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共63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吧!精选63好句内容如下:
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
1、别看不起明诗,这40首五绝能赞叹你!王和尚评明诗(1)
2、正如他写的"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万物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于是他笑纳生活中的所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他知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问琴声的来源,表达人间万事万物要因缘和合才能相生的道理……
3、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参照,那就是苏轼的仕宦生涯,从苏轼进入仕途到去世,在他四十余载的仕宦生涯中,有三十多年却是在贬谪的岁月中度过的。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古往今来喜欢苏轼的人很多,林语堂就曾专门写下《苏东坡传》。我们往往喜欢用豪放、旷达来概括苏轼,但很少深入了解他的性格内涵以及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在我看来,人们与其说喜爱苏轼,不如说是对他的人生境界心向往之。
6、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
7、人生就是一场游,心中浩气不灭,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8、记得小的时候,背这首诗,摇头晃脑,觉得比其它诗都要好背。因为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模一样的,觉得偷了一句的懒儿,心中很窃喜。长大了之后再读,才真的体会到苏轼的人生境界,引起强烈的共鸣。
9、但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途中有美景,也有低谷。无论如何,每个人看到的山水,都是和别人不完全相同的。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
10、只有你被贬密州,还能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谊。
11、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12、品读苏东坡,感悟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生的选择。
13、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d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14、苏东坡一生的浩然之气不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1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 来稿请投邮箱:27949129@qq.com
17、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度发达的时代,繁杂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使我们变得浮躁。
18、苏轼有两大爱好:藏酒与藏药。有人问他:你身体健康为何存了这么多药呢?你不善饮酒,却为何藏了这么多好酒?苏轼笑着回答说:有人得病,用了我的药而痊愈,我见了就好像自己也身轻体健了;看到别人开心饮酒,我自己也就开心了起来。
19、苏轼有大无畏的勇气,也有看淡一切的智慧。他挥洒自如,心无芥蒂,从他的笔尖能聆听到他最的声音。
20、穿过大庾岭,他抵达南雄,闻南雄祗元村有龙泉寺,寺内有龙泉井,慕其名前往参观,得到龙泉寺住持盛情款待。苏东坡与长老一见如故,视为知己,谈经说佛,既以佛教空虚学说解脱痛苦,又以道教长生之术养生,维护自己高雅、纯洁的人格。把被贬以来的阴霾心情化之殆尽,一吐为快。直到日落都不忍离去,于是提笔于龙泉寺钟上题《过大庾岭》诗一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21、好文章,就赞赏
22、寂寞惶恐而又孤高清傲的苏轼开始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并大量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从而来摆脱“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友人一块去看东坡这块地,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同行皆狼狈,诗人突然扔掉雨具,如履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23、说来命运也是一大讽刺,苏东坡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时,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zz纷争中。1086年神宗一死,太后就让保守派的司马光复位。短短几个月,苏东坡从七品官升为三品翰林,在下一步就是二品宰相(宋朝没有一品官)。
24、不羁的灵魂没有边界,自由的天性从心而发。
25、感悟二:干一事精一事。
26、主人公卢生和淳于棼不就因经历过一番由高官显爵而衰老病薨或削职回乡的人生变幻,从而创造了“黄粱一梦”和“南柯一梦”的成语吗?因此,苏轼的“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并非泛泛而发,实际融入了他自身的人生体验。
27、喜欢敬请转发,慷慨莫过解囊
28、苏轼作为一个大文豪和一生行走官场的老人,六十多岁的苏轼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们长篇大论。他所说的不过是短短的四句话,聊聊的二十八个字而已。然而诗里却充满了禅理,写出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可以说每次读它,每个人生阶段,读它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9、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有时他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笔惹祸。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在远方孤寂无聊之后,写出一篇文章数日都很高兴,寝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月,实在是很难抛弃。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得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于人间,也就大有道理了。
30、每读至此,不禁为苏轼的豁达和幽默而感动。
3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2、 首先在于抒写慷慨豪迈的情怀,如〈江城子〉既写“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宕之情,亦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颇为壮观也。又〈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写对山河的热爱,对周郎豪情的仰慕,历史与今天、江山与英雄,洋溢着高亢的抒情格调。其〈浣溪沙.有赠〉抒写了“上殿云宵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报国立功的豪迈之情。其描述音乐的词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抒写了“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的壮伟情怀。
33、每个人都只有这一辈子,都说笑也是一辈子,哭也是一辈子,我们何必要哭。苏轼真正是悟透这样一个道理,遇到不愉快之事,他总是换个思路去想。回家晚了,门童将门锁住,得门而不入,一般人就会发火,但苏轼干脆跑去江边听江水的声音。本是不好的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这便是苏轼,这便是苏轼的豁达。《观潮》苏轼对人生的领悟苏轼的这种豁达来自对人生的领悟,对人生意义的领悟。不能说看破红尘,最少也是看淡了人生。他在弥留之际写了一首《观潮》送给儿子,短短的28个字,苏轼把人生的三大境界都写了出来。
3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35、感悟四:风雨人生从容走。
