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句摘抄网》精选好句摘抄两句古人描写雪花的诗句共40句分享给大家欣赏,下面一起来阅读这些两句古人描写雪花的诗句吧!精选40好句内容如下:
两句古人描写雪花的诗句
1、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代韩愈《春雪》)
3、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
4、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5、他在《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真是大气磅礴,新奇浪漫,精彩绝妙。以席来比喻雪花,想像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言边疆的寒冷。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雪天,收到友人诗作,真真是极开心的事。
8、诗歌前两句为这一形象的塑造勾勒出广阔的背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写得既宏阔又苍凉。山上不见鸟飞,路上不见人迹,天地之间一片安静。“千山”与“万径”本身就具有很辽阔的感觉,勾勒出框架,同时又与后面的“孤舟”“独钓”形成对比,突出“孤”“独”二字,增强渔翁形象的感染力。“鸟飞”“人踪”写具体景象,这景象本来是山中的常态,但因为此时是寒冬季节,所以“鸟飞尽”“人踪灭”,完全没了痕迹,突出了寒冬的独特景观。与“千山”“万径”连缀在一起,则形成一种天地广阔,寂然无声的意境。
9、高高耸立的天山雪峰,云缠雾绕,终年不散,白雪皑皑,巍峨壮丽。诗句写天山阴霾重重、积雪层层的景象。皑皑雪峰,云雾缭绕,遮天蔽日。诗人仅用“常不开”三字,就恰到好处地点出了“雪云”的浓密稠实的程度。雪是白的,山是白的,云也是白的。白云锁雪峰,“雪”、“山”、“云”浑然一体,着笔全在“常不开”上。日照雪山是美景,而白云缭绕终年不散的景致更美,更富诗的意境。两句诗构成了一幅晶莹剔透的雪山白云图,令人再三惊叹诗人的造化神笔。
10、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9749html?si=1肯定对,不对你砍我
11、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2、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13、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14、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1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16、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17、记少年、骏马走韩卢,掀东郭。
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20、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21、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意思:梅花逊色于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出自:《雪梅·其一》
22、戎昱的《霁雪/韩舍人书窗残雪》写是雪晴后的景象,前两句“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描写的是残雪所在的背景。“檐前数片无人扫”句转笔蓄势,描写的是眼前之景。因是“残雪”所以言“数片”,残雪无人扫,故“又得书窗一夜明”。檐前的积雪分外洁白,等到晚上,月亮升起,月光与雪的光亮相互叠加,就使得窗前显得十分明亮清幽。
23、第八名《踏莎行·雪似梅花》
24、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
25、可见啊,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比起展现出塞外风景的壮观辽阔,展现出御驾出巡的豪迈荣耀,他更愿意渲染因为离别而导致的悠悠思念。
26、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今天的下雪天,也同样能够用来描绘。大雪纷飞的时候,鸟儿早已失去了踪影,就连大路上,也看不到有人行走。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竟然有人在江边垂钓;在作者看来,老人钓的不是鱼,而是这漫天的大雪。
27、出自:近现代·《沁园春·雪》
28、【两句古人描写雪花的诗句】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29、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30、《别董大二首》唐代高适
3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32、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33、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吧香气吹得四散。
34、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5、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36、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是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形,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
37、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较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38、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39、近闻道、官阁多梅,趁暗香未远,冻蕊初发。
40、在岭南很少看见雪景,如今在江上总算看到大雪覆压着的青山了。令人惊奇的是积雪封锁了峡口,出峡的通路断了,唯有一座孤峰高耸入雪端,还露出青青的颜色。这首诗写羚羊峡上的雪景。诗中把银装素裹的山恋比作翠色的屏风,生动而形象。“插”字写山峰的顶部由于地势过高而无白雪堆积,如此便突出了它的陡峭和高峻。“惊”字传神,极言雪大竟达到令人迷失方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