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里尔克共53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里尔克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53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不是从既定的概念与标签去理解世间万物,而是像原始人和孩子一样,去尽可能地碰触事物的本质。简单说,这是用“诗性经验”去认识世界,其直截新鲜处,不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是“人生若知如初见”。里尔克后来在长篇自叙体小说《马尔特手记》中对此有过感人至深的描摹——
2、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引导者
3、他将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4、1902年8月28日,里尔克来到巴黎。几天后,他在新婚妻子克拉拉(ClaraRilke)的介绍下,认识了罗丹,前者曾是罗丹的学生。在此后五年时间里,罗丹成为他在艺术上的榜样,诗人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一书中,将这种影响集中概括为“工作”一词所蕴含的意义——放弃无节制的感情陶醉,较大限度地浓缩题材,使其固定化准确化。
5、正是这些时刻,我找到了自己,
6、“我坐在暖和的(但遗憾的是尚未完全晒热的)石墙上,置身于葡萄园中,用诗的声音迷惑着蜥蜴……”(里尔克致茨维塔耶娃书信)里尔克在瑞士的晚期创作,法文诗的创作数量超过了德文,法文诗集《玫瑰集》《玫瑰》是其中之一:
7、*法语“为艺术而艺术”。
8、我还惧怕它们的意思,嘲弄连着它们的游戏,
9、这首诗在国内译本至少有十余种,堪称最为译者重视的一首诗作,北岛直言: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北岛看来,这是一首臻美到近乎无懈可击的诗,全诗由三段阶梯式的叙述逐步展开主题:“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孤独的彻悟。”
10、我呢,直立着住在它里面,有着它的身材,
11、2016年是奥地利作家赖纳•马利亚•里尔克逝世90周年,新年伊始,四卷本共十册的《里尔克诗全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经,里尔克的德文诗离人们很远,是一位沈阳的媒体人用自己的虔诚把距离缩短,这个人就是陈宁,是一个为诗集翻译了2000余首德文诗,却永远无法出席发布会的“幕后之人”。
12、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13、唱片公司:Delphine
14、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15、▲2月2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
16、尽管里尔克的邀请从来是含蓄的,但他是那种令人一见倾心,引为导师的诗人,他的诗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过了几十年还会让人一读再读,而且每一次读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他教会我辨认子夜的黑暗和午后变幻不定的光线,也教会我驾驭狂奔不已的词语,学会倾听自己隐秘的心跳。
17、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18、陈宁的逝去,还在另一个领域,引发了强烈地震。陈宁是豆瓣上非常出名的Dasha、天涯的“汉语里尔克”,还拥有一个网站“汉语里尔克”。其才华人品,有口皆碑。去看了豆瓣上Dasha的页面,他读过414本书,11本正在读,62本想读;他看了694部电影,12部正在看,23部想看;他听过306张碟,6张想听。这些书籍电影里,包含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英语、捷克语……一个人的生命,竟然能如此丰美,丰美到这一整个世界,不过都是他灵魂的点缀。可是这样绚烂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19、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20、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21、“您的名字无法与当代押韵……”茨维塔耶娃如是说,一个伟大的诗人必然是属于未来的。里尔克为当代诗歌,至少为我定了一个基调,他代表了一种高度和难度。相比较在诗体上的创新,他对语言的挑战、他在情感展现上令人赞叹的突破和探索才是更为独特和持久的,充沛的情感保障了他天赋的臻美展现,以及无与伦比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在纷繁的乱世,以绝望表现美。以消隐的姿态躲避威胁。看过《杜伊诺哀歌》的人不会不认同诗人身上混合的英雄气概和悲剧气质,诗人柔弱的本色和诗中持续的爆发力不断造成的反差和冲突,接近女性的委婉之声和诗人体内隐藏的浑厚的男性之声交织形成了奇妙的重奏,雌雄同体才是他的迷人之处。里尔克较好的诗几乎都是如此。
22、不知为何,听完这首歌,我很自然地想到了里尔克在《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罗伊特而作》一诗中的名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比较而言,那种将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对照的态度,其实有着双重的轻率——不仅是生活,诗歌同样不易,救赎可能在于忍耐与工作,在于从庸常的苟且中,感受与倾听万物。
