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
1、在画家里面,他可算是一朵奇葩。因为他一辈子只画三样东西:兰花、竹子、石头。而且自称自己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敲黑板:名句哟)要注意了,这三样东西都象征着一种品格:兰花高洁;竹子长青;石头顽强。这几种品格合在一起,就成了他“郑板桥”的性格与脾气。

2、《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3、国内、外艺术名家|艺术品收藏|文学|音乐|视觉
4、出自:清代·郑燮《新竹》
5、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篱竹清代:郑燮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竹清代: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6、北京故宫古代书画高清电子图498G2752幅
7、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8、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释义: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9、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10、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11、合作、投稿:i8art@sina.com
12、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14、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5、竹石(作者)郑燮(朝代)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众多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
16、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7、一心读诗|李白在月夜里的思念
1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9、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清代:郑板桥《竹》
20、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二、郑板桥的诗写竹子的诗
1、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读他的竹诗,看他的竹画,感悟颇多。
2、《竹石》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3、释义: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4、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5、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6、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7、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8、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9、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10、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11、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1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郑板桥《竹石》
13、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出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14、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15、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6、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1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8、有些人是单纯赞美竹子姿态的优美,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更多人喜欢的是竹子出尘气质与坚定的信念。就像苏东坡“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可见这种植物多么深入人心。
1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0、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三、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1、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2、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
5、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的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
6、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7、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8、*妈祖缘·两岸楹联作品征集启事,9月20日截止
9、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10、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一些古诗呢?
11、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2、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3、“立根”,写的是竹子的“根基”牢牢地扎在破碎的石头当中。这竹子的力量该是有多大啊!因为顽强地生长,竟然连岩石都撑破了。
14、高清工笔画、白描线稿U盘套装
15、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16、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17、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8、一心读诗|“豪放”的“女词人”
19、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20、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四、郑板桥竹子的诗
1、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2、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3、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4、“忆君心似面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构思时屏气凝神,殚思竭虑、反复酝酿,直到人、物、事、理烂熟于胸,层次,脉络辅排就绪,表现形式考虑成熟。文章胚胎才算初就。
5、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6、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7、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8、哈哈,这样的竹子,是不是非常有生命力啊?
9、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10、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出自清·郑板桥《兰竹诗》。这是一首咏竹咏兰诗,大意是花花草草有很多,但大都过了盛开的时节就会渐渐失去芬芳,不像兰和竹,经历了春夏秋冬,依然亭亭直立,保持气节。用反衬的手法,用众芳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
11、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2、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3、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14、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15、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1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7、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8、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19、今天我们跟大家讲一个“竹子和石头”的故事。
20、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五、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诗句
1、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2、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3、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4、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5、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板桥《竹石》
7、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8、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9、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10、这首诗是郑板桥的得意之作,并且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不吝言辞地赞美竹子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深深喜欢与敬佩。竹子自古以来就是性格坚韧的象征。作者以此为题,不仅表现竹子的性情坚韧,同时自证作者清幽淡远的闲适心情。
11、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12、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13、当然是郑板桥的咏雪!!!!!以画竹而闻名的郑板桥,也喜欢用数字入诗,他的数字诗《咏竹》可谓别出心裁:“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诗中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数字,却写尽了竹子的风姿神韵。他写的《咏雪》诗也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众多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众多,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这些当然是摘抄的~)
14、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众多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15、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死几笔兰
16、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7、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众多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8、郑板桥在《郑板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1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0、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