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朱熹共49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朱熹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49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
2、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3、当时,方斵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一批有名学者前来登台执鞭,并通过与朱熹、吴芾、王十朋、陈庸等人的交往,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圈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还对浙东南一带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4、进到五夫镇,溪边廊下,两个青年女子挥着一人高的草药在冲洗,当地人说这儿也是柳永故里,就是那个宋朝被皇上喝令去填词的柳永?那年月,凡有水井处,皆能咏柳词,当地人说:是。宋朝最有腔调的词人在此镇竟然找不到痕迹,到处是朱熹的朱子巷、跟朱子有关的过街楼名和朱子的兴贤书院。
5、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自己不能时时监督儿子读书,便让他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想让自己的儿子更好的发展,希望儿子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朱熹早料到儿子会这样一问,就给儿子看一篇提前写好的文章《训子从学帖》。朱熹告诫儿子主要是“勤”、“谨”二字,这与朱熹把格物解释为“即物穷理”,“致知”是格物的结果是相通的。“即物穷理”就是在事物上去了解的道理,主要途径是多读书和观察、思考事物,其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朱熹后来为了教导孙儿,还写了《朱子教训》,并让后人传承下去,是古代哲人教育名篇。
6、➤锁定“两个健康”!温州10个单位负责人踏上“考场”,现场接受“阅卷”
7、瑞安书院盛于明清,清末逐渐废止。原为藏书修业之所,后以讲学、考课为主,兼藏书和祭祀,分官办、私办或地方捐资兴办。据《瑞安市教育志》记载,瑞安自宋至清,主要书院(塾)有35座之多。其中在瑞安县城中的,又以筼筜书屋、菉竹书院、玉尺书院、心兰书社(书院)等最为出名。
8、△题有“开天气象”的牌匾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
11、据明万历《闽书·方域志》载,朱夫子曾在龟仙山(仙岫山)受到乡民的饭食款待,夫子因而乘兴手书一联回赠,联曰:“水云深处神仙府,禾稻丰时富庶家。”
12、相传朱熹在流寓长溪期间留下了许多华章遗墨和故事胜迹,像“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水云深处神仙府,禾黍香时钟鼎家”“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等联句至今还为人们称道。
13、在年少读书处创办“仙岩书院”
14、叶味道曾参与辑录《朱子语录》的工作,在朱子学传播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
15、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今鹿城区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一带),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臣。
16、方斵,何许人也?据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称,他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平生守志固坚,潜心六经,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就已成名,“蔚为诸儒领军”,时人也有称他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他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受特科进士,后终至嘉州文学。
17、综合清光绪《福安县志》和坂中步兜山朱氏宗谱的记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熹直系后裔朱熉就任福安县训导,后定居步兜山,成为开基祖。步兜山朱姓现有六百余丁。
18、朱熹自己最早的家在五夫镇郊的紫阳楼,现有“紫阳楼”的旧碑和一栋不够老旧的宅邸,旁有茂密而木香阵阵的香樟林,河畔一株号称朱熹手植樟树遮天蔽日,枝干直接伸过了小河,树心粲然一朵灵芝。
19、朱子(1130—1200),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1、岁暮何嫌松柏寒,廉溪月明谁为看?
22、朱熹亲手在书院里种下了五棵树,书院名声鹊起
23、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24、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理的总体。
25、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26、朱熹的读音是:(zhūxī)。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27、宋朝人的智慧令人叹服。中门进去,是一条长巷,左转是一个两侧有长凳的过厅,再右转便是高大带后门的仓院。中心是天井,四角有四口大水缸,两侧是两层的粮仓。仓底隔空架在地板上,防潮防水。仓上部留出通风的空间。出粮的木滑道和木闸看起来非常亲切。当地人说,这座粮仓是朱熹创办的,从1171年起到现在,一直是粮仓,刚从粮站手里接过来,准备搞旅游。
2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9、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30、一个远在山野小镇的学者,就这样影响了一个国家几百年的文化。都说宋朝是文化的高峰,我服了
31、朱熹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32、《朱熹》朱熹(农历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出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33、上文说到的三位温州弟子中,除陈埴、叶味道外,还有一位叫徐寓,是徐容(生卒年不详)的弟弟,他们是宋时瑞安义翔乡五十九都仙居(今罗阳镇仙居村)人。两人都从朱熹学。
34、朱子(1130〜1200年),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5、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36、➤全力冲刺全年红、全部红、全线红!陈伟俊调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时要求
37、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写,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续集、别集、外集五十一卷。该书汇编了散见於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
38、对那些跨界的高人,我一向心存敬佩。
39、《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赋体。
40、首先,他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程朱理学”被奉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他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并且“理”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41、更多>>点击导航栏“走进瑞安”—“玉海文史”☟
42、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他认为人心有了私欲,就会危殆,而道心是天理,所以才会精致,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的。
43、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44、且喜懒残煨芋熟,不妨久话共秋缸。
45、潭头镇有一个叫大庄的古村,村前的溪河里有一块巨大的屿石叫做“洗心台”。旧县志上记载,宋朝时有一对林氏兄弟,为了争夺家产而反目为仇,后来经过乡亲们的劝导,终于翻然悔悟,就在这一块屿石上面设酒言和,表示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后来兄弟俩亲爱如初。村民传说屿石上的“洗心台”三个字是朱文公的笔迹。
46、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47、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众多,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48、《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49、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