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用了对比修辞方法,人间四月,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这里,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它不仅形象美丽,而且顽皮好动,仿佛会和人捉迷藏似的,写得活灵活现.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2、“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必背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初夏四月,白居易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于是白居易写下《大林寺桃花》,写出了他触目所见的感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突出地展示了发现春光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5、唐朝:(贺知章)《咏柳》:权贵笔下,华美动人的世界
6、清朝:(高鼎)《村居》:踏春去!踏春去!
7、(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8、创作背景:元和十一年(817)的四月,白居易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等16位友人相约,一起前往庐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西两片大林,抵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攀登香炉峰,而后前往更高的大林寺。
9、(不知转入此中来。):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转移到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10、唐朝:(骆宾王)《咏鹅》:与“大鹅”初相识
11、需要解释的词汇不多,“芳菲”,形容花朵盛开的样子,女孩子起名常常会用,这芳、那菲,其实都是父母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像花朵一样美丽。
12、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3、唐朝:(胡令能)《小儿垂钓》:偶遇的美好,妙!妙!妙!
14、。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5、【大林寺桃花的节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6、在古代则不一样,寺庙就是寺庙,寺庙里有真和尚,敲木鱼,念佛经,现在真和尚在哪里?讲老实话,真的没有遇到过几个。
17、现在的寺庙大多数时候更像景点,有的甚至本来就是景点,之所以叫寺庙只不过为了吸引人而已,比如云南大理有个什么天龙寺,好家伙那不就是金庸小说的理想转入现实吗?难不成还真有六脉神剑,段王爷估计都要笑了。
18、清朝:(袁枚)《所见》:老夫子撒“谎”,妙!妙!妙!
19、明朝:(唐寅)《画鸡》:说的是人?还是鸡?
20、关键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21、白居易的诗文在扫清那些因为时代变化而造成的小“问题”之后,读起来就是,至于能欣赏多少,能理解多深,不重要。
22、唐朝:(李绅)《悯农》:言行不一的宰相
23、关键词:不知岂料,想不到。
24、识字:准确的读音很重要
25、关键词:尽指花凋谢了。
26、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很简单,现在的寺庙像景点,人们去寺庙也常常是为了旅游观光,虔诚心、尊敬心被好奇心所代替。
27、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28、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29、大林寺古朴而又简约,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再往里去,让白居易意想不到的一幅景象扑入眼帘,寺里种植着数株桃花,红褐色的枝条窜出一朵朵粉红的桃花,有的完全绽放,有的羞涩半开,有的含苞待放。白居易喜出望外,恍惚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30、“大林寺”这个名字在这首诗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寺庙常常建在高山之上,这是古人的常识,但对今天的人而言则是需要解释的陌生存在。
31、《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篇大意: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常常遗憾春天一去无处寻找,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32、读诗不可能有定规,要避免标准答案、标准分析。
33、关键词:山寺指大林寺。
34、花开与光照有关.山间光照时间少,而外界光照时间长,所以大林寺桃花开得迟啦!这反映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这一物侯现象!
35、他看完了这棵,又端详那棵:山下的桃花早已开败,没想到这里的桃花正在盛开!白居易随口吟成一首绝句《大林寺桃花》
36、大dà林lín寺sì桃花táohuā
37、今天这首诗来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文较大的特点是无需太多文字解释,简直就和今天的大白话没有差别,另外一个特点是白居易的诗文读起来节奏感十足,越读越顺,越读越有味道。
38、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琴棋书画、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
39、至于“四月”本来也无需解释,但因为现在用的是公历,也叫阳历,所以“四月”还要强调一下,古人所言的几月、几月一定是阴历,古代没有阳历这一说,阴历四月相当于阳历的五月左右。
40、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41、袅袅青烟,声声木鱼,诗人突然发现一树桃花开。
42、白居易因直谏冒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等十七人同游庐山,就借宿在大林寺。正值初夏,诗人看见这里桃花方开,涧草尤短,感叹这里是“匡庐间一境”,于是口占这首绝句。这首诗看似浅近,却饱含智慧和雅趣,深得绝句三味。
43、长cháng恨hèn春chūn归guī无wú觅mì处chù
44、此诗作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45、清朝:(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偶遇梦一场,无巧不成书!
