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邓稼先的资料
1、 。邓稼先这样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人,却被埋没在茫茫人海之中,有多少人知道他,了解他呢?这真是天理不容!(有关邓稼先的资料)。
2、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好点子)。有人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3、清代的大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大姐邓仲先(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槜先。
4、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于现代科学。”
5、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6、一位永远在基层一线的“看病大夫”,他的科学精神不仅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更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坚守与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
7、中铁一勘察设计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金城,是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参与了20余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勘测设计,也是“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
8、钱学森入中学时,校长是出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注: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林砺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9、△钱学森(图右四)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德国进行考察。
10、↑出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2013年1月20日摄)。新华社发
11、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2、像钱学森一样,还有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是新中国不同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是国际有名的大师级科学家。如今,他们一个个地离我们远去。
13、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d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d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4、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色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15、从此,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出色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16、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d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d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7、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彭桓武教授的领导下从事核理论研究,相继发表了不少论文,为我国核理论研究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18、当时,出色的科学家在“九所”集结,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秦元勋、周毓麟等。但是,“九次计算”如同一个关口,卡在那里,得出来的一个重要数据和苏联专家讲课时提到的技术指标不符合。
19、1968年12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便要搭乘夜班飞机赶回北京研究。不料飞机在北京坠毁。后来人们吃惊地发现,在飞机残骸中郭永怀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中间,紧紧夹着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20、∆ 停放在"原子城"内铁路上的机车。当年,这辆机车承担了出入"原子城"的物资、人员的运送。/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1996年11月27日发)
21、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wy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22、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d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d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23、↑李保国(中)在河北省阜平县槐树庄乡指导山区开发(2013年3月7日摄)。新华社发
24、资料图: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中新社发张家瑞摄
25、所谓“九次计算”,就是利用特征线法解流体力学方程,模拟从启爆到碰靶的物质运动全过程。如果计算结果和苏联资料中提供的数据接近,说明九所掌握了原子弹的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开始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26、领导完成了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27、2012年,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屠守锷逝世……
28、于敏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29、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31、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
32、他在许多场合公开评价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33、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34、这个国家首颗通信卫星今天凌晨在中国成功发射!
35、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36、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37、这几年,在中国合肥科学岛上,流传着8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集体回国科研创业的佳话。他们希望利用强磁场大科学装置做出的学术成果,培养出更多好学生。
38、他们中的许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等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39、↑“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40、钱学森不仅鼓励创新,在教育理念上也很新潮。
41、邓稼先走之后,胡思得从副所长到副院长、院长,主管核试验。最后几次加快核试验的任务由他来执行。
42、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43、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4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的话,
45、来源:新闻(ID:cctvnewscenter)
46、1923年至1929年,是钱学森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47、女科学家王承书,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从研究我国一颗原子弹起,隐姓埋名30多年一直到去世。
48、2016年,材料学家严东生逝世,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逝世,还有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梁思礼逝世……
49、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科研水平不如人、条件不如人,但邓稼先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杨振宁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
50、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军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较新水平。
51、但两人的感情却引来了数不清的纷纷扰扰,有赞颂者,有漠然者,有感动者,而为数最多的,显然是反对者。作为当事人的杨振宁对此处之淡然,一句“能不能慢点揭晓?”一笑而已。
52、邓稼先少年时光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1939年9月,邓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53、他们中的许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等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