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听筝共55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听筝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55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1作者运用(1)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2)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2“独”“空”形象的映衬了当时的环境,两个字相互呼应,使诗句所要表达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感显得十分立体,入木三分。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筝的特点发音凄苦)
2、柱:定弦调音的短轴。扩展资料:“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3、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用法):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5、主旨:渲染作者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6、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出色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7、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8、李端,字正已,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9、《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10、主旨:表现演奏人的入迷以及听者的共鸣。
11、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2、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13、shuíjiādúyèchóudēngyǐng?héchùkōnglóusīyuèmíng?
14、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5、《听筝》筝趣琴筝研习社琴筝相伴,其趣无穷中国古筝学院(简称“中筝学院”)是隶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筝文化旗下的专业进行古筝文化与艺术系统教育的机构,由中国当代出名古筝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生导师袁莎女士创办并任院长及教学总监。
16、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作者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17、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18、gèngrùjǐchónglíbiéhèn,jiāngnánqílùluòyángchéng。
19、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20、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21、(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22、“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23、“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24、表达了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
25、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运用情景交融、联想的手法,虽重点表现声,却无一字提到声;
26、(拼音):zhōulánggùqǔ
27、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28、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29、(拼音代码):zlgq
30、我在石家庄筝趣学过一段时间的箜篌,我觉得老师教的挺好的,就是我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学了,ε=(´ο`*)))唉。。。
31、sìzhúchūnfēngzhīliǔtài,rúsuítíniǎoshíhuāqíng。
32、雅韵音色柔和一些,选择什么样的音色看自己的喜好。详细咨询给你一个参考:敦煌音色亮一些:连续5年获得“乐器行业强势公司”称号和“乐器行业50强”的只有2家(上海民乐一厂“敦煌古筝”和扬州龙凤琴筝公司“雅韵古筝”);这两家也是较好同时获得省级名牌和出名商标的古筝厂家。2个古筝各有优势,雅韵楠木系列古筝有明显优势;敦煌高端古筝有明显优势:乐器行业根据“市场销量和市场影响”较专业的评比(中国乐器协会)
33、上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下联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34、“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中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35、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
36、(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懂音乐的人
37、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8、李端听筝全文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翻译是: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39、(举例造句):谁谓周郎顾曲之场,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清·俞樾《余莲村劝善杂剧序》
40、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
41、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运用情景交融、联想的手法,虽重点表现声,却无一字提到声;主旨:渲染作者一片伤春惜别之情。夜筝: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重点写无声;主旨:表现演奏人的入迷以及听者的共鸣。
42、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精。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作者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听到的音乐的美,将抽象的筝乐具体化,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追逐乐声的过程比做“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精”的过程,形象生动使读者切身感受到音乐的悲切和变化莫测的情思伤感。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
43、(1)《听筝》的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将秦筝的音乐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可以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如不说“通感”而说“比喻”亦可);而在《夜筝》中诗人并没有对音乐本身作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却以“弦凝指咽声停处”的“无声”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2)《听筝》旨在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夜筝》意在表现弹筝人悲苦的人生遭遇。(或答:表现弹筝人自怜自伤的寂寞情怀)。
44、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45、《听筝》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6、(出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47、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48、《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49、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50、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
51、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52、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53、chōuxiáncùzhùtīngqínzhēng,wúxiànqínrénbēiyuànshēng。
54、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55、这里周郎是周瑜。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