感油然而生。此时再引入“夕阳”的意象,更加赋予了这首古诗深刻的内涵。金陵城繁华之时,这里必然熙熙攘攘,但是如今只有一缕夕阳洒在这里,所照耀的还只是那些默默无名的野草花!日薄西山的悲凉景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36、释义: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37、淞隐漫录(后聊斋志异)(共118篇)
38、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前人说它“意在言外,寄有于无”。(1)
39、这首诗的特点:一是表现为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二是表现为zz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三是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40、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41、(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42、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马骄,
43、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
44、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45、(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46、三言二拍·醒世恒言(共40卷)
47、坐惜玉楼春欲尽,红绵粉絮裛妆啼。
48、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较好”。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出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49、⑦西塞山〔古战场〕由于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难攻,并由绵延起伏的黄荆山作依托,成为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历史上在此出战事一百多次。
50、兄弟倚强战,家园带断腰。
51、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52、安危:偏义复词,指较为可靠稳定。
53、《咏史的诗句》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54、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景象繁华。
55、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暗指在朝廷之下的繁华景象。
56、燕公楼下繁华树,一日遥看一百回。
57、(1)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8、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
59、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60、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61、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62、这首诗描写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时势,不禁生出吊古伤时之情。
63、另外,元代前期诗人大多由宋、金入元,有浓重的遗民色彩。因此,元代咏史诗一方面时时流露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元曲上),感叹世道无常、叹世刺时、弃世归隐的作品明显增多,语言调侃,表露出作者看破红尘、消极灰暗的心态。前者以耶律楚材的《过沁园有感》、方回的《宋理宗书宫扇》、《白沟》,赵孟兆页的《岳鄂王墓》等为代表;后者以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贯云石的《双调·殿前欢》(楚怀王,忠臣跳入汩罗江)、张养浩的《中吕·普无乐》(楚离骚,谁能解)等为代表,在历代咏史诗中独树一帜。
64、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65、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66、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6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题乌江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68、杯酒与管弦,贫中随分足。
69、逸少集兰亭,季伦宴金谷。
70、玉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71、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较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蕴藏在最后这一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