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共43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吧!精选43好句内容如下:
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最后是最重要的“情”。“情”有多么重要呢?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可见一斑。文中写道——为情造文、约而写真。作者正是在满心忧愁,前途无望时写下的这首诗。与“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的矫揉造作可是截然不同了。我们现在读杜甫的《登高》仍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杜甫的愤慨与无奈,这就是“情”的魅力所在。
2、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3、此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景并出,气势磅礴。从长江着笔,将其与千古众多的英雄豪杰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后一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又道出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接下来写山、写水,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穿”、“拍”、“卷”三个动词,集中写出了赤壁气势恢宏的壮丽景色,用浓墨重彩的生动描写,顿时将读者带入一个胆战心惊的奇险境界。后来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写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此句承上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也为下阙写周瑜作了铺垫。
4、全词兼有感奋与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从全词看,多的是其宏伟气魄、广阔的视野,对无限山河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
5、 综上所述,正如诗中所说,“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在“赐金放还”这一刺激后的“悸动”。虽然当时还没有意识流的概念,但李白以他天才的想象和较好的艺术手法,完成了古典诗歌中意识流的一次悸动,此诗也由此成为传世名作,被后人奉为经典。我想,可能翁方纲的这句“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是最能概括这首名作,也最能理解其中意识的流动的吧。
6、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zz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5)
7、艾朗诺:关于“再婚”的讨论,我不相信俞正燮反对说李清照曾经再嫁是出于双方雅俗悬殊的惋惜,而不是出于他的贞节观念。我看他说“非望易安以不(改)嫁”是冲口而出的话,,披露了他真正的想法,就是说,如果李清照嫁了个相当好的人,他也会惋惜。俞正燮的动机也许很复杂,然而在他的影响下,后来一大堆清代学者相继出来替李清照“辩诬”或“雪耻”是出于贞节观念,这是不可否定的。
8、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9、李清照前夫赵明诚,在1129年病死。
10、他有才华。从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上遗留下来的出色基因在他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少年早慧,他知道他的前途无量,甚至不用花什么精力,也一定可以在这声色犬马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
11、 易安,易安,易安否?不易安!国破,难安;家亡,难安;夫死,亦难安!寻寻觅觅,终剩冷冷清清;两三盏淡酒,终是愁绪难安;梧桐细雨,只留愁绪悠长。易安呐,易安,你孤赏这残菊,独饮这淡酒,便亦是这人间最难安!
12、1.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1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艺术之美,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与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4、正常来说,李清照是不应该改嫁的。
15、但是,即便一生坎坷,世人不知,孤独悲凉,永恒不变的依旧是那对艺术崇高的追求。虽然如今我们无法得知那些古代艺术家的名字,但是幸运的是,琵琶仍被保留了下来。当你手握琵琶时,你是否能感受到,一转一拨,是千千万万艺术家破碎的人生;一曲一调,是世世代代艺术家对音乐的至臻追求。
16、“渚清沙白”与“风急天高”形成工整的对仗,这同样是鸟瞰的视角,视野之广,似乎整个世界都尽收眼底。这句主要靠视觉体现景物,给人鲜明的色彩,只是四个字就让当时的画面重现在读者眼前,凝练的语言却极其画面感。
17、——品评《琵琶行》之琵琶女
18、登临京口北固亭,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时任镇江知府的辛弃疾遭遇人生的又一次变故,六十六岁高龄的他仿佛对着江河说尽心中无限事,回忆当年“元嘉草草”,一心贪图功名,最终“赢得仓皇北顾”的宋文帝刘义隆,又看今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盛况,不由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但在这虚假的太平盛世之下,有谁能懂一位迟暮老人的悲伤与殷切期望?
19、“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宝四载745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凉,与好友杜甫、高适分别不久的李白即将南下,去会一会传说中的仙山。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有御赐的黄金,有谪仙人的荣誉,有一同漫游过梁、宋、齐、鲁的好友。尽管他依旧怀念在那金灿灿的皇宫里的日子,甚至还带着一丝丝愤懑不平,但是相对于此时对仙山的向往憧憬,这些似乎也不值一提了。“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没错,天姥山如此高大,我李白又为何要拘于那小小的长安?
20、阅读课本第69页只是短文后,从“文学短评”的角度对下面这篇短文作评价。
21、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22、常跟靳哥开玩笑,“新教材同志”这是要训练孩子们练就十八般兵器呦。
23、例如:《一剪梅》(略),《添字采桑子·芭蕉》(略),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声声慢》(略),这种白话词真是绝妙的文学,怪不得她在当日影响了许多人。李清照虽生于北宋,到南渡时,她已是50岁的老妇人了。但她对于北宋的大词家,二晏、欧阳、苏、秦、黄一一都表示不满意。
2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5、写给“新教材”同志 系列
26、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
27、写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述评结合”阐释自己的看法。
28、G2012 王逸文
29、这一次,她甚至敢于直接批判南宋朝廷的南渡偷安之举。试问,当时的南宋朝廷毫无勠力同心收复故国的决心,世人皆知,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敢于直言?她的坚韧勇敢可见一斑。
30、【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认为一本书或一篇短文你看了有什么想法,好在哪不好在哪,你几句话概括一下,在加点自己的感觉就行了
31、 琵琶女的生平跌宕起伏的经历令人叹惋,但也确确实实增添了她音乐中如泣如诉凄凄惨惨戚戚的韵味。正是这韵味打动了诗人,促使他发出流传千古的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初,有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也刺伤了御史中丞,朝野大哗。诗人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他的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就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这种“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巨大落差,令他受尽世态炎凉。再听琵琶女的琴声,他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不自觉流露,潸然泪下。
32、《归园田居》文学短评(高一7蒋思涵)
33、 “渚清”在我个人理解中是似静实动的描写。表面上,江中小洲并不会移动,是静景;而“清”字背后的江水却值得推敲。环绕在小洲周边的江水许是流动的,在这环流之间,就形成了一幅动态的景象。“沙白”则明显是静景。洲上的白沙在色彩上明亮却单调,为整幅画面添入引人注目的色彩,这颜色并不似象征生机的绿,它并没有任何生意显现,可以说是一种“无机的耀眼”。
34、如果可以,允许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说到中国古代的女性文人,你脑海里想到的会是哪一些名字?
35、 诗文需含蓄地叙述,艺术地表现。《漫斋语录》:“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想要写好文学短评,就要有针对性地概括文学“三分”描绘,分析评价作品的“十分”意蕴。厘清概念,论其一点 读者置身于作品,知人论世,就文学形象、思想情感或艺术特色等多元中的一元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有创意地评论,提高阅读者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学的当代价值。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69页)
36、暮霭沉沉楚天阔,好一个深秋,唯留下枫叶飘转于大地,无人陪伴,茫茫世间唯有自己一人与尚冷的半口酒徘徊停留。
37、今天想说说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文学短评”。
38、《短歌行》虽短,但字字都彰显诗人之志向,句句表达曹操的广纳贤才之心。
39、国愁、家愁,层层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0、 写文学评论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41、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更是直接点明下文所述皆为梦境,虚虚实实真假难分。引谢公之人物抒自身登山的豪迈心境开阔之意。诗人的角度由高到低,先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的感官也由视觉转听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青青、澹澹”二词又给这壮阔雄浑之景平添了一分迷蒙清婉之意,仿佛峻峭的山峦终将汇成的那一抹淡色。
42、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43、▲《才女之累》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