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生取义的正气歌举例子
1、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2、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舍生取义的正气歌举例子)。
3、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4、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5、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 虚夸
6、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 ” 。(4分)
7、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8、(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9、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10、(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12、(解释)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13、☆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4、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15、(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较为可靠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6、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17、(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8、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脊梁。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苦难的过去、不屈的品格、蓬勃的生机、光明的未来的民族。自从他诞生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较较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最为古老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就始终代表了并且依然代表着这块土地上最美好的希望和最光明的未来,也始终以博大恢弘的胸怀,与时俱进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较新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明的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代表。
19、乙文中写了关于文天祥的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0、(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22、译: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23、 D.继孔子之后出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2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5、⑹在孟子看来,“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26、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