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论功行赏共51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论功行赏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51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最后说说张良。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做丞相,如果秦没有灭六国的话,估计张良就是下一任韩国丞相的不二人选。但是秦灭六国,打乱了张良的计划,张氏败落了,张良成了落魄的贵族公子。张良的弟弟也死了,张良对秦充满了仇恨,为了报复他四处寻找死士,并组织在博浪沙刺杀秦王,尽管误中副车,但也令秦始皇十分震怒。于是张良成了通缉犯,他只好隐姓埋名,逃在下邳隐居起来,做起了任侠。
2、由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就又引发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论功行赏的今天,会造成有能力的人占有利地位,具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力。
3、晋文公听到头须暗暗指责自己忘恩负义,甚至将自己厌恶他的个人情绪,上升到了国君仇视所有当初没有追随自己流亡的大臣这样的群体对立,担心这样的言论传扬出去会动摇人心,于是只好接见了头须。见到晋文公以后,头须告诉晋文公自己当初带了所有的财产离开,其实并不是背叛他,而是用这些钱财到各国去结纳权贵,为他寻求援助。晋文公听了虽然仍然对头须十分不满,但也不得不就势封赏了头须。
4、刘邦成功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对一直追随在身边的文臣武将开始论功行赏。张良作为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功绩榜排在第62位,据此被册封为留侯,对于这个封赏张良本人是非常满意的。张良的选择刘邦对张良的评价非常高,与后勤部长萧何、大将军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为彰显张良的功绩,刘邦公开表示,张良可以在富庶的齐地任选三万户为自己的封地,但是张良却表示拒绝,自请将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被封为留侯。
5、而刘邦的意思呢,是他能发现以萧何、张良、韩信为代表的功臣的才能,并把这些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所以他击败了项羽。简言之,是刘邦带着功臣们击败项羽的。
6、这是因为在论功行赏之前,张良向汉高祖刘邦请求,不要对自己分封功名,即便是对自己有所封赏,也不要超越其他人,自己宁愿排名靠后。
7、高起、王陵等人认为,刘邦舍得封赏,封赏功臣时毫不吝啬,而项羽则舍不得,所以大家愿意跟着刘邦干。
8、(解释):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9、放虎归山,山高水长,长篇大论,论功行赏,赏心悦目,海阔天空,人山人海。
10、→在论功行赏时,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公司在打分时,也必须考虑到更多难以评估的因素,由于这一切都难以量化,如果公司想有效地运用这种奖励机制,势必要了解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和业绩,才能尽可能地做到公正与公平,尽量做到是论功行赏的。
11、其实大多数帝王都是喜欢这样的臣子,不邀高功,有才能,衷心,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威胁。张良可以对刘邦言听计从,尊敬于他,刘邦曾经很多次想要封赏张良,但是都被张良拒绝了。在张良看来韩信他们的死,便是前车之鉴。
12、项羽其实和张良很像,他们都是贵族世家,项羽对张良也一直不错,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然而项羽为人残暴,没有实现张良的家国抱负,这是张良贵族精神所坚守的担当,因此张良选择了刘邦团队,成为刘邦团队中为数不多的贵族出身的谋士。在战争中,张良屡次献出奇计,最终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刘邦评价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说:
13、刘邦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不够,但是他知道利用身边的人,按照功劳封赏,当然了这种功劳还是要看刘邦的想法,《史记·高祖功臣年表》里面曾经记载过,萧何第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其实仔细看来这三个人并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因为背景也是一种实力。决定功劳并不是全看才能,而是以长远的大局观来看,说的俗气点就是谁更加的有实力,有价值,作用较大,就可以获得较大的功劳。
14、张良虽然智谋无双,但是毕竟是半路跟随刘邦,不是出自嫡系。开创天下初期刘邦对所有人可能还是一视同仁,但是天下已定汉朝建立之后分封,自然是非常受刘邦信任的萧何居首功,张良就是再建功众多也抵不过萧何与刘邦深厚的感情和默契。
15、为了让国内外小朋友们更加了解成语的意义,了解成语的出处,现和图书馆合作,为小朋友们推出一期戏剧扮演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演戏中切身体会到成语含义,这样也加深了中外小朋友的友谊。
16、后来一位当初追随晋文公的仆从壶叔听说头须这样在危难之中背叛主人,将重耳推入绝境之人竟然也能得到封赏,而自己却始终没有得到封赏,于是心中愤愤不平。他找到晋文公问:“您回国以后已经三次赏赐群臣,却始终没有赏赐臣,请问臣有何得罪之处吗?”
