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一个可怕的现象:
大部分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是个天才,或者正走在成为天才的路上……
就连明星辣妈也不例外!
在之前热播的综艺《童言有计》中,朱丹就说,有次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弹了几下钢琴玩。
她就把孩子弹琴的过程录了个小视频,发给一个做音乐的朋友看。

朋友看了说,“哎呦,你孩子有音乐天赋。”
朱丹听了这话非常开心,立马就给一岁的孩子买了钢琴,觉得不能埋没了孩子的天赋。
这让我想到前阵子,朋友圈特别流行的一款儿童天赋小测试。身边的妈妈们,十个有八个都在测。
生怕错过孩子潜在的天赋培养,成了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最深的焦虑。
之前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杭州有个六年级男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沉迷做饭。每天放学回家不看动画片、不找同学玩,不急写作业,就捣鼓烧饭做菜。
虽然做饭很好吃,可成绩退步快啊!
当妈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花大手笔砸了上万元送他上培训班,但孩子成绩该垫底还垫底,六年级这么关键的一年,数学却只考了1分。
焦虑的妈妈只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结果让人崩溃:孩子没病,可能只是没有读书的天赋……
相比妈妈的绝望,新闻下方的评论却是一片叫好:
在父母眼里平庸的孩子,在网友眼里,竟然是个天才!
这让我不由想起知乎上的一个热门提问: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有一个高赞回答提到了国内曾经非常火的一款模拟养成类游戏《中国式家长》。
它用游戏过程还原了中国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难题——一生都要在“自我选择”和“父母满意度”之间维持平衡。
人生选择如此,天赋发掘也如此!
符合父母期待的“天赋”才叫“天赋”,否则就是“废物”。
而父母的期待从何而来?
网上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育儿话题,“学霸的孩子成学渣,学渣的孩子上清北”,引得一大波学霸父母积极吐槽。
爸爸本科清华、硕博哈佛,妈妈本硕博清华,标准的学霸之家!
可儿子呢?年年成绩垫底,连累父母挨批……
家族三代985,儿子一来886!
两个留过洋的博士,硬是搞不定女儿的英语:
作为老师,教的会别人的孩子,就是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旦父母对基因遗传期待过高,搞不好就会上演一出“龙凤成翔”。
而那些对自身现状不满的父母,就更是希望孩子别走自己的老路了。
父母人生越遗憾,越指着孩子努力读书,尽力弥补;
父母学历越低,越盼着孩子考上清北,扬眉吐气。
不管是雏鹰还是鲸鱼,都指着他能飞上天!
出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现在“教育恐慌”比20年前“慌”10倍不止。
那个时候的父母期望没那么高,他们觉得能上个大学就很好了,上不了也是正常。现在不仅是要上大学,而且还要是上重点,上不了就不行。
可养孩子不是写程序,不是设定好逻辑,就一定能输出你想要的结果。
正如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布伦达·加里森在《因为爱,所以节制》一书中说的:
“我们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听我们的。”
孩子到底有什么天赋?还得听孩子的!
上月,电影《请寻找我》在韩国上映。
曾以一部《大长今》红遍亚洲的女星李英爱,也在阔别荧幕14年后,再次成为大众焦点。
不过作为母亲,李英爱更能打动我的,还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的育儿智慧。
在韩国网红综艺《家师父一体》中,李英爱携双胞胎儿女承权、承彬罕见露脸。
虽然两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她却很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尽力培养孩子各自的天赋。
哥哥承权性格内向严谨,长大想当科学家,她就陪孩子看各种科普书籍。
“脱离银河系需要花10万年的时间吗?”、“世界上较高的山和最深的海相比哪个更高?”、“章鱼有三个心脏”、“使用电动汽车可以减少酸雨”、9岁的承权脱口而出的各种“冷知识”,让全场嘉宾自叹不如。
妹妹承彬性格外向活泼,长大想当音乐剧演员,她就带孩子去看音乐舞台剧,参加综艺节目《唱歌的明星─BluStar》。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孩子的潜能是个巨大的宝库,要仔细观察和发现,懂得开发。
李英爱对两个孩子全心的陪伴,就是发现并确认孩子天赋的较好方法。
而孩子一旦表现出在某一领域超越同龄人的本领时,对孩子的天赋判断就能一锤定音吗?
最近,全世界最火的神童,莫过于9岁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毕业的男孩劳伦特•西蒙斯(LaurentSimons)。
在劳伦特很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发现他对数学和科学特别有天赋,而且过目不忘。
但劳伦特的父母并没有把他送进数学提高班,而是鼓励他去做各种他喜欢的事情,和宠物疯玩、打电子游戏……美名其曰“享受人生”。
最终,劳伦特在祖父母的影响下,立志往医学方面发展,想要改革心脏手术。
无疑,这正是一个伟大而真正符合孩子兴趣的方向。
劳伦特后来的表现也验证了,正如美国盖洛普民调结果:“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只有20%的人被放对了位置”。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父母被问到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恐怕十有八九,都会回答:希望他平安健康、快高长大、无忧无虑……
平平淡淡的陪伴是爱,如火炽烈的期待,也是爱!
希望孩子的未来更好,本没有错,但请别忘了,“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塑造”。
回到文章开头,如果你的孩子某天告诉你他想学钢琴,你会怎么办?
与朱丹着急给孩子买钢琴不同,应采儿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
她告诉Jasper:“太贵了,家里没办法买,如果你真的要的话,你要好好学,然后有一天生日会送给你。”
如今,jasper已经化身钢琴小王子,去往各地参赛表演了!
孩子的天赋不会跑,不会溜,它从孩子出生开始,就等在那里。
慢一点发现,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