36、苏轼在仕途贬谪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因为仕途沉浮而意志消沉,相反,在贬谪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37、读完这首诗词,细心的人应该也觉得很奇怪,一句和最后一句居然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一下。这是一首禅诗,七言绝句,也叫做《观潮》,是从一个禅师的一段语录演化来的,其中提到的"三般见解",指的就是禅悟的三个境界,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苏轼的这首诗就是想表这个。
38、狂人阮籍:放浪形骸的红尘过客,嚎啕大哭的真男人
39、………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
40、这是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苏东坡一生坚持己见,不趋利避害的写照。苏东坡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绝不随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马光当政时都想极力拉拢苏东坡,但他不为所动,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认为不对就一定会反对、决不妥协。
41、所有这些盛誉正迎合了苏轼年青气盛的性格和好高鹜远心理,同时也极大鼓舞了他心中积极用世、奋发有为的热情。所以他集自己“胸中万卷”,论利害说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出任风翔签判到湖州太守,苏轼励精图治、勤政恤民、兴利除弊,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亲身实践,因而被吏民呼作“苏贤良”,这些都显示出他这一时期欲有所作为的儒家用世之态度。此时的他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2、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d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
43、只有你才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人生哲理和青春情趣。
44、最后一种,是返璞归真。等到经历了这人生的所有,还用最初的心去看待这山水,心中的杂念已经没有了,山水就回归到了最初的面目。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除了苏轼以外,还有宋朝的辛弃疾,他在自己的诗词里也写过朗朗上口的词句,例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说得不就是第三种境界吗?因此,一种境界和第三种境界是相似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超凡脱俗,那就必须要经历从本性到人性再到自性的三重山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生的意义。读苏轼的词,大体就能够明白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结语苏轼的豁达成立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他较好的作品几乎都出在"乌台诗狱"之后,特别是他在黄州的那段时间。
45、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46、一个僧人,出家不久,耐不住出家的寂寞,就下山了,不到一个月,受不了尘世的烦恼,还是上山了,接着不到一个月,耐不住寂寞又下山了。
47、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些美景都是大家所喜欢的,在古代更是很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很多喜欢游历山水的人行走很久才能到达。可是当我们到达之后又能怎样呢?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那山就是山,那水就是水,仅此而已。
48、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49、庄子说:“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50、乌云散去,圆月当空,此时还需要什么点缀呢?天光如镜,海浪起伏,这不是最美好的时刻么?回顾以往,他安慰自己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51、当年他谪居惠州之时,暂居在嘉佑寺,别无所乐,他就漫步在附近的松风亭下,微风习习,襟怀一畅。有一次他想去林间小亭休息,但是人困力乏,看着亭子还远远在望,不仅有些踌躇:何时才能到达呢?但是,转念一想,他不禁哑然失笑:此处有什么不得休息呢?何必非要去亭子中休息?一瞬间,苏轼犹如脱钩之鱼,获得了人生的大自在。
52、“到得还来别无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其实是见惯了风浪之后的泰然,是历经沧桑之后的豁达,更是磨砺心智之后的从容。所以苏轼是用一生经历在告诉我们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生活当中不一定要忙着去追赶什么,一定要去到达哪里,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才是人生。
53、这首诗语带调侃,细读却苍凉感慨。如今他心如死灰,如老树叶黄根枯,一生饱经风浪,如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起伏。
5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5、“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耗,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56、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依旧重新开始,他自己开荒种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称作“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57、东坡较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58、但苏轼胸中一直保有浩然之气,面对挫折与打击,总能泰然处之。他好像在自问,也像在调侃画中的自己:你这一生有什么功业值得称道呢?无非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三次贬谪而已。
59、苏轼能从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苏轼在贬谪期间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他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他汲取并融合了三家的思想精华。这样不仅可以让他在饱经沧桑的岁月中静心修养,以便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同时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养生的目的。
60、1093年九月,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处事轻率的宋哲宗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d人物重新被重用,这些新d人物对旧d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多方位启动和升级。1094年四月,章惇拜相,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五道诏命把年届五十七的苏轼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惠州。苏轼在连遭贬谪途中,只得把家小安置在阳羡,独自带着侍妾朝云和三子苏过南下。经虔州、南康、南安府,九月翻越大庾岭,这在古代中国为赴广东的必经之路,通过之后,多少旅客有去无回。
61、【苏轼人生境界的感悟】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要彻底理解这句话,我们还需要知道苏东坡后面说了什么。苏东坡说的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苏东坡说这句话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为一个脱离俗气(低级趣味)的文人雅士。
62、此时离他去世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回顾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今他已经白发如雪,垂垂老矣。
63、北师大康震教授主讲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与艺术”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特意打出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