17、刘邦说,萧何、张良、韩信三个,都是人杰,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能为他所用,而范增有一范增却不用,所以他战胜了项羽。
18、点击上方“关注晟宙实业”查看更多!
19、说到这里,刘邦喝了口水。还有一点,你们跟我打仗,一家不过上阵两三口,可萧何宗族有十几口人追随我,你们说说,这谁能比的上?
20、张良和萧何都是侯爵,他们是没有办法给王比的。
21、萧何是一个拥有自己势力的人,刘邦曾经说过:“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样的人物刘邦不能随意触碰,对于刘邦来说,怎么会放任这样一条大鱼不管呢,肯定会用自己较大的力量获取萧何的忠心,萧何在生前制定了很多的方针,为刘邦稳定朝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萧何此生也有一个巨大的污点,帮助吕后谋害了韩信,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但是却为了自身利益参与其中,这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世人所感慨,也是因为萧何对刘邦来言极其重要,所以被封赏时拔到头筹。
22、→论功行赏既然已经是一种趋势,我们就应该尽量很好地去执行这种奖励机制,在其过程中,尽量地趋利避害,把它作为员工前进与企业进步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高祖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曾多次靠着自己身为官吏的职权,保护高祖。可是萧何,他能在在幕后操纵指挥,是立功的将士。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刘邦垓下一战成功,天下归论功行赏,大肆分封,凡分封18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刘邦老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过沛怀古》中写道:“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将相岂有种乎?
23、(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24、在没遇到刘邦之前,张良并不出名,也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在韩王成手下时,张良领兵作战的能力很一般,经常被秦军追着打。直到遇到了刘邦,张良谋圣的名声才彰显出来,他说:“我和其它人说起兵法,他们都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只有沛公可以听懂,并且采纳我的计谋。”张良这个帝王之师,把刘邦说的很牛,作为老师当然更牛,这是双赢,抬高了刘邦,也抬高了自己。
25、以前在搞年终奖的时候,奖金如何发放,基本上都是按照其所在的岗位的高低,实行高职位者多得,低职位者少得的奖励方式。久而久之,企业在高职位的员工就不干得那么多了,也不干得那么好了。因为奖金基本上是固定的,反正自己不管做的好与不好,干的多或者少,奖金都是固定的,而自己又何必做的那么好呢,多休息一会也什么的。
26、同一时期,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并没有单独封侯。不过在后来众人集体表奏刘备为汉中王的表章上,关羽的头衔是“荡寇将军汉寿亭侯”,显然他当初汉寿亭侯这个封号,刘备是认可的。
27、论功行赏说起来容易,可仔细算起来,却很伤脑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流血最多,出汗最猛,功劳较大。可刘邦心里清楚的很,萧何才是较大的功臣,于是率先封萧何为酂侯,还给了他最多的封邑。
28、什么是任侠呢?用钱来打通关系,帮助那些被通缉的英雄好汉。这个时候的张良放弃了直接去行刺,因为事实证明那样做行不通,而且杀死了秦始皇一个人,并没有什么用,张良要灭秦,彻底将秦人消灭。
29、虽说刘邦给了萧何很大的自主权限,可萧何做事非常谨慎,每次做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决定,都会派人去请示汉王,汉王同意以后,才会实施操作。如果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萧何也会当机立断,日后再找机会当面汇报。
30、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zz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31、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心中非常高兴,于是夸赞道:“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不忘本心,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随后封张良为留候。
