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八大家共36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八大家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36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zz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2、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佑二年(1057)进士。北宋zz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3、诗文作品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4、粉丝回馈价:200元
5、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6、清吴昌硕《石鼓文》(局部)
7、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8、苏洵不喜欢走仕途之路,参加一次科举考试未中,便不再攻读经史,醉心山水,实打实的“宋代驴友”;苏辙的母亲程氏“喜读书”、“识大义”,家境富有。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10、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
11、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12、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又有“一门三学士”之称:父:苏洵;兄:苏轼;弟:苏辙。
13、欧阳修的散文。诗、词均有特色,但词不如诗,诗不如文。他的散文zz倾向性强,《与高司谏书》是其代表作。
14、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学书者必看!!!(珍藏版)
15、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16、《八大家》可以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较高成就,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大家的文章,内容上饱含着忧国忧民和zz改革的思想,形式上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文艺性的璀璨光辉。
17、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崛起,掀起古文运动,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18、苏轼一生虽然宦途坎坷,但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享誉千古。他秉承欧阳修的理念,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成为新的文坛领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思想气度恢弘,才气纵横,诗、文、词、赋、书、画皆其所擅长。《留侯论》是苏轼出名的史论,全篇以“忍”字贯串,评价张良的一生,并列举史实,彻底摆脱世俗陈见,颇能引人入胜。
19、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0、唐宋之际,八位名家在文学上的早已脱颖而出,他们就是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位大家名气冠绝古今,在当时,是文学领域的八座最为宏伟的高峰。
21、据《临海志》记载,八大家这个名字,起源于清同治年间。那还是140多年前的十九世纪中叶,那时这里的土地属王姓所有,面积达2777顷。经管这片土地的是两位武举人王延矮和王延连,以及其三位兄弟王延珍、王延中、王延桂和一位侄子王大塔叔侄六户。他们于盐沙东岸、也就是现在的镇政府东边的高墩上建宅,连同马步祥、史国洲两个盐霸的房屋共八家。这在当时地广人稀的荒滩草地上,自然十分引人注目。因此,当地居民便称其地为“八大家”,一直相沿至今。
22、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zz家。
23、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24、曾巩的文章醇厚,颇有平和之气,在风格上略微接近欧阳修,后人将他们二人并称为“欧曾”。曾巩长于议论文,为文讲究布局章法,故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如《墨池记》是藉王羲之墨池学书之事,来揭明“勉学”的主旨。其语言简谱凝练,而意境深邃,在诘问转折的语气中,可得纡徐委婉的韵致,读来尤能发人省思。
25、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26、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27、以后不久,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万历七年(1579年),《唐宋八大家文抄》由其侄茅一桂初刊于杭州,世称“虎林本”。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28、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较大。南宋以来的出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29、“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苏辙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30、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31、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较好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32、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33、分别是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其中苏家父子兄弟就占了三个,人称“三苏”。唐宋八大家的源来是由于明代有人将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写成了一本书,故而才有了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河东先生”,一首《江雪》既写出了自己就算是遭受重重打击也不会屈服的坚韧性格,又道破自己深感孤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柳宗元由于推行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就把自己所有的情绪,人生价值理想,都用诗歌表达出来,写作非常突出。
34、唐宋八大家之名由来"唐宋八大家"之名起于明初,朱右选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的文章编为《八先生文集》,于是开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后不久,茅坤又在《文编》基础上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号,才由此正式确立。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35、被列宁称之为“11世纪中国的改革家”的王安石,虽在zz上失败了,但他那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对后代改革者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36、他的散文还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伶官传序》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见解,不仅对帝王,对“庶人”也有警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