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夸父逐日翻译
1、师:同学们,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到重音,其实还不够。要想读出情味,还要理解文意。
2、故事中的夸父应该是一个部落,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简单的人(夸父也可能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从故事的表面来看,夸父是先逐日,然后口渴。而实际情况呢?可能恰恰相反,夸父应该是先口渴,然后才逐日。很多学者都认为,夸父时代一定是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干旱,就像后羿射日故事中"十日并出"所描述的情景一样,作为一个逐水而居的部落,寻找新的水源是部落生存的先决条件。于是,夸父开始了一场寻找水源的大迁徙,只是这次的迁徙并不成功,夸父(或者他的部落)消亡在了迁徙的途中。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神人夸父要追赶太阳,已经追上了太阳。这个时候夸父感觉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水还是感觉渴,又想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还没走到大泽,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变成了邓林。
5、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睦;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6、在追太阳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
7、夸父逐日意思: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出自):春秋列子《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释义:夸父自不量力,打算要追赶太阳。他追到太阳降落的隅谷的时候,感到口渴要喝水,于是他就赶往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准备到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有赶到大湖,他就因为口渴死去了。(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形容自不量力。
8、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9、足:够。(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词语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夸父只好停下来,低下头,一口气喝光了黄河的水,这些水立刻从他的毛孔里蒸发出去了,他还是渴得要命。他又转过头,一口气喝光了渭河的水,他的心里还是觉得有团火在燃烧。路边的老人看到了,好心地对他说:“年轻人,北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那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夸父听后便迈开大步向北方走去。
11、一词多义: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12、夸父逐日传达的精神有两个层面:在古代,人们将太阳看做是时间的代表,时间又和生命是紧密相连的,在上古时代,生老病死都是谜,所以夸父逐日就是古人对生命的探索——他们想知道生命的本质,从而想挽留生命.夸父逐日的过程充满艰辛,夸父最终是又渴又累而死,但他坚持不懈,表现了上古先民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
13、师:孩子,你太可爱了。你眼里的夸父很有爱与探索的意识。
14、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15、词语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6、发扬长征精神,开展义务送教,
17、赞美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激励我们要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能努力为梦想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18、生12:气吞山河,气魄、胸怀巨大。
19、师: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看谁译得快、译得准。如有困难,可同桌商量,也可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翻译,也可找老师帮助。翻译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我。
20、生7:他一直在路上奔跑,不服输。
二、夸父逐日翻译300字
1、精卫填海是古代神话。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夸父逐日是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个叫夸父的人,为了征服太阳,一路追赶它,直至口渴而死。临死时扔出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树林,名曰邓林。逐:追赶。
2、生20:夸父启示我要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3、师:《夸父逐日》是一篇文言短文。学好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朗读。朗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字音准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朗读课文)
4、地点: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实验学校
5、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6、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7、对于夸父逐日的动机,当代学者有人认为是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夸父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也有人认为夸父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个巫师,逐日只是一种巫术仪式,夸父死于一次祈雨的巫术活动。从神话的传播特征来看,第二种解释可能比较接近神话的本意。
8、想成为百万富翁吗?来加入百万大富翁计划吧!
9、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0、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11、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2、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13、时间:2015年11月26日
14、师:好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翻译完了,非常好!
15、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老师们加油:奔跑吧,老师!为你的同学加油:奔跑吧,兄弟姐妹!最后,我送大家一句话:奔跑吧,同学们!
16、逐:竞争。走:跑。
17、师:是的。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画,表示“三桃五福”。
18、师:你感受到了他的坚强与坚持不懈。
19、师:“入日”说明什么?
