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书林纪事共55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书林纪事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55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7)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年号始光,明元帝拓跋嗣长子。
2、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臻美。被誉为天下一行书。
3、董倚桥,字兰溪,号灵湖,别署巧工司马。一九七四年生,山东莱阳人,现居北京。民革d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著有《小铁如意馆琐语》《灵湖诗稿》《枕砚寻梅书法集》等。
4、清代内廷书法,从康熙开始走向兴盛。康熙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在位期间,重视文化建设,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大型图书。玄烨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
5、鬱(yù)林王昭业(0),文惠太子长子也,好隶书,武帝特所钟爱,敕(1)皇孙手书不得妄出以贵之。尝谓武帝曰,臣书固应胜江夏王。武帝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昭业小名,阇黎锋小名也。
6、陈朝始兴王陈伯茂,陈文帝陈蒨第二个儿子,文帝疼爱且器重他。当时征讨北方的军人在丹徒盗窃晋郗昙墓,盗得大批晋右将军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及不少名贤的遗迹。事情被发觉,这些书法手迹一并被县官没收,藏于秘府之中,世祖因为伯茂喜好古物,多子赐赠,由此伯茂得以工于草隶,颇得王右军书法之神髓。
7、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李煜.从皇帝的龙座上摔下来.到身为囚虏服牵机药而死.是李后主的悲剧.但他善诗文、工音乐、精书画.于词一道堪称圣手,在书法方面也有才能。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方面,他都有遗迹流传后世。
8、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乃以事为起讫;千六百余年之书,约之为二百三十有九事。其始亦不过感翻检之苦痛,为自己研究《通鉴》谋一方便耳,及其既成,则于斯界别辟一蹊径,名曰纪事本末体。
9、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10、陈始兴王伯茂文帝(6)第二子也,世祖深爱重之。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文帝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书,甚得右军法。
11、皇子的字写不好,太师和少师都是用板子打的。在皇帝众多品质中“书”不是什么绝定因素,但也是体现皇上气质的技艺。我们常说人如其字,看见他人的字,就能初步了解到他大致性格。那么,通过各种努力登上宝座的历代中国皇帝的字迹又是如何?下面为你一一搜罗:
12、南梁承圣末年,魏国军队来袭荆州,城门被攻陷,元帝和将领投降。聚集起古画法书典籍十四万卷,命后阁舍人高善宝烧毁,元帝欲投入火中与书一起焚灭,被宫女嫔妃牵着衣角拦住。又把吴越宝剑砍向石柱令其折断。进而感叹道,我萧世诚落到这个地步,文武之道,今夜算完了。周将于谨在燃烧后的残余物中收集散失的东西,得到书画四千余卷,带回长安。
13、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14、孝宗赵昚,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大臣们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36岁时被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从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一系。
15、湖南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临《道因碑》第三通后附给李仲云的信札里面写道:“从未临《道因碑》,冬间忽发此兴,每日晨起临十纸,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矣,真消寒妙法也。”此通创作于何绍基五十岁,故“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的说法为误。今人在描述何绍基临《道因碑》往往将获得之时与临写之时混淆,如王启初在《何绍基临〈道因碑〉琐谈》一文中写道:“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何绍基三十三岁时,随侍父亲何凌汉视学浙江,于苏州获《道因碑》旧拓本,自此始至六十岁,临仿《道因碑》多通。”
16、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郑阶平)
17、艺术推介:13396406612
18、《书林纪事》的中心,是记载文征明对于书法的态度端正,刻苦认真,以至于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19、(5)简文帝: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一说世缵),小字六通,生于建康宫显阳殿(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
20、章帝不但精通经学,又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书法家。他尤其善草书,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汉章帝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21、康熙本人的书法也完全出于董的路数,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但却失去了董书的神韵。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尝书写“清慎勤”三大字,摹刻石上,以拓片分赐内外诸臣,又曾为山东曲阜孔庙书“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江西庐山白鹿书院题写匾额,并以“学达性天”四字颁赐天下各地书院。
22、虽远为慰——王羲之传本手札墨迹十三帖
23、(0)承圣:承圣(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权梁元帝萧绎的年号。
24、对于何绍基各种书体的习书历程,虽然各位专家对何绍基早、中期有所争议,但是何绍基晚年专攻篆隶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定论。若是谈及何绍基的早年学书历程,有一点需要勘误。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对何绍基各阶段的学术对象进行概括:“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停。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模。融入行楷,乃自成家。”其中“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这一错误说法被很多人沿用,结合作品,我们可验证这一论述。
25、马宗霍书名:书林纪事(普通古籍):四卷/马宗霍撰ISBN:(线装)作者:马宗霍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年份:民国24年(1935)页数和开本:铅印本1册丛编项:题名:主题:普通古籍中图分类号:普通古籍
26、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草书千字文师法怀素,笔翰飞舞,气势宏大,一气呵成。