46、莫不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对比?其实现在觉得好好的一首诗,享受其美就好,何必强求去分析什么的,诗人也是随兴而至的,对高中的语文教育深悟痛觉,同情楼主…
47、唐朝:(李峤)《风》:的“大主角”
48、名字:白居易年代:唐代描述: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49、杨千嬅传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受到在场观众和荧幕前观众的喜爱,还要从这首《大林寺桃花》的文化底蕴来看。这首歌在022年4月16日发行,收录于专辑《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第2期》中,将古诗词中的美丽意境融入大经典的港乐中,做到了将现代音乐和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舞台,真的是会受到大家的喜欢的。
50、唐朝:(李白)《望庐山瀑布》:神迹?想象?还是庐山传?
51、《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52、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53、桃花热烈艳美,象微醉少女,又似佳丽俏人,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拿它作诗入画。因其开于早春二月,先叶而发,所以在江南被视为春色的代名词。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江南一带,气候温和,春之女神来得快,桃花便也发得早。纵使是我国的黄河流域,桃花也是三月开放。
54、不知bùzhī转入zhuǎnrù此cǐ中zhōng来lái
55、【大林寺桃花的节奏】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一赞山中桃花美艳可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已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
56、唐朝:(柳宗元)《江雪》:孤绝天地间,桃花源
57、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5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译文: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59、回到诗作,“大林寺桃花”题目很普通,就像现在所说“颐和园桃花”一样,这样的题目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啥就能流传千年呢?
60、北宋:(王安石)《梅花》:小院的美,需要一颗不平凡的心!
6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2、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63、chánghènchūnguīwúmìchǔ,bùzhīzhuǎnrùcǐzhōnglái。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4、唐朝:(李白)《赠汪伦》:致敬雪中送炭的朋友
65、《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全诗是:
66、唐朝:(王维)《画》:天下谁人不寂寞
67、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68、大意:登山时已届孟夏,正是百花凋零落尽的时候。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69、三四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拟人化的春景。在诗人笔下,春成了可以隐匿、追寻的孩子,当诗人在满世界寻找她的时候,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藏在了这里。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诗人的春是活的,是调皮的,是年轻的,而那个我们忽视了的寻春的诗人,他们有孩子的眼光和心态,他们更是活的,调皮的,年轻的。
70、唐朝:(李白)《夜宿山寺》:神秘的高楼,奇绝的幻象,住下吧!
71、读诗人可以想象一下,分析一下,至于答案则没有。
72、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尘缘未了的遗憾
73、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译
74、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写特殊景象。山中无长物,惟有风与林。山林之中桃花开得正艳,本来山中气温低,花开得晚是正常现象,于诗人而言有一份独特的欣喜,而且桃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更多了一层文化的慰藉。《山海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手杖化为桃林;《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明艳;陶渊明《桃花源记》则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桃花被寄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以,诗人面对桃花,从身体到心灵都感觉舒泰。
7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76、南宋:(杨万里)《小池》:一代大儒的童话世界
77、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78、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79、"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处的“转”,是“反、改换”的意思,读作zhuǎn。
80、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81、诗人上完香,礼完佛,一颗世俗的心得到净化,处于一种精神极为放松的状态之中。
82、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83、在江州的白居易,曾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但此时的他,能与十多个朋友同游匡庐盛景,能畅游仙境,能感受桃花的美丽与热烈,能把春写得如此活泼,他的内心一定是丰富、柔软、热情、开阔的。
84、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85、诗人还是士子一枚,刚刚上完香、礼完佛,本以为能装一下虔诚,谁知道一见到美好的“桃花”,便暴露了。
86、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87、关键词:长恨常常惋惜。
88、赏析五:诗歌结构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89、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90、庆幸有诗,让诗人能够调解心境;庆幸有诗,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同游看似消逝湖底实则永恒的古寺,同看那永远明艳,开在心底的桃花。
91、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92、赏析四:语言赏析诗中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93、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94、(2)为何只有山寺里的桃花还会开着?
95、想想公历五月份,花朵是不是如同诗人所言“芳菲尽”?一定是的。
96、这样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是平原,山寺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因此气温比人间寒冷,桃花开花迟,所以人间(平原)花谢,山寺(山地)花开,是植物随温度不同,周期不同的见证,被诗人化为意象入诗。
97、写的是初夏四月,可能为清明或谷雨。
98、这些都是诗人所处时代的基本常识,对于后世读诗人而言,这样的背景较好能了解一些,也不费劲。
99、唐朝:(孟浩然)《春晓》:诗人问谁呢?自己?别人?
100、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