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考点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2013年,“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准确扶贫”开始推动。
3、⑥商未央把这些画仔细研究了一天,最后定名为《无题》,拍了照,寄给报社。记者大感兴趣,据此写了题为《天使儿的处女作》的报道。报道的发表,使娄城的市民都知道了这个“天使儿”就是大画家商未央家的低能儿。
4、(解析:A.自相矛盾,“最”和“之一”前后矛盾,删去“之一”;B.状语语序不当,应把“任意”移到“列强”之后;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场景”。)
5、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6、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7、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8、文章最后一句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9、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较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10、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11、C.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12、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3、○文章结尾耐人寻味,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14、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15、第(4)题考查的是主题型默写。“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诗人随时重游山西村的决心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审题错写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平常对这句诗的关注不是很多,学生一不注意就容易理解错误。“拄杖”错写成“柱仗”;“叩门”错写“扣门”的比较多。
16、⑻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898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较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88米,是世界较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年。
1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18、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19、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20、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二、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选文标题“格布上的花”好在哪里?(3分)
2、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然后,我们一起摊开那几张纸样。“我想把拉链露在外面,不要盖边。”他说。
3、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4、看看两个“主观题”考题案例。
5、形散: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6、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7、(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8、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9、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0、读完全文,给文章标题“父爱就像那场雪”续写一句话,写出“雪”的具体作用。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都写到了外面飘飞的雪,分别起什么作用?下面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什么?A.父亲朝我摆摆手,说算了算了,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B.在雾气氤氲的车站,父亲摆摆手,说“不用陪我了,赶快回去上课吧!功课要紧”。阅读全文,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1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2、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么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13、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14、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15、解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不必分开回答。“忽略”有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妈妈只注意到了紫罗兰的美,而忽略了小瓜苗的美,所以把小瓜苗拔掉了;而深一层的含意是妈妈没有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16、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
17、安东尼在周末前就穿上了那条银色的裤子,他没有只穿一次,而是经常穿。他的几个朋友也很喜欢这条裤子,纷纷拿钱给我,要我帮他们做。“那是安东尼自己做的。”我自豪地告诉他们。
18、B.对于别人的劝告,她总是置之不理。
19、第12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总分4分,平均分0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技巧,及人物描写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心理和形象特点。得分点:人物描写的技巧: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分);提取体现人物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分析人物心理,关键词1分,人物心理1分。
20、示例二:能,删去本段后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1分)内容上与第⑥段衔接得更紧凑,由修补屋顶自然引起对屋顶的理解感悟;(1分)另外,删去后也不影响主旨表达。(1分)(分析“能”,分析合理,较高得分不超过3分。)
三、说说对标题的理解
1、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2、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3、5(打卡第5天)五分钟教你如何有效备考四大名著!(附资料包)
4、晓明同学在“我在磨炼中成长”的校级演讲比赛上忘词了,最终只得了个鼓励奖。晓明对此事难以释怀,总是很烦恼。如果你是晓明的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他?
5、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6、“永生”即永不逝去。亲人们虽然离主人公而去,但他们那高尚的精神却存留了下来,永不磨灭,让主人公内当想起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会倍感骄傲,仿佛他们从未逝去。《永生的眼睛》本文通过写琳达一家人无私捐赠眼睛角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
7、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8、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9、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
10、得“看下去”的时候,故事发生了“突变”——原来如此。就像题目所讲的“其实,很简单”。
1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⑾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13、⑵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14、形式上:用文言词语“谒”,体现出庄重、简洁的语言色彩;内容上:与文章所写对象(苏轼)的身份,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相吻合;情感上: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
15、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6、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7、再来看看三个“主观题”考题案例。
18、现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
19、(解析:A.“掺”应读为“chān”;B.“撅”应读为“juē”;C.“眺”应读为“tiào”。)
20、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四、
1、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2、因此在讲解本题时,应把二者放在一起再系统地讲述一遍。标题的含义我们更侧重于内容和主题的分析,有表面义、喻意、象征意义和深层义等。本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既有表面义(外形像山一样的屋顶,又有象征义(为家人遮风挡雨的坚固的屋顶),还有深层义(父爱),同时还应注意到,“父爱”“母爱”类的文章,需要反复告诉学生,这种爱是双向的,不仅指父母对我们的爱与呵护,更有作为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等情感。
3、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4、○赏析文章标题,说说它在全文中的含意。
5、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6、(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磨炼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在磨炼中我们的能力才得以提升,我们才得以成长。下面我宣布,“我在磨炼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正式开始。
7、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8、⑤.表现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9、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10、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11、《树木·森林·气候》,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
12、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物”的形象。
13、要求考生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14、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1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16、○用简洁的语言赏析题目。
17、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18、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9、“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20、②.a母亲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b.拔了,这有什么哭的;c.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满分。”
五、
1、⑥极个别同学审题不清,出现一下情况:回答人称的作用,回答修辞手法。
2、中考名著知识汇总(整理)
3、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
4、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5、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6、这两个“点”是文章的“纲目”,是理解文章的钥匙。把握好这两个“考点”,整篇文章的框架、脉络就可以清晰了。有了这个“前提”,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就容易多了。
7、亲近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写作的兴趣。
8、孩子充满期待,盼望可以结出西瓜的果实坚定着内心的希望,希望不会被破灭,有忐忑不安,也有焦虑忽略有几层含义,一个是孩子的愿望被母亲轻而易举的忽略掉了,因为母亲没有察觉到孩子对于长出果实的渴望心情,另一层含义是,如果想要让比较强壮的花长大,就必须忽略掉一些阻碍它生长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可以长大,变相说出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9、班主任工作汇总(整理)
10、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11、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12、⑤部分同学回答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对父亲的烘托或侧面描写。
13、(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4、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15、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16、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7、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18、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19、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20、是的,妈妈只注意到孩子的分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