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杜牧简介共54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杜牧简介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54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撰稿|漱清觞主播|风眠后期|阿宝编辑|凌篁
2、通行本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这部校点本是以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为底本,并同景苏园影宋本对校,以《唐文粹》、《文苑英华》为参校,还参考了其他有关资料而成,本文以此为底本,所引用的杜牧诗文皆此本。
3、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4、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
5、育儿愿景|让孩子成为有能力拥抱未来的人,内心坚定
6、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7、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8、初读此诗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其实看了这首诗的标题就会有种恍然大悟之感,这首诗的标题就一个字——《云》。
9、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0、杜牧的诗现存二百余首,众体兼备,尤以七绝见长,如《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泊秦淮》《赤壁》等,皆为脍炙人口之作。亦有多篇文赋传世,包括大家熟悉的《阿房宫赋》,及《罪言》《窦列女传》等。其外甥裴延翰集其作品以为《樊川文集》,共二十卷。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
12、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扩展资料:个人作品
13、简介:关注资本,凝聚力量...
14、⑤天阶:宫中的石阶,一作“天街”或“瑶街”。
15、说起杜牧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对他都不会陌生,他的一首《清明》,可谓是写尽了一个落魄之人的孤寂,以及对于人生的无奈。这首诗写得简单明了,朗朗上口,一读就能够明白其中意思。
16、ID:jianhua7783
17、同时代诗人对杜牧的评价也甚高,如张祜曾在《读池州杜员外杜秋诗》中称赞其“”,李商隐亦在《杜司勋》诗中高度评价杜牧的诗歌艺术水平道“”。杜牧在晚唐文坛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18、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d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d。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19、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20、告别无聊,拒绝平庸,让生活有滋有味...
21、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22、简介:横看成岭侧看峰,一笑一乐各不同。聚焦社会热点,解析时政话题,传递民众心声...以思想、趣味和实用为原则,每日推送有深度、广度和有趣事的文章,缔造知识微社区...
23、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扩展资料:杜牧的个人作品:
24、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
25、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zz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26、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27、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扩展资料: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28、☞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29、杜牧诗文多以军事zz为题,借古讽今,尤善作“翻案诗”,即通过对某种条件的假设,对历史事件的结局提出一种新的可能(罗时进《杜牧集》前言)。后人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清代文学家赵翼曾在《瓯北诗话》中批评杜牧诗道“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坳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皆不度时事,图作异论,以炫人耳,其实非确论也”(《瓯北诗话》卷一一)。此语未免过于苛责。
30、杜牧(803—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名门世族,他从青年起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朝繁荣的理想。23岁时写下出名的《阿房宫赋》,借秦事讽谏当时唐敬宗的奢华。但现实使他的理想落空,耿直的性格使他仕途不得意。苦闷之余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他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歌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长篇五言《感怀》等夹叙夹议,笔力劲健。咏史七绝《过华清宫》、《赤壁》等构思精巧,立意高远,颇负盛名。抒情写景的七绝《江南春》、《山行》、《清明》等才思俊逸、画面明丽。散文多写针砭时弊的内容,语言流畅、笔锋犀利,《阿房宫赋》融人了散文的句式和笔法,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1、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32、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长安电台。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牧的生平。
33、杜牧(公元803年~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34、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35、“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有“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
36、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
37、纵观杜牧的这首诗歌,写得非常的深沉,开篇便点明主题,意思非常明确,而且非常伤感,对于任何一个有送远大抱负和理想的人来说,面对这样的人生,那是无比的痛苦,也正是这一份痛苦,才使得杜牧的这首诗非常的忧伤,给人一种非常落魄的感觉,从而他的这首诗,也成为了落魄的代名词。
38、《杜牧简介》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而诗人却觉得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有一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39、《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40、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41、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42、知道诗名以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前两句其实写的便是云的无常,南北东西飘忽不定,而两个反问“那有碍”、“岂虚心”则是将云的飘逸和奔放的特点更为凸显。而紧接着两句“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则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落笔,云早上还在洞庭湖上飘着,晚上便已经到了巫峡深处,可谓将云的飘忽不定用十分形象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43、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是其甥裴延翰所编,宋以后人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等。四部丛刊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乃据翻宋雕本影印。
44、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出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45、《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
46、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47、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48、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
49、唐诗一直从初唐走来,一直走到盛唐,使得唐诗成为了唐朝的代名词,相信大部分的人,只要一提起唐朝,那必然是会想到那些灿若星辰的诗人,以及他们所写下的众多优美的诗篇。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各个方面都影响了世界。
50、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51、☞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5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讲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括,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较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53、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54、杜牧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所作《感怀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