20、师:是的。夸父希望别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把“逐日”进行到底,完成整个人类所寄予自己的梦想。于是把手杖扔出去,变化为桃林而生长在春风中。
三、夸父逐日翻译
1、生15:他还没有追上太阳,还没有探知它的奥秘,希望有人把“逐日”进行到底。
2、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注意读音是否准确。
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4、2019暑假书单新鲜出炉(小学篇)
5、古义:跑。今义:行走。
6、师:同学们,神话是比较具有想象力的故事。让我们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研读词句,感受夸父的形象。
7、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生活中逐日的夸父,以奔跑的姿态行走在人生路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8、师:“邓林”即桃林,为什么变成了桃林而不是别的?
9、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
10、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11、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12、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其山门了。河平中(前26年)受诏与父亲刘向领校天禄阁秘书。
13、生2:他吐字清晰,读音准确。师:下面同学们试着读出节奏。
14、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15、师:梳理完了,对照老师梳理的结果再修正补充一下自己所整理的内容。
16、师:同学们,请问“弃”是什么意思?
17、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18、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典故: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9、逐日:追逐太阳。
20、夸父逐日的歇后语是不自量力。《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他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拿着手杖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他还是不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四、夸父逐日翻译成白话文
1、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一词多义
2、执教:代小娟/深圳市龙岗区园山实验学校
3、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4、(投影“参考译文”)(内容略)
5、师:看看屏幕上老师提供的“参考译文”,对照自己的翻译,然后做出修正,努力做到信、达、雅。
6、生9:他被太阳炙烤,又热又渴又累。
7、师:“弃”的本义是扔掉新生的婴儿,一个家庭到了“弃婴”的程度,说明肯定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不得不遗弃,是在生活的困境中无奈的选择,但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骨肉啊!所以在“弃”的同时还抱着非常大的希望,婴儿本来也是希望的化身。那么,夸父在“遗弃”他宝贵的手杖时,他希望什么呢?
8、师:“杨林”或“柳林”也很美,但是都不如这春风里桃林美如画啊。
9、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却仍不能解渴,便想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
10、(生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1、推广立体教学,服务一线语文。
12、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13、师:品到这里,我想大家对夸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夸父带给你的启示。
14、神话与封建迷信都是人类意识的体现神话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向往,例如精卫填海与夸父逐日体现了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甚至期望征服自然;封建迷信则多是当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茫然而产生的一种畏惧心理等,常寄托于巫婆等……
15、探究夸父形象,理解人生哲理
16、阅读(摘自吉林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17、lexuehsuyuan1
18、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变成桃林。
19、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20、(投影)文言文知识梳理
五、夸父逐日翻译成白话文300字
1、《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2、(板书: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3、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刘歆坐拥这些皇室典藏,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刘歆在经学史上的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由于刘歆的倡导宣扬,使这批古文经书为社会和士人广泛得知,遂转相传习不辍。
6、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夸父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
7、师:真有一双慧眼,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的英雄人物夸父吧。
8、生10:他翻越了一座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他已经面黄肌瘦,衣服破破烂烂了。
9、不但有远大的理想还有为理想付出的持久的心夸父是一个为了理想耗尽生命也要达到的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了欲望才会为之奋斗。
10、生22:面对困难,不躲避,积极进取。
11、第二天,太阳刚从东方发出一缕光芒,夸父就迈开大步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可是,太阳跑得太快了,才一转眼,它已经跃上了枝头;又一转眼,它已经跳上了泰山;再一转眼,它已经挂在了半空。夸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镇定地擦了擦额头的汗,甩开大步,追着太阳一路奔跑,辽阔的大地上留下了他追逐的脚印。近了,近了,更近了,只要再前进几步,就可以把太阳抱在怀里;近了,近了,更近了,太阳发出的火焰越来越热,几乎要把夸父身体内的水分烤干。
12、主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初中语文组)
13、生18:夸父死而不已,造福人类。
14、生8:“入日”是说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了。
15、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16、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17、说明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一种为民众利益现身的精神。真诚为您解答,请您给个(好评),谢谢。
18、师:品得真好。夸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吞山河,气魄、胸怀巨大,不懈追求、锲而不舍。
19、生4:夸父想知道太阳去哪里了,他想知道太阳的家在哪里。
20、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