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坏思想。”这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于孩子口头的顺口溜。那年月,城市普通人家的孩子极少有穿皮鞋的,别说市场上供应紧张,极少有卖皮鞋的,就是有,一双鞋至少要二三十块钱,相当于家长小半个月的工资,一般家庭的孩子也穿不起。
那时,商店里基本就看不到皮鞋的影子,买猪肉都要凭肉票供应,牛羊肉更是到年节时凭居民副食本供应一两斤,您想,肉之不存,皮将焉附。有限的皮革极少用来做鞋。
说起当年比较大众化的皮鞋,还真有一种叫“麂皮鞋”,但不是现在人们穿的正宗麂皮鞋,而是由劣质牛皮或猪皮的背面制成的皮鞋:橡胶模压底,细绒毛面,呈棕黄、浅黄、咖啡色,鞋帮上两排铝扣眼穿着鞋带。这种鞋也许是因为它的颜色质地近似于麂皮而得名,又因为它的鞋面上有一层短短的细绒毛,更多的人叫它翻毛皮鞋。
这种鞋穿新不穿旧,时间长了鞋面常被弄脏,为了清理翻毛皮鞋,当年市场上还专门出售一种鞋粉。我小时候穿过惟一的皮鞋就是这种“皮鞋”。可惜好景不长,没过正月十五,我点着灯笼和小朋友四处瞎窜时,灯笼里面烧化的蜡烛滴在鞋上,父母想尽了办法也没清理掉。翻毛皮鞋穿了一阵,部分鞋面磨光了,弄得面目全非,涂上鞋粉也无济于事。后来,母亲干脆给鞋面打上了一层黑鞋油,权当牛皮鞋,虽然不怎么光亮,却也能以假乱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