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薪救火
1、如果你喜欢《嘟嘟的睡前故事》就把这个故事转发到你的朋友圈,你的支持是大龙坚持的源动力。
2、有时我们的懦弱和胆怯,往往会助长一些人的无赖和欺凌。
3、在战国的末年,战争频繁,特别是秦国采用了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的将它附近的邻国一步步的吞并。
4、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5、原文:《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6、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毁林开荒,这无疑于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7、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8、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9、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10、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11、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12、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13、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14、大家一定会说,因为秦国真正的目的是要得到魏国全部的土地,而不只是其中的一小块。
15、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抱薪救火)。
16、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17、(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薪,柴草。
18、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19、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非常猛烈。
20、欢迎来到妞爸的成语课堂,今天是成语故事第十四期,我们一起来学习『抱薪救火』。
21、魏王没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22、虽然他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可是秦国的野心并不只是得到南阳啊,最后秦国还是不断的攻打魏国,并掠夺了更多的土地,魏国就这样消失了。
23、这则成语是说,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会使灾祸扩大。
24、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25、你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走向歪路。
26、饮鸩止渴: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27、《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喝毒酒来解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不顾严重后果。鸩(zhèn):毒酒。
28、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可是糊涂的安釐王认为既然已经求和了,就只能那样下去,不能再改变了,于是,秦国分别在安釐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占了魏国的两个城市。
29、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30、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31、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32、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抱薪救火成语故事5(注音)bàoxīnjiùhuǒ
33、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4、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xī)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35、(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36、(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7、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
38、 小朋友们,你们理解“抱薪救火”的意思了吗?造个句子写在留言区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39、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毁林开荒,这无疑是抱薪救火。
40、小朋友们,学完今天的成语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会用今天的成语造句了吗?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告诉妞爸
41、其次,不能为了消除暂时的灾祸,而采用一味忍让的态度。
42、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43、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抱薪救火成语故事2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44、当今社会抱薪救火的例子众多,这是造成社会腐朽的本源之一。
45、对方需索无度,如果一味应了他,那我们岂不是在抱薪救火?
46、结果使秦国认为魏国非常弱小,随意欺辱,反而使灾祸更加扩大了。
47、辨析:“抱薪救火”与“雪上加霜”意义相近,都有使原本不乐观的场面变得更加严重的意思。区别在于“抱薪救火”强调的是原本为了解决问题,结果没有用对方法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雪上加霜”强调的是接连遭受灾难,让原本不乐观的场面更加难以掌控。
48、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49、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50、(成语举例)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抱薪救火成语故事7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51、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2、引足救经: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离目的越远。
53、(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4、那么不冲动、遇事先分析才是解决事情的一步,才会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55、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56、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抱薪救火成语故事3成语抱薪救火出处:
57、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58、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麓王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个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位大臣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懦怯无能的安釐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59、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负薪救火
60、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你不帮他补课,还约他跳舞,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61、青松子万万没想到这不但没达到效果,反而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味道。
62、(近义词)抱薪救焚掘地寻天负薪救火适得其反
63、(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4、例句:他们斗得这么激烈,是因为你那次调解不当,有如~。
65、苏代看透了秦国的心思,因此坚决不把南阳送给秦国。
66、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君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君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67、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救火还要抱着柴草呢?
68、(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
69、“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抱薪救火成语故事4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70、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的所有,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71、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