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jiāngtiānyīsèwúxiānchén
2、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3、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5、《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那么诗题中春江则不是确指.不过我觉得应该是富春江,为钱塘江桐庐至萧山闻家堰段的别称.
6、(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7、其实,这“生”字的运用很有讲究。“上升”的“升”,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且它也只是一个状态,虽然它是动态的状态,但“生命”的“生”,表现的却是一种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长,是有生命,是有灵魂的。
8、(6)纤尘:微细的灰尘。
9、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10、yùhùliánzhōngjuǎnbúqù
1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2、如获至宝,果断收录其中
13、《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不是词牌。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是扬州人,无可争议。然而,对《春江花月夜》诗的取景地点,却有不同的说法。至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说法是曲江,一种说法是大桥,一种说法是瓜洲。
1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5、究竟是跌宕起伏,还是平平淡淡
16、学习田英章硬笔书法(24集楷书教学合集)
17、rénshēngdàidàiwúqióngyǐ
1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意思是: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19、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扩展资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众多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0、谭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诗归》)
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在哪里写的
1、jiāngyuèhéniánchūzhàorén
2、(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4、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索。
5、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6、这首《春江花月夜》集离愁别恨,相思柔情于一体,又富有哲理。读过《春江花月夜》和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会被诗曲中所描写的美好景物打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7、钟惺: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唐诗归》)
8、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9、集字,是书法的一种学习和分享、创作方式。我们所知的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典型代表。而本文呈现的是后人集王羲之书法《春江花月夜》,十分香艳,喜欢的书友可以收藏之,得闲亦可临摹、创作!
10、hǎishàngmíngyuègòngcháoshēng
1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结构全篇,描绘了一幅淡雅而空朦的春江月夜图,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及宇宙的叩问,从而构建了一个晶莹澄澈的审美意境。作为全诗灵魂和纽带的“月”,又寄托着包括张若虚在内的中国文人天问与孤独、孤独与超越的生命和情感意味。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12、“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交,称吴中四士”
13、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14、如何让临帖更方便、更有效
15、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16、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17、诗人在月光下展开了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接着又给出了答案。个体的生命如同朝露,而人类的存在像江水绵延、明月长存。
18、《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19、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20、jiāngshuǐliúchūnqùyùjìn
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2、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3、胡应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诗薮》)
4、héchùchūnjiāngwúyuèmíng
5、张若虚,字、号不详,扬州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以《春江花月夜》为名,与诗人贺知章和张旭以及包融称为“吴中四士”。
6、bùzhījiāngyuèdàihérén
7、《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8、陈兆奎:《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秾不伤纤,局调俱雅。前幅不过以拨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逸。王维《桃源行》似从此滥觞。(《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
9、沈德潜: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
10、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11、澳梦肌肽铂冷敷凝胶祛斑霜,正式上市!
12、周珽: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两皆称。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汪道昆曰:“白云一片”数语,此等光景作若虚笔力写不到,别有一种奇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13、《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14、(29)乘月:趁着月光。
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6、jiāngtánluòyuèfùxīxié
17、此诗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18、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1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0、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创作背景
1、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kěliánlóushàngyuèpáihuái
5、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7、——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8、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9、遍翻史料皆是“查无此人”
10、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众多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1、自此,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终于红了。
12、(每日诗词)感谢您的关注!
13、《春江花月夜》,其为名篇不待言,细观风度格调,则刘希夷《捣衣》诸篇类也。此诚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虚与贺季真同时齐名,遽分初盛,编者殊草草。吾读诗至贺秘书,真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毋宁置张于初,列贺于盛耳。《唐诗别裁》
14、南北文化差异张若愚是初唐诗人,唐朝许多统治者都是关龙人。他们是北方文人。他们崇尚儒家的古文论和诗歌的品质,而南方文化则是绚烂的。因此,南北文化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15、这个“共潮生”的“生”字,后来张九龄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为什么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那个“升起来”的“升”呢?我们说“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升起来”,一般说的都是“升国旗”的“升”、“上升”的“升”。
1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7、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描写月光洁白明亮。
18、(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19、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20、这首乐府诗在唐朝和宋朝并没有被发现,很少有人关注。到了明朝,文人李攀龙无意中发现了这首佳作,便把它传扬了出去,一时间深得人文人墨客的喜爱。近代人们对此诗的评价极高。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认为,此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的诗风,宽容进取,为盛唐雄奇壮美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五、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名句
1、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2、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品原文:
3、赞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4、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5、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7、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8、(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9、《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10、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11、这是张若虚的一个贵人
12、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13、“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14、清朝人编《全唐诗》,提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春江花月夜”好像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15、“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16、也给我们们留下一个大唐盛世的梦想
1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8、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19、《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20、虽然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前,对明月的描写诗词中不乏其例,但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上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明月”在诗词文学中成为最最经典的意象,毫无疑问是有着里程碑式的奠基之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