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说平仄和押韵
1、第四类⑥:曷黠屑及月半。
2、上句的最后一个仄与对句的最后一个平为单字节拍。例如:
3、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4、平仄很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5、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
6、如果把上面句型的排列看作句间关系,就已经体现出两句之间平仄的相对关系了:出句是平的地方对句用仄,出句是仄的地方,对句用平。
7、平仄本身并不复杂。如果我们使用用新韵写诗,和普通话的韵母,那是再简单不过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8、于是乎,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何不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来确定汉字声韵?这是很多现代派诗词作者的共同做法,我也是其中之一。
9、(2)仄仄/平平/平/仄仄
10、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
11、如果以仄声开头,就是:
12、且格律诗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对应起来,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它不能和平声字来押韵。拓展资料:释义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13、上句与下句的倒数第三字为单字节拍。例如:
14、猱欲度愁攀援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
15、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16、平仄的出现有一个规律,即平仄总是交替着循环出现的,连续的平声或仄声会给人不惬的感觉,这也是音乐节奏的重要标志。以抬木时最简单的“嘿呦”来分析,你发现没有,这两个字的平仄感必然是交替的,一重一轻,一张一弛,重音是为了发力,轻音是为了放松,然后再发力再放松,如此循环下去。断不会两个声音都用轻声来发音,那样根本就发不上力,不信你找个木头试试。两个音都是重音或许有可能,这也说明重音即仄声在节奏里要比平声重要,这是另话,留待后文详解。
17、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
18、⑵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19、“园”,元韵;“干”、“栏”、“丹”、“官”、
20、最后是必要的注释。最有用的是第七部分《韵字表》。
二、平仄对仗押韵
1、如七律《长征》一诗中的第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韵部划分和韵字收录原则
3、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
4、作为诗词、诗歌来讲,由于体裁的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5、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6、古体诗押韵: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这是一种半自由体的诗。现在把古体诗的韵、平仄、对仗等,并在一起叙述。
7、(1)平平/仄仄/平平/仄
8、故而有板无眼可以,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节奏是有眼无板的,原因如上所说,连续重音尚有节奏,连续轻音却体现不出一种节奏了。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近体格律诗里,对三仄尾要比三平尾的态度宽松,甚至五连仄也有救法,但五连平救无可救。
9、第七类④: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10、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②。吏
11、如果是七言,就是这样:
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3、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所以用平水韵写诗词,确实有一定难度。也所以我认为,如果诗词的意思真的好,用今韵也是可以的。
15、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
16、在前面的第2种基本句式的七言变换中会出现“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将第三个平声变成仄声,就会出现“仄仄仄平仄仄平”的情况。因为最后一个平声是一个功能性的字,要负担压韵的工作,排除不论,这句话中就只剩下第四个字一个平声了,这种情况就叫做孤韵。拗孤韵的话,我们可以讲第五个仄声改为平声,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拗救后的结果。如苏轼“溪柳自摇沙水倾”中,“自”是拗,“沙”是救。
17、王俊鸣老师在近40余年一线语文教学中,桃李满天下,崔永元就是王老师的得意弟子之一。王老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特级教师,全国较新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老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方法及古诗词通解都有着深入的研究。读者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学习读书的方法,“怎么读好书,怎么读懂书”,从而获得读书的智慧和乐趣。
18、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尽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
19、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之间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象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20、而且,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仄声和仄声字相押。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
三、平仄押韵是什么
1、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
2、寒通韵。“怒”、“戍”,遇韵;“苦”,麌韵。麌遇
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试拿岑参《白雪歌》开始的八句来看,合乎一种情况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合乎第二种情
5、对于三字而言,应该是:
6、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7、从格律诗作品看,押平声韵的作品数量占绝大多数。
8、仄起首句押韵格式。是不是很合?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第四句第五字“烟”出律了。作为唐朝出名诗人“小李杜”,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赋。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
