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蝶恋花》苏轼共62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蝶恋花》苏轼吧!精选62好句内容如下:
《蝶恋花》苏轼
1、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2、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蝶恋花》苏轼】过片写离别,想象别后途中的境况:陆行路尽,转入河中走水道,夜深了,停船系缆于渔村,月光暗淡,孤灯残照,那该是多么寂寞。接着词意又一转说,咱俩彼此心心相印,“我思君处君思我”,君思我时我思君,正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何况彼此还可以凭借诗词来互通声问、互致问候呢。这既是宽慰自己,也是开解对方。情深意挚而不失乐观,不似一般送别词的低沉感伤。“楚些”,指《楚辞·招魂》,《招魂》每句句尾,皆用“些”字,故称。此处“飞魂招楚些”,指用诗书问候致意。
4、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诗酒趁年华
5、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6、苏轼丨《阳关曲·中秋月》
7、 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三个“深”字让欧阳修被赞了几百年。
8、最深情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苏轼丨《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10、⑺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11、⑭月笼:月色笼罩。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2、苏轼丨《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4、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
15、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较快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16、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7、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8、《蝶恋花》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是时,东坡31岁,丧妻九个月。为抒发思妻之幽情,作此词以怀念之。
19、最悲愤的《蝶恋花》: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20、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21、舒梦兰《白香词谱》
22、首句“无风花自堕”,以“天生好言语”,写出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暮春时节景物的典型特征,犹如谢灵运写初春景色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似若不经意,而实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致,表现的真切自然。“簌簌”,形容花落的声音、形态,语本唐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风动落花红簌簌。”苏轼将“风动落花”改为“无风花自堕”,更切合暮春落花的特征。“簌簌”一词,置于句首,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表现出闻声而寻状的观察过程。
23、苏轼丨《上元侍宴》
24、苏轼丨《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5、蝶恋花·春景 苏轼
26、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蝶恋花》,在优美的词中,体会中文之美吧!
27、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28、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满分3分)。
29、苏轼丨《洞仙歌·冰肌玉骨》
30、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
31、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32、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33、⑤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34、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
35、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36、↑↑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蝶恋花宋·苏 轼
37、人间的分离,无论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抑或是客观环境的阻碍,都构成永恒的苦恼。
38、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苏轼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39、苏轼丨《书林逋诗后》
40、苏轼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他不仅善于欣赏景致,也能敏锐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景物,并把它描画于纸上。“山青一点横云破”,如诗如画,远处山峰被白云笼罩环绕,只有“一点”青色峰尖穿破云雾,露出云头,仿佛“小荷才露尖尖角”。色彩青山与白云对比,线条横云与直山交错,具有构图美与色彩美,远处如图如画的山色使离别的双方心绪开朗了一些。
41、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42、苏轼丨《雪夜独宿柏仙庵》
43、墙里秋千墙外道、佳人难见的小词,多情却被无情恼③。③悄。笑渐不闻声渐悄,甚或更早,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②柳棉,绿水人家绕,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指墙里佳人。枝上柳绵吹又少②。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苏轼蝶恋花褪残红青杏小。①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无情,墙里佳人笑,柳絮。墙外行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燕子飞时
44、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
45、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46、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7、此诗描述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上片写别前,下片写别时、别后。
48、《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出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49、上片,回忆夫妻清明节前后美好生活情趣。"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写东坡观看王弗等妇女秋千游戏。"雨霰","泼火"点气候;"清明"点时间;"巷陌"点地址。这个秋千游戏,不免含有一丝春寒气息,十分宜人。同时还看到另一种景色,即"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所写的杏花绽蕾的景色。一个"香蓄""破"开了,杏子由胭脂一淡红一白色,美丽极了。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深留恋。
50、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之情的词。
51、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蝶恋花①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② 柳棉,柳絮.③ 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52、李宝嘉《南亭词话》
5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54、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55、“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56、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57、多情之人的烦恼莫过于此,他感受到生命在永恒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
58、本词是伤春之作。
59、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60、林庚白《丽白楼诗话》
61、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62、这首词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不同时期的两种春景、两种心情,对比中透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颇具深婉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