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应该有读者会想,一个梨能值几个钱?也就一块钱左右呗!让与不让,能有多大反差呢?
当今的社会,好像钱可以衡量一切,似乎某一件物品的价格就代表着这件物品的价值。“价格”和“价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相差甚远。
同样的螺丝钉,同样的成本,它可以用到自行车上、可以用到汽车上、或者用到飞机上。这个时候,同样的螺丝钉,却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如果用在自行车上,关乎于一两个人的较为可靠;如果用在汽车上,关乎于十来个人的较为可靠;如果用在飞机上,关乎于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较为可靠。无论是人,还是事物,先因其能够产生价值,才会有对应的价格。

那么,孔融让出去的梨,承载着多大价值呢?只是一块钱?如果“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可能会出现哪些不一样的情景呢?
A、“我是弟弟,得把大的梨给我吃!”
B、“你是弟弟,大的梨给你吃吧!”
C、“我是哥哥,当然要吃大的梨!”
D、“你是哥哥,大的梨给你吃吧!”
E、“都是我的,一个也不给你!”
……
以上五种情景,从表面上看,没什么不对,虽然反应出不同的心理,但有一个共性,都拿大的梨说事儿,是不是与我们生活中发生过的事儿很像呢?
(笔者不由得想问一句:兄弟两人的年龄大小,与梨的大小有直接关系么?是为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找出来的理由?貌似,不符合逻辑吧?)
无论是谁,好像都想在事情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那么,在这个故事中较大的利益是什么呢?那个比较大的梨?还是所有的梨?
很有可能,会有读者认为,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梨就是较大的利益,就像上述第五种情况,直接强取、豪夺?暂且不说此种做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所有的梨,真的就是较大的利益吗?
即便真的拿到了所有的梨,自己能吃个痛快,让别人在一旁看着。如果是亲兄弟,这样做,家人会如何评价呢?如果是左邻右舍的兄弟,邻居会如何评价呢?如果是在外做客时的兄弟呢?旁人又会怎样看待呢?
如此看来,拿到的所有的梨,看似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利益,殊不知由于只为自己考虑,它已经不是利益,而是“毒药”,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相反,却对自己有害。此时,连利益都谈不上,何谈较大的利益?
那么,让出去,就能得到利益?又能得到多大的利益呢?
在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被谦让过,至于是否又谦让了回去,暂且不论。当我们被谦让的时候,我们会如何给予反馈呢?我想,大多数情况下,会用两个字给予反馈——谢谢。
很多人不想对别人说谢谢,于是便谦让了回去,这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不是有种说法叫当仁不让吗?为何又让了回去呢?
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有好多事无法独自完成。如果,时时刻刻都只为自己考虑,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有人帮自己?会有多少人帮自己?又肯卖多大力气帮自己呢?
也许,会有人这样想——一次两次只为自己考虑,没什么关系,也许这一次之后,可能再也不会见到这些共事的人了。
如今的社会,无论哪个行业的哪个圈子,都不大。曾经共事的人,有可能不会再见面,但是,事情之后,旁人对自己的评价会一直在。
最重要的是,曾经自己尝到了一次甜头,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下一次,很可能欲罢不能。
读到这里,各位读者应该很清晰,孔融的梨,让与不让,到底有多大反差了吧!
人,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或者说,应该自私,还是应该无私?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讲: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以上五种情景,哪一种获得了较大的利益呢?为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