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铁生的一生
1、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史铁生也许会像他梦想的一样,成为一个优异的田径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完成自己喜欢的事业,遇见期许的爱情,出彩而又平淡地走完一生。可是命运总是在千变万化,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成了一辈子相反的遗憾。
2、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散文《“忘了”与“别忘了”》,发表于《挚友》。
4、《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6、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
7、任何一个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的灵魂,比起同情来,更需要的是周围人发自心底的尊重和认可。
8、有时,你听着优美的歌声,会猛地把桌上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有时你会狠狠地捶打自己两条可恨的双腿,向所有的人倾诉:“我可活什么劲!”
9、散文《记忆与印象·2》,发表于《天涯》第4期。
10、他曾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而我想,他的欲望是根本不同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于那种普通至极的欲望。他的欲望背负着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蕴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灵魂的顽强,矛盾至极又相辅相成。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自己大写的人生。
11、直到她走后,直到她离开了人世,你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惜太晚了,母亲的苦,母亲的去世,这是你人生中第二次巨大打击,你刚解开为自己系的结,却又陷入母亲爱的包织网中,母亲已走,这网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人生经历了这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你生出愤怒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再也无法束缚了。
12、中学是在清华附中就读,史铁生当时在清华附中也是像青春偶像剧中“男神”一般的形象,学习成绩优越,喜欢朗诵,精通物理,懂无线电,又是特别爱运动,特别擅长80米跨栏,在赛场上像野牛一样,用他独特的“八字脚”跑法,摇摆式冲刺。
13、当天空滑落一颗流星,当群山中两顶草帽起伏攒动,当光辉在寂静中平铺,我听到你的歌声。
14、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15、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16、瘫痪了的史铁生拿起了纸和笔,一边写作,一边摇着轮椅去上班补贴家用。不过依旧不减的是他平日里的开朗,调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却比以前更乐观的许多,我们很难想象,在正当壮年的年纪,遭遇这样的命运变革,生活该怎样继续。
17、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18、《史铁生作品全编》共十卷,其中小说五卷、散文一卷、评论及书信一卷、作品集两卷、剧本及对话一卷,是迄今收入作品最全的史铁生文集,因与此前的人文版《史铁生作品系列》相联系,所以命名为“全编”。除了在作品收集整理编排编校方面做出的努力,“全编”还附录了《史铁生生平及创作年表》和《史铁生研究资料要目》,将史铁生生平、作品和研究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和研究者。
19、1998年“第一届 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获奖;
20、书信《一封关于音乐的信》,发表于《音乐爱好者》第1期。
21、为啥不算个人布欢儿也没说,只是说,否则母亲也不会被气死。
22、创作谈《“神经内科”》,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
23、书信《给李健鸣的三封信》,发表于《钟山》第4期。
24、《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文汇出版社出版。
25、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26、1980年29岁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发表于《花溪》第9期。
27、坟却没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辞世的那个年代,城市的普通百姓不可能有一座坟,只是火化了然后深葬,不留痕迹。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三十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足二十步已见几间新房,房前堆了石料,是一家制作墓碑的小工厂了,几个工匠埋头叮当地雕凿着碑石。
28、2008年57岁随笔《花钱的事》,发表于《天涯》第1期。随笔《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获奖感言》,发表于《青年文学》第1期。随笔《放下与执着》,发表于《花城》第2期。散文《我的轮椅》(后改题《扶轮问路》),发表于《收获》第2期。随笔《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外一篇)——斯坦哈特的〈尼采〉读后》,发表于《天涯》第3期。随笔《原生态》,发表于《上海文学》第4期。随笔《智能设计》,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第7期。随笔《从“身外之物”说起》《看不见而信》,发表于《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12期。评论《〈立春〉感想:价值双刃剑》,发表于《北京青年报》。《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系列》(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心的角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病隙碎笔》《扶轮絮语》《命若琴弦》《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信与问》,花城出版社出版。《史铁生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出版。
29、创作谈《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发表于《作家》第7期。
30、后来他还笑着调侃道,自己刚刚双腿麻痹坐上轮椅时,他觉得人生都要完蛋了。但是经过这些疾病的折磨下,他才知道当初轮椅生活是有多么的舒服。在病魔的折磨下,他依旧用了4年的时间写了《病隙碎笔》这本散文集。
