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语录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1、训练题中有: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个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请把它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
2、(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
3、 亲爱的朋友,本平台原创旨在鼓励学生,方便教学,互相学习与交流,请勿私下转载,私发学科网等资源平台换取点数或复制粘贴作为私家资料整合售卖,如经发现,违者必究。欢迎您提出意见指导,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4、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附:检测题)
5、长在大山里,却是耐得住摔打。二手阳光,并不在乎;旱了,能够抵挡;涝了,能够忍耐;风吹雨打,冰冻雪压,无所畏惧。历经磨难,兴盛不衰。(孔子语录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6、(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开头即表达了归隐的坚定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8)文中的“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极言陈涉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9、(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1、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2、(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陈老师写的下水文章——
14、(7)《望海潮》中“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15、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16、句——4到6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7到8段(结)。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默写范围2015年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汇编下载
17、(2)从今若许闲乘月, 。
18、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19、写出(《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因行迹的疏远而淡漠感情的句子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饮酒(陶渊明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附电子版)
22、,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23、长廊像腰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
2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5、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6、“名师出高徒”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弟子超过老师,老师不知如弟子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对此,韩愈《师说》一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作了诠释。
27、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28、(5)___________,___________。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9、(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30、《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积极乐观精神的语句是:.
3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力不明,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眼睛,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32、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特别警示:“鹃”不要误写成“娟”;“哀”不要误写成“衰”)
33、(15)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34、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5、瘦弱,疲惫,多病,抵抗力下降,无精打采。弄不好就罢花,让主人空等一年。
36、(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7、(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38、(2)岑参有一首诗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精妙的比喻句描写边塞雪天的奇美风光,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借酒消愁,你可以用这样的诗句来告诫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很赞赏荆轲的侠气忠魂,他说:“其人虽已没,________________。”
39、(连云港)〔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40、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
42、(1)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43、(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44、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5、文中有对英雄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写,如写曹操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6、《论语十则》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47、溪深而鱼肥–杂然而前陈者(特别警示:“鱼”不要误写成“渔”)
48、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可与《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49、(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特别警示:“锲”的左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木”;“镂”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
51、(16)《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的交往的句子是: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52、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3、我较爱大别山幽兰。大别山幽兰,生长在大别山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静静地延续着一个山野庞大的族群。
54、D.猥琐(wěi) 萋萋 炽热(zhì) 据理意断
5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56、答案:(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我言秋日胜春朝(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四句,仅作参考,其他诗句亦可)尚思为国戍轮台
57、答案:A(1)涯:边(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3)绝:停止(4)反:通“返”,返回(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58、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9、而致千里–假舟楫者(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楫”的左半部分是“木”)
60、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61、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62、鸟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和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別描绘了鸟儿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
6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64、A.此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了。
65、(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6、北京高考《考试说明》指定语文背诵与默写篇目
67、《送东阳马生序》中,全文的中心是(或:写作此文的目的):勉励后学。
68、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9、刚刚又添3省!多地明确开学时间,清明放假安排也来了!直击“战疫”热点!(勇气、规则、关爱、平凡与伟大等话题)
70、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7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72、《饮酒》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句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