32、有一个叫鄂君的人提出反对意见,曹参的功劳确实很大,可都是一城一池的功绩,陛下跟楚王争天下的时候,经常输的很惨,好几次就剩下光杆一个人了,每每这个时候,萧何都会从后方为他送来兵员和粮草,而且这些还都不是陛下要求的。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
33、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萧相国世家》
34、萧何的任务很重,巴蜀一带的百姓要安抚,太子刘盈要辅佐,还要颁布政令让百姓安居乐业,然后源源不断的为前方输送军粮和兵员。
35、不过这类人,往往懂得明哲保身,张良排名靠后,其中原因肯定也是有张良自身的想法
36、论功行赏,就是在企业中按照个人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赏,它平时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大致上确定的。一个企业都应该有其绩效考核的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尽量的合理公平,真正地做到论功行赏,让员工心中没有疑惑,才能更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7、定了!寒暑假周末严禁补课!校外培训机构、线上外教、拍照搜题被封杀…
38、论功行赏,汉语成语,拼音:lùngōngxíngshǎng,释义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出处:《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成语辨析:(近义词)赏罚分明(反义词)赏罚不明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9、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萧相国世家》
40、这个时候刘邦只能退而求其次,来重用萧何了。以后就是治理天下的时候了,萧何治理国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41、分封完之后,刘邦又要让张良到朝中当官,但是,张良拒绝了刘邦,他要归隐山林,说白了江湖上的事情,他不想管了。
42、刘邦权衡了一番,认为萧何的功劳较大,要封他为郧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一位,曹参居第二位。”
43、刘邦就按照张良的计策实行,“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果然“群臣人人自坚矣。”张良的计策可谓是高明。
44、刘邦的这一段评价,虽然不太好看,但是也符合实际情况,在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多次被项羽逼上绝路,因为萧何在后方留守,经营关中,只要刘邦确认了、缺粮了都会从关中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藉此刘邦才最后反败为胜。
45、张良虽然排序较低,虽然张良推辞不受,不过最后也是仅有的三个万户侯之一。
46、刘邦是个聪明人,他对未来朝堂即将发生的一切早就了然于心,因此在论功行赏时就设法将自己抽身出来,从而保障较为可靠。不是嫡系张良和刘邦的一开始的关系实际是亦师亦友,张良最初选择追随的对象是韩王成,希望辅助韩王成恢复韩国,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47、这是高祖对张良的评价,既没否认张良的功劳,又肯定了张良的才华,为何在汉高祖论功行赏之际却排名仅仅第62位?
48、在出汉中的第三年,刘邦在前方和项羽大军僵持,可还是不断的派人回汉中,慰问萧丞相。
49、事后太宗常对文武百官议论:“君主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信服。民众是朕和你们大家的衣食父母,故设置官职是为百姓服务的,理应选贤才,用能人,而不能以远、近、亲、疏为准,否则无法治理国家。”
50、《论功行赏》这样长期下去,就形成了高职位者不劳而获,低职位者积极性明显下降的情况,因为看到他们不劳而获,而自己确实劳而不获,心里难免很不平衡,于是积极性就日益消退,而工作效率的明显的有所下降。
51、我们如何看待介子推这样的人呢?我们都喜欢谦谦君子的为人,但是孤高清傲,不懂圆滑事故的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并不让人舒服。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嘴上说着希望和君子相交往,实际上却希望对方圆滑世故,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于是便得到了一套二者兼而有之的价值观,名曰外圆内方。这是很难的,因为内外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我们常说涉及原则的时候要"方",但问题是哪些事情是涉及原则的事情呢?最后难免变成依据个人好恶做出选择。如我们真的希望与坚持原则的君子相交往,那就要做好被这种原则伤害的准备,为了坚持原则而牺牲一部分利益,不要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