31、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豁达感一样,殊不知这字字句句的背后都浸透着这位作家对世界、对命运的探寻与质问。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32、《我二十一岁那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33、短篇小说《白云》,发表于《小说界》第1期。
34、只不过这一次,史铁生的身体没有经得住极限的考验,彻底垮了。淋了暴雨的史铁生回到家之后就发了一场大高烧,由于医疗条件的有限,当时的高烧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一年后,他的双腿彻底瘫痪了,昔日里田径场上的冠军少年,永远地留在了史铁生的青春里。
35、1986年35岁被聘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合同制专业作家。中篇小说《插队的故事》,发表于《钟山》第1期。创作谈《交流·理解·信任·贴近》,发表于《钟山》第1期。短篇小说《我之舞》,发表于《当代》第6期。短篇小说《毒药》,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0期;获“益友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散文《随想与反省》,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0期。
36、短篇小说《我之舞》,发表于《当代》第6期。
37、说了半天,到底谁说了残疾人没有爱情的权利呢?无论哪个铁生,也不能用一个虚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论点吧!当然。
38、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39、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0、史铁生青少年时便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热爱,但是比文学更受他迷恋的,是田径运动。他也曾在散文中提及年少时期的梦想一直都是田径运动员,而从未想过要当什么作家,喜爱文学和喜爱创作是两码事。
41、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
42、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43、但是,他----史铁生,留下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悄然长逝,即便是现在他已回归母亲的怀抱,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成为了精神世界的永恒……这些都不能妨碍我们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我们继续思考下去,继续冥想下去,继续去剖析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奈。
44、想干什么,直接就能干什么,世界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事;除非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运气又是出奇地好。好运气来了,当然要抓住它,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它。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自己的清醒、决断和行动。
45、史铁生开始写作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用电脑操作,他的每一篇稿子都是自己在病房里用自己的手写下来的,碰到一遍又一遍的改稿的要求,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独自在深夜中默默修改。他对文字的喜爱以及认真努力地写稿态度,多年后,终于让他挣得了可以养活自己的稿费。
46、《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7、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48、散文《“文革”记愧》,发表于《东方纪事》第1期。
49、不过,大凡这样的争执,终归是鬼胎战胜大义,稍以时日,结果应该是很明白的。
50、书信《人生重要的是过程》,发表于《三月风》第5期。
51、因为残疾,明白了健全的重要;因为丑陋,晓得了美丽的魅力;因为软弱,知道了英雄的可贵。世界是需要有差别的,千篇一律的人生就像枯燥乏味的戏剧,不忍卒读,上帝看得也不会过瘾。于是总要有人去背负沉重的苦难,有人去享受甜蜜的幸福。这种选择,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当你不幸拾得悲苦的角色,只能鼓舞自己,去开辟一条救赎之路。
52、走进地坛,走进史铁生。你,让我回味。你并没有艳丽的外表,也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但是你的精神,让我回味。
53、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于《当代》第2期。
54、不过,有些话好苦啊,一杯苦茶,不甜,醒醒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不需要看他的文字,说明生活中不会遇到他身边的生死迷茫,而是平平淡淡的。是什么让他对这样的人生如此肯定?是命运对死亡的不断威胁,使他对死亡的理解如此深刻,以至于他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就像对待日常生活一样。也许没有一个在世的作家能像他那样对疾病和死亡有如此深刻的体验。他已经看透了生命和死亡。
55、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56、 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57、1992年41岁书信《一封信》,发表于《文学自由谈》第1期。中篇小说《中篇1或短篇4》,发表于《作家》第1期。评论《游戏·平等·墓地》,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评论《何立伟的漫画》,发表于《文学自由谈》第3期。中篇小说《〈务虚笔记〉备忘》,发表于《小说界》第3期。散文《相逢何必曾相识》,发表于《昆仑》第3期。创作谈《谢幕》,发表于《小说月报》第4期。随笔《随笔十三》,发表于《收获》第6期。散文《散文三篇》,发表于《芒种》第10期。随笔《对话四则》,发表于《三月风》。随笔《减灾四想》,发表于《减灾报》。散文《归去来》,发表于《北京晚报》。散文《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发表于《光明日报》。《自言自语》,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58、他将平日里的情感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写在了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中,而这部作品发表获奖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情感的细腻以及对于母亲的思念感动了无数的读者。由于史铁生长年都坐在轮椅上,并且双脚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