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铁生的一生
1、1985年34岁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发表于《现代人》第2期。创作谈《杂感三则》,发表于《小说选刊》第5期。短篇小说《来到人间》,发表于《三月风》第6期;获《三月风》全国小小说联合征文大奖赛金杯奖。散文《合欢树》,发表于《文汇月刊》第6期。电影剧本《人生的突围》(后改题《突围》,拍摄本题为《死神与少女》),发表于《电影创作》第7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史铁生的一生)。
2、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冬天,他那毫无知觉的腿,经不起寒冷,如果冻了,就有坏死的可能,夏天,全身的热量只能从上身排出,额头的痱子从来不断……
3、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
4、就业,若仅仅是为活命,就看不出为什么一定比救济好;所以比救济好,在于它表明着残疾人一样有工作的权利。
5、上天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6、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7、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8、短篇小说《小小说四篇》,发表于《南风》第4期。
9、(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0、散文《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11期。
11、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发表于《十月》第4期。
12、《史铁生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3、在这本书中,史铁生用自己幽默而又生动的笔触写下了人生的道理。疾病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史铁生的意志,相反,在病痛中他依旧着力于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对于生活中各个事情的见解,实在是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14、命运在史铁生还没调整好心态的时候带走了他的支柱,他母亲因肝病突然离世,这让本身遭受病苦折磨的史铁生跌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次他想活成母亲希望的样子,在生与死的抉择之间,他选择了不甘命运地认真活着,与苦痛斗争到底。
15、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
16、散文《秋天的怀念》,发表于《南风》第1期。
17、随笔《无病之病》,发表于《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18、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19、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20、散文《有关庙的回忆》(后改题《庙的回忆》),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0期。
21、进入初学业繁重,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充满挑战的生活中,浮躁的我们没有一个精神强人的陪伴,怎能一如既往的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呢?因为学业所累,世俗的迷惑,我觉得我的意志力慢慢薄弱,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这三点一线的象牙塔中狼狈生活,有时候,我内心真的好想放弃,但又不忍心看见关爱我的人那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神。于是我每天就这样“半死不活”地挥霍着这宝贵的时光,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我遇见了史铁生——一个生活上的强者,我才从地狱中解脱出来。
22、短篇小说《“傻人”的希望》,发表于《河北文学》第1期。
23、即使这个失魂落魄的灵魂已然归去,但我翻开每一页,都能品出那苦涩墨香中的那种对命运的感伤与抗争。他也曾在双腿残疾后茫然过,绝望过,就像文章中所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但他最终又带着那骨子里的不屈,带着对生命的叩问,迸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声。在轮椅上的冉冉时光中,心灵高高的屹立在人生顶峰。
24、还有很多其他篇章,他都能用自己的思考和文字,将人生的困惑一个个打开,让生命在疼痛中砥砺前行。
25、散文《“忘了”与“别忘了”》,发表于《挚友》。
26、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
27、书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发表于《三月风》第5期。
28、“五年级时就听说你搬家到外地去了,到底是哪儿呀?”
29、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发表于《三月风》第10期。
30、短篇小说《死国幻记》,发表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8期;获短篇小说佳作奖。
31、在他30岁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因为急性肾损伤,他患上了尿毒症,这个病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入土。最后他在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而死,距离他的60岁的生日只差4天。
32、1984年33岁短篇小说《白云》,发表于《小说界》第1期。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发表于《文学家》第3期。短篇小说《奶奶的星星》,发表于《作家》第4期;获全国出色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小小说四篇》,发表于《南风》第4期。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发表于《十月》第4期。短篇小说《足球》,发表于《人民文学》第5期。
33、散文《人生三件私人大事》,发表于《散文百家》第2期。
34、随笔《神位官位心位》,发表于《读书》第6期。
35、书信《写给〈地震〉作者的一封信》,发表于《三月风》第4期。
36、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了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失去了雄浑;巨浪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这是你交给我的,也是你一生最真的写照,你用坚强与乐观唱出了生命的凯歌。
37、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
38、1996年45岁创作谈《熟练与陌生》,发表于《花城》第1期。随笔《“足球”内外》,发表于《天涯》第1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于《收获》第2期;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及“中长篇小说出色作品大奖”三等奖。散文《告别郿英》,发表于《今天》春季号。短篇小说《老屋小记》,发表于《东海》第4期;获“东海文学巨奖”金奖、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发表于《钟山》第4期。创作谈《宿命的写作》,发表于《东海》第8期。散文《悼少诚》,发表于《北京日报》。《务虚笔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答自己问》,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39、 在他的回忆里,史铁生告诉我们,不论是从他父亲上溯,还是从他母亲上溯,他家接连几代都是地主,并且还是他老家河北涿州当地不小的地主。尤其对他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姥爷做过国民d的军官,还当过民国的县长,虽然也算是一个抗日名将,并对家乡的教育有过突出贡献,但还是在建国后的镇反中被枪毙了。而单纯他姥爷的死已令他们举家悲伤难过了,更何况由于那个年代家庭成分的原因所导致的在家庭所有成员心中留下的持久的阴影以及现实的窒息,反映在史铁生凄美的文字中,就成为经常出现的几个词:慌张,害怕,惶恐,犹豫,沉闷,危险,凄哀,沉郁,惭愧,抱谦,心惊胆战,噤若寒蝉……读他的文字,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里镌入每个人骨髓里的恐惧和颤栗。
40、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
41、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1951-2012)
42、史铁生的创作较先救赎的,是他不敢奢求的爱情,他的妻子米比史铁生小十岁,是他忠实的读者,几百封通信后,他俩在一个小房间里约定见面,他对她说:你是我想象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