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其实,这“生”字的运用很有讲究。“上升”的“升”,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而且它也只是一个状态,虽然它是动态的状态,但“生命”的“生”,表现的却是一种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长,是有生命,是有灵魂的。
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xiéyuèchénchéncánghǎiwù
4、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7、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8、jiāngtánluòyuèfùxīxié
9、dànjiànchángjiāngsòngliúshuǐ
10、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11、yúlóngqiányuèshuǐchéngwén
1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13、yùhùliánzhōngjuǎnbúqù
14、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5、tīngshàngbáishākànbújiàn
16、谭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诗归》)
17、《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18、(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19、此诗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20、缩在被人遗忘的黄卷角落里缄默不闻
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名句
1、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2、对此诗的创作地点有三种说法:
3、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5、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6、诗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7、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8、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9、yīngzhàolírénzhuāngjìngtái
10、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1、《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较佳之句。
12、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扩展资料: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众多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3、(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14、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5、范大士:层层灵活,如剥焦心,全不觉字句牵合重复。(《历代诗发》)
16、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17、赞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18、诗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19、王尧衢: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古唐诗合解》)
20、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那通篇看下来呢,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到底好在哪?好在莫可名状的美,莫可名状的婉转流畅。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梦境,一首穿山渡水而来的山歌,一声从最蓬勃的年代、最年轻的心里流淌出来的深深叹息,它永远魅力十足,也永远无法复制,所以它才“孤篇横绝”,所以它才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谢谢大家!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却将毕生心血写进一首诗里
5、点击上方绿标聆听诗词朗读
6、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众多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7、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意思是: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9、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0、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2、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1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描写月光洁白明亮。
14、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5、提到此诗,这是一次在诗话被发现
16、——近代·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17、“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部分啊,再细细分来,其实又是三个小段落,哪三小段呢?
18、叶羲昂:“摇”、“满”二字幻而动,读之目不能瞬。(《唐诗直解》)
19、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0、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赏析
1、“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宁静的境界。
3、jiāngliúwǎnzhuǎnràofāngdiàn
4、钟惺: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唐诗归》)
5、集字,是书法的一种学习和分享、创作方式。我们所知的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典型代表。而本文呈现的是后人集王羲之书法《春江花月夜》,十分香艳,喜欢的书友可以收藏之,得闲亦可临摹、创作!
6、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7、周珽:语语就题面字翻弄,接笋合缝,铢两皆称。黄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不是补天手,未免有痕迹。汪道昆曰:“白云一片”数语,此等光景作若虚笔力写不到,别有一种奇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9、(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10、王夫之: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唐诗评选》)
11、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12、(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3、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14、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5、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16、《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17、李攀龙: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唐诗选》)
18、shuíjiājīnyèpiānzhōuzǐ
19、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20、然而,从唐代到元代,一直没有人注意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许多诗集没有收录这首诗。郭茂谦的《宋代乐府诗集》收录了这首诗。从那时起,从明代开始,这首诗就被收录在许多诗集中。直到清朝,这首诗的价值才被发现。
五、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拼音版
1、(29)乘月:趁着月光。
2、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3、那再看后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是从海到陆,从月到花了。原野之上,一片春花烂漫,江水蜿蜒,环绕着这片开满鲜花的芳甸。那月光不是一直在追随着江水嘛,她也把清辉投射到这片花林之上,仿佛给花朵撒上一层皎洁的冰晶。这是真美丽,真纯洁吧?那接着呢,接着主题又回到了月亮,“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夜的长空本来会有飞霜撒下呀,可是呢月色如霜,一片月华播撒,飞霜因此隐没了。水岸长汀,原本是白沙似雪吧,可是呢,月色如银哪,在银白的月光之下,白沙也隐没了。一句天上,一句地下,整个天地都被明月浸染,也被明月净化了,既然如此,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怎能不被净化,不被感染,不被震撼呢?
4、而后明清诗论家们也对此大加褒奖
5、本期刊头题字:汪政茅盾文学奖评委、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6、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7、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8、(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9、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0、这首《春江花月夜》集离愁别恨,相思柔情于一体,又富有哲理。读过《春江花月夜》和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会被诗曲中所描写的美好景物打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11、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1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江花月夜》
13、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1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16、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7、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8、我们在读《春江花月夜》时对其中所提到的景色还深有感触,在分析景中的意象时,同时也是在领略诗人当时所经历的感受,当时读到此诗的中部时,就会感受到作者不仅是在写景,他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从人生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句话,就会发现,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诗句道尽了人生的变化,人生就是如同周期循环的花朵一样啊,在绽放和衰败之间蹉跎,在蹉跎之中领悟到人生道理。
1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0、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