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很多人听说库兰达热带雨林、春溪国家公园,却少有人听说天伯伦山(TamborineMountain)。其实,这个非常小众的自然保护区,是昆士兰州一个国家公园的所在地,被称为“黄金背后的绿色”。

天伯伦国家公园位于布里斯班东南,距黄金海岸不远。国家公园整体海拔500米以上,据说起源于22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现在拥有3个小村庄分别是NorthTamborine、EagleHeights、MountTamborine,常住居民不到7000人。站在Rotary观景台可以看到四周的低地,眺望东边的黄金海岸和太平洋。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可以深入Joalah国家公园12节台阶到Curtis瀑布底端感受山泉飞流直下的壮观。
Rotary观景台
和巴西的热带雨林比,天伯伦山有传统的四季,但没有极端温度。当7月北半球的人民正在家里吃冰棍吹空调躲避酷暑,在天伯伦山上的冬季,正适合围着壁炉吃着大餐庆祝圣诞节。
漫步热带雨林,感受远古时期延续至今的生长,虽然缓慢,却也从低矮的丛林挺拔到撑起东部的一片天,成就独特的雨林气候。感受负氧离子带来的清新,低几度的森林体温,高大的树干从脚下拔地而起直入云霄,阳光只能从茂密的树叶缝隙洒下来,不时耳边传来鸟鸣蛙叫,这是澳大利亚东部雨林特有的礼遇。国家公园完全免费,自驾或报一日游最适合不过,景区内没有过多的服务设施,但指示牌很多,让前来游玩的人能收获知识。
Curtis瀑布
观看萤火虫一般在晚上,但在天伯伦山深处有个白天可以看萤火虫的地方,这就是CedarCreek庄园的蓝光萤火虫洞(GlowWorms)。
在英语中,发光生物是Bioluminescent,在希腊语中Bio的意思就是life(生命),lumen来自拉丁语的light(光)。世界上许多生物都会发光,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这些动物是近亲,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萤火虫是与其他地方的发光生物并无关联,反倒只有这两个地方的萤火虫是一家子。
萤火虫洞餐厅
萤火虫洞的讲解员引导游客首先来到洞穴内部有灯光和电视的地方,她说这是让我们的眼睛先适应黑暗,通过影片了解一下即将看到的现象。随后,她发给每人一个荧光手环,这是要挂到脖子上置于背部的,目的是为了让队伍后面的伙伴保持距离。
几分钟准备后,我们终于走进了蓝光萤火虫赖以生存的洞穴。讲解员说,这些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潮湿、黑暗、凉爽。所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目前发现的洞穴大多是黑暗的洞穴或废弃的矿井,附近的水流和昆虫是它们生存所需的物质。
洞内不让照相,即使拿出手机也根本无法分别出点点荧光,反倒是适应了黑暗的双眼被头顶和两侧洞穴上的星光所吸引。讲解员用红外手电筒指着墙上的一只萤火虫,解释萤火虫是小苍蝇的幼虫形态,它们的生长分四个阶段,Egg虫卵,Larva幼虫,Pupa虫蛹,Adult成虫。不过生物学家长期观察发现,只有在幼虫的阶段和虫蛹阶段才会有发光现象,而虫蛹阶段只有雌虫发光。
洞穴内的荧光能连成一片,甚至低垂下来形成美丽的荧光帘幕,得益于幼虫体内体内细胞的发光物质——荧光素,这些从萤火虫体内分泌的粘液垂下来形成天然的捕虫网,发出光芒吸引洞内的其他昆虫。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定期用网从室外捉飞虫放进洞穴,让这些萤火虫美餐一顿。
大自然很,有些物种天生就自带光环,无论是靠发光吸引猎物还是吸引异性,都在努力生活。走出洞穴,双眼渐渐适应了光线,从小虫子发光的讲解,突然感觉努力生活的人都是自带光环的,即使生活有再多困难让内心崩溃,做个快乐自信的发光体,迟早会破蛹化蝶走向光明。
在天伯伦山上还有个艺术小镇,一来到这里少女心就被田园风的村庄和集市俘获。这个艺术小镇沿着一条主干道两侧延伸,小镇上的店家都是从欧洲来的移民,他们有些经营木材生意,有些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久而久之小镇成为了艺术家、手工艺品、餐厅、葡萄酒厂聚集的小镇,还有很多特色民宿和网红餐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在一家卖水晶的店铺我拿起相机要拍,店主赶紧摆手说NO,NO,NO。我以为她示意不许拍照就放下了相机,没想到店主站起身把玻璃柜的锁打开了,拿出一个又一个精美的水晶让我拍,并微笑说自己起初喜欢捡石头,后来喜欢各种水晶制品,现在正在学习石头上作画和水晶打磨,因为热爱这片安静的小镇,从大城市搬到了这里,非常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逛这里的每家店铺都能感受到水晶店主人对生活的热爱,我有时候总怀疑这样的山顶市集一天开门时间有限,周末不营业能赚到钱么。后来我离开的时候觉得担心真是有点多余,总是用中国的国情去揣测别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态。那里没有城市每天都在创造的发展速度,只是达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基础上,热爱与快乐是较大的财富。
怎么样,不为人知的国家公园,竟隐藏着如此多的自然馈赠。来昆士兰州旅游,还不赶快安排一天来天伯伦国家公园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