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对皮肤【光老化】的宣传很多,大家也都知道了紫外线中的长波紫外线UVA穿透表皮直达真皮,破坏胶原蛋白母细胞生成新的真皮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并且,一年四季长波紫外线UVA伤害力输出很稳定,相比中波紫外线UVB一天中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期。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防晒属特殊用途类化妆品,基于用途,受更严格的监管,需要特批文号,市场上许多宣传能防晒的,其实要看防晒标识。有些防晒标识,只是虚标或假标,有些检测机构不靠谱,防护能力有限不说,过敏刺激在所难免。我们普通消费者,尤其是皮肤敏感或有炎症的,不必要听风就是雨,非得一定要上各种防晒霜,甚至隔离霜叠加防晒霜两者合二为一使用,这就是防晒焦虑。
仅就防晒霜说一说,它没有你想得那么好,商家宣传只会讲好的,不会讲反面。但一物两面,总是需要完整了解之后,再做选择为好。
当前防晒霜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化学防晒剂,通过将光能转变成热能,提供给皮肤相应的保护,但是它的缺点是:化学防晒剂可能因为光照而产生变性,无法稳定的分子状态就会给皮肤带来较为可靠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化学防晒剂的过敏率高发。
这与它是不是国际大厂的专利防晒系统没有多少关系,化学防晒剂与物理防晒剂相比,它的稳定状态没有物理防晒剂的好,发挥作用也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涂化学防晒出门为什么还会晒伤晒黑?要确认是不是提前半小时涂抹,如果是敏感肌,到了太阳底下了才拿出来喷涂,就有点晚了。这也是为什么要隔两小时补涂,因为产生防晒的能力,原有的防晒剂会有损耗。
另一种在市场中宣传为较为可靠的物理防晒剂,其实并不是较为可靠的,它的作用机理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相当于穿了一件太空服一样,假如有的地方没有防护周到,一样也会造成皮肤的损伤,所有标识的防晒指数,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每平方厘米两毫克的量来决定的,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根本涂不了这个厚度(一元硬币厚),但这样,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标识的防晒能力。
另外物理防晒剂,要形成周密的防护,自然会让皮肤表面有不透气的感觉。许多皮肤敏感或者油性皮肤带来的肤感并不好,长期使用有人会长闭口粉刺、长痘,俗称“闷痘”。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就是物理防晒霜的“忠诚过敏者”。
另外,要注意要成份表,很多宣称物理防晒霜的产品,并不是纯物理防晒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的成份,而是物理防晒剂为主辅以化学防晒剂,否则,以纯物理防晒剂的防护能力,一般不能做到SPF30+以上的防护能力。
还有一种十几年前我在欧美药妆中较早看到的“生物防晒”,这其中的作用机理,并不是直接防晒,而是为了减少化学防晒剂的量,促进皮肤细胞DNA的修复而存在的。比较常见的是有修复力的植物提取物,或者维生素e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助攻”型成份。
不论哪一种防晒霜都是有刺激的,只说最核心的一点:防晒的防,就是预防为主。
首先,要保障自己尽量早餐和午餐不要吃芹菜这类的光敏性的食物,以免促进了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应。当然,有一种人是不吃光敏性食物也会自然对紫外线有变黑的生理反应的,这类人群并未生病,只有短暂性的生理变化时期——怀孕。如果处在孕期或吃了光敏食物,发生光敏性皮炎的几率将大得多。
第二,皮肤本身有一定的防护紫外线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不涂任何防晒霜,皮肤也能抵挡紫外线一小段时间,所以不必焦虑。要记住:护肤品是帮你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增加你的麻烦的。要注意:敏感皮肤的天然保护时间相对要短很多,所以,同样倍数的防晒霜使用在敏感和非敏感皮肤上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不论如何再补涂,假如非常短时间接触阳光,可以不擦防晒霜。
最后,一定要做好硬防晒,比如穿长袖的衣服、戴能挡住脖子的口罩、能挡住额头和脸的宽檐帽子,戴墨镜,穿的衣服可以是半透明又透气的防晒衣(有的称为呼吸衣),如果够细心的,还可以出门前看紫外线指数强弱。
防晒是必要的,涂防晒品却不一定。尤其是皮肤屏障本身脆弱的敏感皮,还有卸除防晒剂带来的二次清洁摩擦,使少得可怜的角质层硬的角蛋白防护更少,也会令皮肤更加干燥,水份流失更快。所以不论哪一种肤质,不论是否涂抹得了防晒,在晚间一定要做晒后修复,面膜的作用更密集,宜选无菌生产、成份极简,有修复能力的产品进行解决。
防晒是大事,防晒霜只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
享受阳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