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
1、这位教师先花了20分钟带着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并提出了译文的标准:信、达、雅。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3、(评价)因为这篇《滕王阁序》,王勃名垂千古。
4、没有之乎者也,连朕都没有,几百年前的帝王之家,皇帝训斥太子的话,听起来和今天你爸训你也没有太大分别。
5、古代文言文形成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在没发明纸之前,古人要记录东西要么是刻在石头上,要么是刻在兽骨上,后来刻意在竹简或者木简上。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文言文)。
7、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8、(评价)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文言文)。
10、“锐志好学”化用《汉书》中的“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可以看到“锐志”一词本来就作为动词,来表示志向坚决,加上的这一个“好”字,似乎重复了。
11、中华文明五千年,而文言文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
12、读一遍时,不用所有注解都看。懂意思就不用看注解,不懂的句子,或者感兴趣的段落,可以看看字词注解。
13、看来两个AI都学会了倒装句的用法,最终结果2:2平,各有千秋。
14、我挺替这些人悲哀的,他们活着,可能就只是为了吃得更好睡得更好。一个人没有精神追求,这和动物又有何区别?!
15、前阵子,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605班的钟鱼同学写了三篇题目为《犬》的文言文日记,记录了同学送她的小狗的故事。
16、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17、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18、而文言文也并不是随便写,任意精炼的,要有公开依据开源,也就是要标准。如果没有标准的话,谁看得懂。
19、(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0、等等,“灰暗”、“阴景深”、“弯下腰在酒边”……这都是什么鬼?
2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22、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炼丹,他写文章讲炼丹的好处,以及如何炼丹,文章写得好,以致很多人以为他修行很好是炼丹专家;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酿酒,他写文章吹嘘惠州的酒味有多美,写酿酒的配方以及如何酿酒,文章写得好,以致很多人以为苏东坡真是酿酒专家;有一段时间,苏东坡痴迷于制墨,他流放到海南,条件太差只好自己制墨,他写文章介绍制墨的流程工艺和效果,文章写得好,以致有人以东坡制墨方法来做广告卖墨。
23、在古代读书人身份都是很高贵的,那问题来了,贵在哪里?
24、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25、看来简单句没有难倒AI,我们提升一下难度,用一首比较出名的英文诗“当你老了”试试:
26、这段看上去有点长,但仔细读起来并不难。“充虞路”应该是个人名,“不豫”的意思能猜一猜,如果不懂,可以看注解,就是“不开心”。知道这两点,整段话意思就好懂了。那个“去”的意思,是离开。理解错了也不影响整段的含义。
2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8、所以,想象一下,当孩子在家里学习,拿着自己不懂的文言文来问你,你难道可以坦然地告诉他们,自己不会吗?
29、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0、此后,从魏晋人的民歌、笔记,隋唐人的白话诗、变文(一种由佛经演化而来的说唱文学),到宋元人的话本、杂剧,白话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变文、话本和杂剧的主要目标用户,均是普通民众而非知识阶层,自然以使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写作为佳。
31、汉语言的平仄,其实很重要。有学问的人起名字,是必定会注意平仄的。如果都是平生,会有些拗口,如“张琪”、“文德”;如果平仄相对,就很上口,如“苏轼”、“”;有人说“”不是平仄相对。不,这个名字是“平仄平”。其中“泽”字在古汉语中是入声,也就是仄声。只是普通话中已经变成二声了。
32、学习古文,主要是学它的文气,而不是学它的词藻。如果一味堆砌词藻,就是文格卑下。滥用文言文不过是故作摇曳的附庸风雅。
33、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34、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5、上次我介绍屈原和《离骚》,有读者留言说:“诗词再好又有什么用?能当饭吃么?”