27、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28、后魏太武帝(7)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余。诏曰,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今制定文字,颁下远近,永为楷式。
29、(4)甲子:天干一位,这里画甲子指练习书法。
30、清何凌汉褚遂良《枯树赋》节录湖南省博物馆藏
31、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32、(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上)
33、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对书法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在清代十二个皇帝中,又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较好,他们酷爱书法,其个人的喜爱与推崇对清代书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前的书法史上所未见。康、雍、乾时期,大量接触汉文化,康、雍、乾三帝身体力行,他们尊崇汉儒文明,学习汉人的典籍、艺术,将书法作为宸翰日课,而他们本人由于得到传统的训练,再加上饱览内府名帖名碑,书法造诣自然也都颇为深厚。这里撷取一部分,这些帝王圆熟流畅的笔墨,虽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
34、清何凌汉《东方朔赞》册页选二湖南省博物馆藏
35、何绍基的隶书,有人认为离其临汉碑与与原作相去甚远,故评价较低。称赞者则认为是何绍基将自我审美和性情注入其中。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书林纪事》中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在隶书上能够成功是因为临书时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临一次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临到最后则将所学之处合在一起。沙孟海认为:“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了……他的隶书,还不至于熟……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36、(6)侯景:503年-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简文帝萧纲的女婿,太清二年(548年),发动侯景之乱,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囚杀梁武帝父子。大宝二年(551年),篡位自称皇帝,国号为汉。梁元帝承制后,组织江州刺史王僧辩和东扬州刺史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逃跑后,为部下羊鹍所杀。
37、“易”与“更”。“易”与“更”再解释“改”时是相同的。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意为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三易其稿”意为三次改动原稿。上文“必再三易之不厌”,也可写作“必三更之不厌”。
38、意思是说,怀素可用于写字的纸张不足,就动手制作了一个木漆盘,一个木漆板,用来研墨、习字,久而久之,木漆盘和木板都被磨透了。
39、作者: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相关练习:书林纪事之《文征明习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40、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41、这件《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瘦金”即有“瘦筋”的含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42、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頫入手。乾隆本人雅赏赵孟頫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游览名胜每到一处,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在宫中、御园、名胜古迹、寺庙等几乎到处可见其墨迹,至今海内乾隆御碑甚多,其擅书之名流传普遍。
43、宋光宗(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后,已经43岁。宋光宗体弱多病,又没有安邦治国之才,而且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当时出名的妒妇,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宋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44、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号东洲居士)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晚辈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评:“见子贞作字,真学养兼到,天下事皆须沉潜为己,乃有所成,道艺一也。”“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精,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45、胡小石评何绍基篆书取法周金为篆书史上的第三大变革:“篆书,汉以前其变汉后其变三。殷人尚质,其书直,变一矣。周人尚文,其书曲,变二矣。秦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其书反曲之为直,所谓小篆者也,变三矣。汉魏继嗣,无所能发明。李阳冰出,化方以为圆,齐散以为整,而小篆之敝极焉。邓石如攻八分,由汉碑额以操秦篆,其书深刻,往往得李斯遗意,变二矣。何绍基晚而好篆,取笔于周金,因势于汉石,势则小篆,笔则大篆,遂易沈滞之习,变三矣。”此评价可谓非常高,不仅指出何绍基的取法比前辈邓石如更古,由汉上溯至周,且风格活泼,一改之前的沉滞。
46、(4)捃拾:拾取收集。
47、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较好的支持!
48、郁林王萧昭业,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爱好隶书,武帝特别钟爱,下令这个皇孙的手书不可以随意的流传以显示对他的宝贵。曾经对武帝说,儿臣的书法本应该胜于江夏王。武帝回答,阇黎第法身第法身是萧昭业小名,阇黎是江夏王萧锋小名。
49、每日与您分享有营养的书画图文
50、与《何绍基临〈道因碑〉册》风格相仿的作品有《何绍基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此作以《道因碑》风格所作,时间当为五十岁以后。作品中除了欧阳通典型的险峻等特点外,细节中仍流露出何绍基自己的风格,如少数笔画的颤笔,是何绍基在临写《道因碑》后创作的作品。
51、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
52、本字典完全免费供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和临摹;
53、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曾以擅长书法、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影响,亦极其推崇董其昌的风格。他对自己的书法十分自负,经常作书颁赐大臣和外国使节。
54、文徵明习字,文出《书林记事》,记叙了“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练习书法的故事,告诫我们如果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55、《书林纪事》往期经典(直接点击标题可进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