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共70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吧!精选70好句内容如下:
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2、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北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从他豁达、开脱的性格,超然物外的处世方式便能看出来。苏轼虽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因此,他虽然欣赏陶渊明,也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逃避。
5、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7、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意蕴丰富,既有对春光流逝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所写春景清新秀丽,景中又蕴含情理,至今人们仍用“天涯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而是表达了苏轼意欲在仕途上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全词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却又点到即止,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9、不吝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10、(监利人传奇)故乡的神树
11、此文写于2010年4月22日。
12、(5)张岗:《论皎然、司空图诗论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及形成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年05期
13、(监利人情怀)父辈
14、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过虚幻,zz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15、(6)相关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16、前半段“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是对友人高风亮节的赞赏,也是苏轼的自我写照。
17、小时候,兄弟二人在学习之余,会围绕在母亲身边玩耍,因为他们的父亲赶考去了。虽然少了父亲的监督,但是苏轼和弟弟自觉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这让他们比同龄人知识渊博。有时候,兄弟俩会结伴去赶集,或者在家中的花园里掘土玩。看来,男孩子顽皮的天性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18、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19、当然,这只是陶渊明的美好愿望。因为现实生活中,兄弟阋墙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苏轼和苏辙是中国好兄弟的典范。两个人年纪相仿,东坡比子由大三岁,性格活泼、心直口快,看起来像弟弟,子由虽然年纪小,但是性格稳重,为人冷静而谨慎,更像一个哥哥,处处维护东坡。
20、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1、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22、彼时正值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军大举进攻环、庆二州,短短四年占领了抚宁诸城。苏轼借该词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带兵征讨西夏。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苏轼最后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23、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家乡,那样就会使思念倍增,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又何必用感情来折磨自己呢?
2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5、水调歌头①(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26、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作为评诗的标准。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诗从”二句最深刻,前句说孟郊诗情真,都是出自肺腑的;后句讲只有情真才能感人,才能引起共鸣。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他那些啼饥号寒之作,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确实催人泪下。他多次应试不第,其《落第》诗云:“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再下第》云:“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而一旦得第,其欣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确实是一位敢哭敢笑、敢于直露真情的诗人,苏轼赞美的正是这一点。
27、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年轻时学孔子,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深以为然,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他积极进取。在文学上,苏轼是一个天才: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为他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苏轼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较高分的惊人成绩,受到欧阳修、韩琦等重臣的赏识和器重,欧阳修曾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次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28、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29、人世间,你我皆是过客,古人、今人,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有月亮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李白在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0、其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他称赞欧阳叔弼的诗“子诗如清风,翏翏发将旦”。说其诗象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清风。他赞美朱逊之的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意思是说,当眼昏病苦之中,忽得朱博士之诗,清冷如露,一扫病眼的错花。他赞美的诗“清篇带月来霜夜,妙语先春发病颜”。无论早晨的清风、秋天的白露或霜夜的明月,都是清新美好的。苏轼评价诗僧辨才:“平生不学作诗,如风吹水,自成文理。”赞美惠勤“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赞美参寥“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等等,都是从“清新”这一审美标准出发的。
3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3、苏轼看破了仕途宦海,选择了出世,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一个毫无城府却胸怀大志的学者是无法在矛盾纷呈的北宋朝堂生存的,却也是这个时代的风雨飘摇,让他成就了一代文坛巨匠,所谓得失,大抵如此。苏轼能有此成就,与佛老庄禅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更得益于他遭受众多的zz风波与人生挫折后儒道释三家思想大融合所熔炼出的旷达敦厚的性格。在《祭龙井辩才文》中,苏轼说:“呜呼!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又北南东。江河虽殊,气至则同。”苏轼是个天才的思想家,他从自然中悟到“江河虽殊,气至则同”,他以一种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胸襟来接受儒道释三家思想。
34、【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监利人情怀)划一根火柴点亮千家温馨
3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36、译文: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37、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38、苏轼早年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很显然苏轼心灵深处与老庄思想有自然的契合之处,因而一读《庄子》便能引起共鸣。他热爱自然山川,传统知识分子的山水热情在苏轼身上天然地延续着。他善于敏锐地捕捉千姿百态的自然之景,摄取自然灵气,把自然的奇美书写得淋漓尽致。如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39、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技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着“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4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41、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42、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
43、(1)姜红雨,马大勇.苏轼词(M).北京:中华书局,20
44、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45、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就有,难以避免。正如月亮,初一是弦月,十五为满月,年年如此。的人生就是这样吧。别有忧愁暗恨生,而苏轼把离愁写得唯美浪漫,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共情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
46、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47、此首词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日子虽然在一天过去,但每一天都值得我们珍惜。
48、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49、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50、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5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2、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5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54、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密州太守时所作,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表现出超然的心态:何必愁眉不展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55、关键词:苏轼;诗词;儒道释思想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57、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民族,儒道释三家思想是中国人思想的源泉。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轼是一位集诗、词、文、赋多种成就于一身的文学巨匠,可是,他的人生并是不顺遂无忧的。波澜起伏、忧患拂逆的人生旅途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超脱和旷达的胸襟,他接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洗礼,畅游其中并有机融合,形成了他内儒外道、超越佛老的复杂人格。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所体现出来的儒道禅情怀,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融儒、释、道为一体的达观的人生哲学,展示出卓异非凡的生命精神。
58、(6)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6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6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对朋友的祝福。苏轼的这句诗与此有相似之处,却又更深一层,从朋友拓展到天下人。月亮,是诗人们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张九龄曾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中秋夜画卷。而杜牧在诗中表达的观点与李白更为相似。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杜牧期盼年年平安,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62、赏析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63、寓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64、(监利味道)卤味是行走的家乡
65、人生,就像泰戈尔一句诗: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6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旷达的人生观。
6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68、每个人都渴望身心的安顿。我们希望生活不再漂泊无定,内心不再恐惧、担忧,一切不再让我们如此疲惫不堪,但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故。
69、古人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70、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