10、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赋是有腔调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且伴随“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相信他读诗当然就更有腔调,鲁迅听到了。
11、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
1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3、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14、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5、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16、我对语言学没有研究,不知道除了汉语还有没有其他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如果有的话,我相信这种语言也会存在一种与平仄相似的东西,可能不会叫平仄,但本质也是一种轻重音节的搭配。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
17、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这些平仄相间或相对的字词组合在一起,变成声音传到听者的耳朵里,就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18、我也翻看过不少入门书籍,但多云里雾里,晦涩且难懂,我本事不济,但表达能力尚可,所以才有了这番班门弄斧的勇气,而首先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最根本的用字平仄和尾字押韵开始聊起。
19、三月天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
20、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
四、平平仄仄押韵
1、需要注意的是,近体诗歌的尾字押的都是平声韵,尾字为仄声的不要押韵。每一首的第二句平仄要相反,即所谓的相对,第四句的平仄也一定要相反,即相对(简称对);第三句的平仄大致相同,叫相粘(简称粘)。绝句的四句后面依此类推再接四句,按照第四句和第六句分别对仗的要求,就成了律诗的格式,此文不再赘述。(朱祥于2011年11月16日)
2、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3、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现在试举他的一首杂言诗为例:
4、根据上面所说的规矩,真要作一首格律诗,其实全诗的平仄就决定于一句。有了一句(出句)的平仄,就定了第二(对句)的平仄;第二句(上联的对句)的平仄定了,第三句(下联的对句)自然也就定了。如此一环套一环,平仄、黏连就没问题了。
5、第二是对句数做了规定,每首八句的称“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绝”,即“绝句”,细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多于八句的则称作“排律”。
6、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7、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8、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
9、律诗是一韵到底的。古体诗固然可以一韵到底①,但也可以换韵,而且可以换几次韵。换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每两句一换韵,四句一换韵,六句一换韵,也可以多到十几句才换韵;可以连用两个平声韵,连用两个仄声韵,也可以平仄韵交替。现在举几个例子:
10、掌握了七言句式,就容易掌握五言句式的两种情况了。即:
11、一句诗要是所有的字都是平声或仄声就很难听,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五个字都是平声,这在古代诗歌中是极罕见的,读起来不好听;同样,一句诗中全部是仄声,也很难听。
12、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13、这就是平仄格律让人懵逼的原因。
14、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
15、允许律绝的一句或者二句借用邻韵,叫做“孤雁出群格”;允许律绝最后一句借用邻韵,叫做“孤雁入群格”。但这种情况属于律绝的变体,非正格。(个人以为变体韵初学者慎用。)
16、还有“二四六分明”的情况…………我要去赶作业了,哪天无事再补充
17、培训地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修楼(原陕西省教育学院)
18、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19、布衣/虽破/尘无/染(无名氏出句)
20、言归正传,音乐的起源很可能是原始人抬木头时,为了协调发力的整齐,于是首领者带头发出了“嘿呦,嘿呦”的声音,余者随之应和,这便是最古老的节奏,或者说最古老的平仄。
五、平仄如何押韵
1、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
2、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3、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
4、五律四种组合(如一句仄收则不韵):
5、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
6、④第六类和第七类也可以通用。⑤蒸韵上去声字少,归入迥径两韵。⑥第
7、韵。真文元通韵。“衰”、“炊”,支韵;“归”,微
8、字与字之间须平仄搭配,才抑扬顿挫。古代的诗歌尤其是格律诗极为重视平仄搭配,通过声调的交错变化形成诵读时的声音之美。如“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在诗词中是怎样交错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9、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10、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
11、(2)平平/仄仄/仄/平平
12、再说四声与平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阳上去,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到现代汉语,“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代四声中的“平”就是平声,古代四声中的“上去入”就是仄声。
13、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
14、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
15、正因为我们不知道入声字,所以不知道第三句出律,也更不知道第四句的“烟”字出律其实是为了拗救上一句。
16、下期讲座内容:《中华通韵》述评
17、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18、说了这些,只是帮助理解平仄的交替规律,大家也可以硬记七言绝句的平仄排列:
19、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20、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民心内如汤煮,公子皇孙把扇摇.是一首自由诗,只求内容含义,不讲究平仄押韵.《绝句》则是统指按一定平仄押韵格式的诗.如诗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