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郑燮传共44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郑燮传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44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皓态孤芳压俗枝,不堪复写拂云枝。
2、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3、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4、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在潍县八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郑燮)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官築,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司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着无算。……”(《清史列传•郑燮传》)在灾难面前,郑板桥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饥民充饥。他责令囤积粮食的大户要按平常价格卖给饥民,就获众多的人。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
5、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6、这时候,板桥的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门庭如市,书画金贵,自此,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8、郑燮,号板桥,即郑板桥竹石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10、翻译: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11、《郑燮传》郑板桥,清代出名画家、书法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著。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12、“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乾隆元年进士,授范县知县,继调潍县……燮官山东省先后12年,无留牍,无怨民,以疾归,囊藁肃然,图书之外无长物”。这便是山东省《潍县县志稿·郑燮传》所载板桥“一官归去来”的概略。
13、五千年来古诗词之美,美到窒息!
14、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5、一天一篇文言文:《张居正传》
16、邵仲节先生画白牡丹,就完全可以题上这首现成的咏花诗,或只题三四句也行。
17、范仲淹的义庄,稳定了个体小农经济,扶助了宗族内的鳏寡孤独和贫穷者,使其避免沦为无产游民,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同时,义庄的设立,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政府的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鉴于一些不守规矩的族人导致义庄难于维持的状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降旨,要地方官府对违反《规矩》的族人,“许令官司受理”。皇帝照准。这样一来,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效法,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置义田、义庄也是封建家族加强宗法统治秩序的手段,但周恤贫困,使得许多穷苦农民免遭饥寒之罪,实在值得在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
18、傅抱石先生在《郑板桥试论》中评道:“在板桥的文学作品里,无论是诗、词或者别的,最突出的是使人读了感到作者一种‘强烈、丰富’、‘民胞物兴’的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诗词核心之所在,意境之所得,旨趣之所归。没有真情实意,也就没有了诗境和旨趣,写出来的东西,只有僵硬的形式,没有生动的内容,所以不能称之为诗词。下面两首词,它充沛的感情、深切的渴慕,激碰着我的心灵;它不遮掩的深恨、愤怒的倾述,击打着我的情怀,使我一读即能成诵。
19、扬州出名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领军和集大成者。
20、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zz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21、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差不多,或许稍早。诗是题在一幅送给前辈兼上官的画上的,虽是自抒怀抱,措辞较前诗要谦卑得多,平和得多。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即包括,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旧时习称“中丞”。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与民休戚相关的廉吏立场。一改文人画逃避现实,而为关注现实,是郑燮的一大贡献。
22、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23、“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24、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25、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26、郑板桥的诗、画、书为后人所称道。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人多附议。其实板桥的对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二十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一学就是十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我年青时读《郑板桥集》,却喜其词,竟爱不释手,尝能成诵,至今不忘。近再读他的词,仍兴趣盎然,趣味不减。近披阅有关书籍,才知清兰亭楼夫子早说过燮词好于诗。蒋宝龄在《墨林今话》里也说:“诗词书画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兴化县志》称“词尤工妙。”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郑板桥诗词艺术探析》里评道:“即使从诗和词的总体看,好词的比例也高于好诗。”
2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28、应物斯感,托物言志。作者心中别有怀抱,托所画之物,而自抒之,是一种题画诗最常见的现象。
29、录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30、题画诗是题在画上,成为画面构成元素的诗。诗之上画,与以下原因有关。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为主流。自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古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在文人眼中书画同源,笔触相通。好的文人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反过来,字为心画,字也可以画成。都要毛笔使得好。启功说,什么是笔力?不是万毫齐力,而是行笔轨迹准确。中国诗画讲虚实,画幅须有留白,题诗可以补白,而不破坏透气的感觉。在中国,没有不会写诗的文人,文人画的作者大都有才子之称,如苏轼、徐渭、唐寅、文征明、郑燮、石涛等等,画上题诗也是一种炫技的方式。
31、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32、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33、板桥对乳母的感情很深。有段时间,费氏要暂时到别处谋生,临走前,她把旧衣服洗好补好,把缸里的水汲满,买几十捆柴草堆在灶前。板桥早晨跨进费氏的房间,里面空荡荡的,摸摸灶上尚有余温,锅里放着一碗饭、一盆菜,这就是费氏平时给板桥准备的。板桥一见这情景,只是痛哭,连饭也不想吃了。
34、由于他经常在民间体察民情,不在衙门里,因而就有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的诗句,上级来到官府,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35、有时他还夜间查巡,这时候,他仅叫一个衙役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36、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水墨葡萄图》)
37、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38、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39、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40、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41、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42、BBD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清廉,爱民如子
43、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44、译文: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