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道友编的魔道祖师古诗共44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道友编的魔道祖师古诗吧!精选44好句内容如下:
道友编的魔道祖师古诗
1、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就生气烦恼,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对我见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这就是个性。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宇宙是一个整体,因此,越执着我见离道越远。
2、记传类,指神仙、祖师传记及宫观志书;
3、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但是,在之前远古时期的一些修道之士,大都是隐居深山密林,栖居洞穴茅庵,饥食柏子山楂,渴饮山泉流水,静心修炼,多则不过五人一起相伴,少则一人独来独往,行迹于山水之间,并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宗教。至东汉中叶,距今1800多年前,即东汉顺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时,老君分身降于蜀都,授予张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经》,张道陵(张天师)于四川大邑鹤(或作鹄)鸣山创立了“五斗米”教(入道信教的教徒必须交上五斗米),于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道教,这个时候道教才正式诞生了。
4、 甲子日:天上万神聚会,检阅神祇。
5、138普通人学道有什么好处?
6、124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7、 《玄门日诵晚课经三皈依》云:“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8、 道教修炼讲究性命双修,了性了命,在道理上分别,不在幻身(肉身)上讲究。对于成道的祖师来说,死的是幻身,法身是长存的,法身(阳神)散则为炁,聚则成形。得道后去积功累德,待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则羽化飞升,幻身(肉身)自不眷恋,可以从容的死矣。
9、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10、 修行者每天坚持诵经,就是结“三缘”:仙缘、人缘、鬼缘。早上诵经结仙缘,则有仙真提携,中午诵经结人缘,则有贵人相助,晚上诵经结鬼缘,度化孤魂,有大功德。所以每天坚持诵经结“三缘”,何愁修道不得成就呢?
11、所以,道家和道教并无分别,道家是道教的一种度世方式,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乃是天尊兴方便意,化度众生的一个做法。
12、聂明玦和金光瑶都没有干预聂小瑶的选择。
13、攀缘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
14、五浊恶世,每一步、每一瞬间都是陷阱,无论是现世还是后世的,堕落的陷阱永远包围着每一个人。
15、所谓道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16、 出家修行有两种概念:身出家和心出家。古谚有云:“小隐于山林,大隐于世间。”身出家,隐于山林宫观之中,确实能够摒弃诸多世俗的诱惑,如果有恒心在山林中苦修,那么成就是不可限量的。但如果身在世间,心却出离尘寰,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样的修行也不比身出家要差。但相对来说,在世间修行比在山林的独修更为困难,因为修行者要面对许多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上的考验,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魔考,那么将来的成就也是不低的。
17、世人常说修行不易,当把修行人清苦的生活和世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做对比时,则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挨得住孤寂的时日,能否见得到自己的内在光明。这也就引出了迷障的第二层含义,即我们常常能在物质的贪恋中觉醒,但是否能更进一步觉醒自我内心的迷障呢?
18、 忏悔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旷劫以来都造下无量无边的罪过,若不经忏悔,则罪愆难以消灭,成为障道之根源。所以道教流传了很多忏悔法门,几乎每位道教主神都可以作为忏主,每部大经都有相应的忏仪,如礼拜玉皇赦罪天尊、三元赦罪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经诰。道教提倡善信、道教弟子们通过诵经、礼忏、念圣号等方式忏悔。每天忏悔反省自身所做之罪过,恭对大道高真圣前,哀告忏悔,发愿从今往后力行善事,不敢再犯。如果忏悔之后不改前行,依然我行我素,那样的忏悔是毫无意义的,天尊上圣也一样不会予以赦罪的。
19、只有悟道之后,找到了你那个真我,才能超越三界,得到彻底解脱。道无处不在,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道无我无他,无我又如何生?无生又如何有灭?因此,道本身就不生不灭,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
20、七真是由王重阳祖师一脉传承者:
21、85为什么“道不朝亡”?
22、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23、【道友编的魔道祖师古诗】一切,最多只能是指月的手指,而月亮不在一切能指所指上。谁告诉你,他能把月亮给你,那都是瞎掰,你还是先看看他有没有手指吧。
24、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谢灵运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题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 种无根之树,树树皆空。
26、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家人大多是被人情世故所缠,大小事物所累,烦恼丛生,身不定、心不静,时有忿忿之心,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或执著于名利,或被情所困,或被色相所迷,因为有私心杂念而烦恼不断,使之不能悟。纵有一时求道之心,皆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退。所以,在家修行也有不利的一面,相对的来说出家后就能免却了许多俗事的缠绕。
27、一皈依太上无极大道,永不皈依邪魔外道。
28、魔道祖师的梗还是蛮多的,比如说:金陵比较娇气,跟个大小姐一样说是天天就天天,一天都不能少(就是床事)还有,夷陵老祖的武器叫随便
29、“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就要保障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0、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了!
31、道教的创立及发展?
32、道如同一面镜子,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丑美、善恶。人不仅有分别,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是非。
33、聂小瑶和女学生结婚了。
34、因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细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一层解脱妙法,若非真师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故自古圣贤仙佛,证果成真,无师不度。所以师师相授,口口相传,心心相印。就中道理,一贯而通。须借师之引导而进入道之门墙,故而拜师极为谨慎而严肃。
35、121何为道教五祖?
36、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37、 先插正中,次左,再右),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
38、他把他最年少风发的那些岁月留在了义城,留给了那个到死都在恨他的白衣。
39、 安奉神位,有条件的话应当单独用一间静室作为神堂,闲杂人等、小孩、猫狗等不能随便进入;也不应用作会客、谈笑、宴饮之所,而只是以供奉神明、礼诵经文、焚修玄功之用,不作其他用途。
40、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41、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42、 作为一个真正想出家修行的道士选择师父很重要。而作为皈依居士,只要到道教宫观随缘拜认个道门师傅,办理皈依证即可,成了居士,就是道家俗家弟子。
43、 商周时期,掌管祭祀的官员称为“祭酒”,张天师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首即称“祭酒”。祭酒原为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天师道沿用此名,说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职能与原来的祭酒有相通之处。
44、道教神明分先天真圣和后天尊神。先天真圣在道教里是道在某一方面的化身,是不分大小的。后天尊神,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仙了,不能说大小之分,而且很多后天尊神为先天尊神之化身。我们一般说的仙界,就是指后天尊神(即我们平常人说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道教修行法门是按照先天之法修行,但因修行高低、功德大小,仙果不同,所居的仙界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