2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前段时间,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一首歌,引来热议。鸡汤之外,争议关乎人们对生活与诗歌的态度,背后的身份差异也不言自明。对不少人来说,眼前的苟且自有双手劳动、拼尽力气的尊严,而且这也不意味着在他们的内心,没有激荡着诗歌与远方的呼唤。
24、为了一个奥维德式的臻美幸福……
25、玫瑰,纯粹的矛盾,乐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眼睑下。
26、早在1897年,里尔克还没有碰到对他后来诗歌观念影响至深的伟大雕塑家罗丹时,便在《我那么害怕人们的言语》一诗中流露出“物诗”的理念:倾听,理解,而非谋杀——
27、这就是渴望:在波涛中安居,
28、这儿是开端,那儿是结局。
29、去年12月5日是陈宁的三周年祭,诗集出版在即,何家炜写了篇短文给他。
30、紫色地闪耀在它的锦缎里;
31、无法言喻的城,在一片旌旗的天空下。
3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目光和想象穿过巴黎动物园囚禁豹子的铁栏,把对豹子的感受转变为豹子自身的感受,诗人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投入非常完全的移情,即把对对象的观察——他称之为einsehen,“看进去”、“穿透般的审视”——变换为对象本身的感觉:写豹子,诗人就自觉如同豹子,写教堂,诗人就仿佛自己就是一幢屹立的教堂,写贴在大卫王身上的妾亚比煞(Abishag),诗人就变成了这个懵懂的婢女。这就是中期的诗人(二十世纪一个十年)反复强调的进入物自身的写物诗(Dinggedicht)的含义。
33、刘皓明的译本《杜伊诺哀歌》也是不错的版本,但在专业人士中得到的评价不如林克译本。刘皓明研究修辞学和语文学经年,功力深厚。该译本的好处是有德文与中文对照,且有较详细的注释。但译本语言的精纯度似不如林克,准确度据说也
34、而这就是生活:最终从一个昨日
35、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36、陈宁是《沈阳日报》时事部副主任,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之沈阳市十佳编辑,是一位罕见的专家型新闻人才。网络笔名“大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里尔克研究票友,他经常在网上发表准确的翻译批评文章,他的德文不错,完全是因为热爱里尔克,自学而得。2009年,陈宁与《里尔克诗全集》策划编辑、里尔克法文诗译者何家炜做出了三年之约:陈宁翻译里尔克的德文诗,何家炜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2012年夏天,陈宁在邮件中挂起五个附件发给何家炜:“我最亲爱的炜哥,交稿了。”然而,当年冬天,他在扫描荷尔德林诗集时突然倒地,心肌梗塞,溘然长逝,年仅42岁。
37、旅行、爱情、冥想、死亡是里尔克的关键词。
38、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39、《里尔克》我从不怕死,但我和你一样害怕虚无。
40、艺人:理查德.克莱德曼
41、那些找到你的人,将会束缚你。
42、在1902年到1907年,创作于最美好的巴黎时期的《新诗集》里,里尔克更自觉地转向现实、客观、视创作为“劳作”的表现风格,创作了一系列“咏物诗”,其中不乏《豹》《瞪羚》等名篇。
43、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44、你一直在做最难的事,就如同践行着里尔克那句话:惟有难事才值得做。
45、对这个问题,较好的回答来自里尔克自己。里尔克写过一篇重要的散文《玩偶》(译文见拙译《杜伊诺哀歌》附录),自幼像女孩子那样怀抱玩偶成长的诗人在文中这样说:
46、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精彩内容
47、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48、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开始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49、对于一个自幼男扮女装、有个女性化的或者说中性的名字(“马利亚”)、惯于依附有势力的成熟女人、一战时走高层路线(也是通过女性)免于上前线、善于在给女贵族们的书信中自伤自怜以求怜爱和资助的诗人,弗里德里希的挖苦真是不能更准更狠了。但是这么严厉的批评是否过分了?
50、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51、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52、你哭泣,是因飞渡的乱云?
53、如果在诗人那里的问题是“我必须写吗?”对读者而言,问题则变为“我必须读吗?”多年以前,张爱玲在散文《童言无忌》里说的一段话令我影响深刻:“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间很难划界。”某种程度上,阅读加入并建构起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艺术尤其是诗歌,试图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对事物的感受,达到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所谓“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