36、同样是不赞同某人的看法,可以直接说“不然”,也可以说“不然,事情不是这样的”。换成“不以为然”,就只能说“XXX不以为然”,或者“XXX心中不以为然”。
37、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38、中国哲学家和外交家。在担任哲学教授期间,他大力推广白话文学以取代文言文。
39、前两年,四年级的小鱼开始每早诵读20分钟的古文,“大声朗读”是钟丙辰定下的规矩。《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古文观止》……精心为小鱼挑选书目的同时,他也每每认真陪读。
40、无论是汉服d还是古风圈,都市青年极尽妄图复现古代社会的玫瑰色,塑造出来的终究只是旅游鞋配汉服的四不像。
41、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42、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风。""美哉,我少年中国。"
43、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44、“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45、一般认为,在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书面语和口语比较一致,还没有文言文、白话文之分,如出名语言学者杨伯峻说,
46、“……言文开始分歧之后,书面语也不是铁板一块,在不同时期,用于不同场合,有完全用古代汉语的,有不同程度地掺和进去当时的口语的。”⑦
47、因此,学习文言文,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至少让他们的起点更高一些。
48、文言文的时代,回不去了。/upsplash
49、(背景)杜牧写就这篇赋文,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意在警告唐朝统治者,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50、这位12岁的小学女生,古文“阅龄”有9年,能完整背下5000字的《道德经》,看书的速度如今连教师爸爸也跟不上,文言文写作信手拈来……
51、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52、古代有很多文章,既短又美,《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就是如此,我特别喜欢。
53、(名家点评)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方奇极丽,至矣尽矣,都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细读之。
54、曰:“彼一时,此一时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55、促进现代汉语学习,提高语文水平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56、“学生读文言文而能会意,是毋庸置疑的。文言跟现代汉语同源而异流,同为主,异为次,此其一;其我们并非读经,课文里没有佶屈聱牙的句子,而又有标点,有注释,认真读读,至少也能读懂一小半。一小半懂得,就有了会意的基础。
57、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完整的名称应该是现代汉语。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则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
58、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篇关于托尼文言文的成色如何:
59、学语言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坚持要刻苦,这类话我就不讲了。
6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61、皇帝阅读白话文,对民间当然有着示范作用,提高了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的地位。
62、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3、既如此,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做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
64、文言文的依据比较复杂,不过主体是借用历代圣贤的思想或者各种有名的典故,也就是引用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
65、不信来看看网络热词的文言文版本:“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了“富贾,可为吾友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了“天高地阔,欲望观之”,“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成了“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66、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7、“吾一同学,因家中雌犬诞下五小犬,无处养之,便宜带于学校,赠予吾,吾甚爱之……”
68、这篇“网红”文章《犬》记录了小狗“馒头”的家庭趣事。钟鱼写的是连载式日记,一共分三篇,每篇近200字。
69、悲痛!米脂学生放学被捅9死10伤!千万别对校园欺凌姑息纵容!
70、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战火的淘汰,能流传至今的,都是宝贝。无论是其文字的美感,还是人生的箴言指导,都是上品!
71、藩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72、原文: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于时阮思旷在坐,曰:“新出门户,笃而无礼。”
73、百度是最早用机器学习做文言文翻译的,还申请过相关专利:“一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之间进行文体转换的方法和设备”。
74、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75、现在某些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76、顺带一提,虽然正经的英文字句翻译得不太行,不过在这种字词的翻译上……竟然还有点文艺?
77、史书上,明神宗万历皇帝曾对太子说过这么一番话:
78、图:元《通制条格》中一段,即所谓“硬译汉文公牍”
79、到了两汉时期,汉代人在崇古思想及所谓“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学写先秦古文,导致书面语和口语走向脱节——先秦古文成为文言,口语的书面化则是白话。
80、这些句子,可谓平白如话,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喜好。这也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传播甚广的重要原因。
81、在学校里,在辅导班里,孩子学不懂,还有老师可以教。那么在家里呢?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可以去请教谁呢?
82、比如诸葛丞相那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要是用文言文说出来是不是就更对味了?
8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4、“译几个难句固属必要,但通篇一句不落地译了出来,往往使初学者‘得鱼忘筌’,把注意力倾注在译文上。
85、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86、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87、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88、我的慈爱、教训、天性之心,你是知道;你的纯诚、孝友、好善的心,我平日尽知……我思念你恐有惊惧动心,我着阁臣拟写慰旨,安慰教训你……今日宣你来,面赐与你,我还有许多言语,因此,时忿怒、动火,难以尽言。
89、文言文中的读音,还分成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音韵学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多讲了。没关系的,不懂古音也能学得会文言文。
90、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91、其中的“能”,很多学者说应该是“態”(同“态”)。因为从韵脚和含义上讲,念成“態”更合适。那为什么写成“能”呢?可能是抄错了啊!
92、其针对句式变换不灵活,对数据格式进行变形,提升鲁棒性。文言文断句和现代文不太一样,为此研究人员通过数据格式变形,来扩大训练数据量,让模型也学会翻译类似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