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知章的资料
1、贺知章生于初唐,却在盛唐中大放异彩。有人说,他是唐朝诗人中较好的赢家,在最恰当的时间,全身而退。我想知进退,或许就是贺知章一生不倒的重要原因。

2、▷《时光深处,岁月向暖》一辑梦回水乡:故乡的味道
3、据史料记载,“兵曹”即“兵曹参军”的简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
4、一首是《咏柳》,就是小学课本上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6、由于《侯鲭录》的这一误记,导致原本与辞官还乡密切相关的《回乡偶书》,变成了后人抒发羁旅飘零、思乡倦游的公共文本。
7、▷苦加班久矣!你敢像他一样怼老板吗?
8、▷魔都淫魔赵富强,比你想象的更黑恶
9、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10、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三个标志,有一个,就很了不起!
11、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著录此诗的是宋人孔延之所编《会稽掇英总集》(以下简称《总集》)。是书卷二有“贺监”一条,此条下首列唐玄宗赠诗,接着列举李适之等三十七人送贺知章归乡诗,然后引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作“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腮。家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
12、但相较于其他人而言,张若虚看似最不出彩。
13、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公元659年出生于越州永兴。10多岁便可写诗赋文,少时即以诗文有名。公元695年,武皇恢复科考,36岁的贺知章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魁,成为当年的状元郎,也成为浙江历史上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唐朝的进士很难考中,所以,当时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50岁以前考中进士的人不多,然而贺知章不仅36岁就考中进士,还被钦点为状元。这样的才华,在唐朝的写诗人中,凤毛麟角。说贺知章是唐朝学历较高的诗人,似不为虚。
1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5、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创制者是谁,说法并不统大致有陈后主与隋炀帝这两种说法。
16、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贺知章墨迹留传很少,其传世书法作品中,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17、一是两人都爱喝酒,都出现在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里
18、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19、第贺知章一生的仕途很顺利,做了大概五十年左右的官。而一直是当时皇帝身边的红人。唐玄宗李隆基,遇到事情,都要向他征询意见。
20、贺知章是诗狂。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二、贺知章的资料有哪些
1、在初盛唐之交,高手迭出的文字江湖里,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教育的较大骗局,叫“孩子,你只要快乐就好”
3、当你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挑战时,心里阳光的人总是视困难和失败为垫脚石,把它当成人生路上的一次磨砺,从而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失败的勇气,它会让你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让你去检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4、三是惺惺相惜,两个人都互相佩服各自的才华。
5、爱上古诗:贺知章·回乡偶书
6、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7、贺知章率性风流,在书法创作上也是任性而为。只要有空地儿,只要兴致来了,贺老师就提笔挥毫,浑然忘我地大书、特书,给当时的书法爱好者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与墨宝。
8、赞赏是一种美德,赞赏成就辉煌
9、诗词丨人生本过客,何必惹尘埃
10、他一个响应陈子昂诗歌改革的号召,也是他读了《蜀道难》之后,称李白是谪仙人,并把李白推荐给皇帝的。
11、宋代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中收了七首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诗,张若虚之前有隋炀帝、诸葛颖,差不多同时代有张子容,而之后则有温庭筠。
12、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4、后台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5、考中状元的贺知章随即起身到长安任职,一待便是50年。在贺知章为官的50年间,他从正七品的“国子四门博士”到“太常博士”再到“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后来更是成为了“太子宾客”、正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一路青云直上,受皇帝重用,百官敬仰,与众多官运多舛的诗人相比,可谓顺风顺水,堪称人生赢家。
16、首先,这位叫“张若虚”的诗人是扬州人。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8、综上所述,“鬓毛衰”之“衰”,只能读“shuai1”,为“衰白”之义,在唐代并不与灰咍韵押韵。宋人误“腮”为“䰄”,又因“䰄”字生僻难读,所以选取了一个与其声旁“思”字音近、在当时语音中与“回”“来”读音和谐且更宜抒发感慨的“衰”字来代替“䰄”字。明人发现“衰”字不合近体诗韵,故而引起这场争论数百年的诗案。
19、这是诗人阔别家乡多年后,初次回乡时所写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诗人告别客居生活、重返家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之情,情感真挚自然。
20、贺知章的诗很好,但存世的只有十九题共二十首(包括断句一则)。除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与《咏柳》外,其他的写景抒情之作,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贺知章的资料简介10字
1、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2、也许正是因为爱喝酒,加之性格使然,所以贺知章人缘特别好。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苏晋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王维等人组团“仙宗十友”,堪称成团狂魔。
3、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少时即以诗文有名。唐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官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出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现存诗19首。
4、在长安城风光了半辈子的贺知章,转眼就步入暮年,曾经的鲜衣怒马,曾经的红粉佳肴,都难以挽留他客居帝都的心,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慢慢地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滋生了归隐之心。天宝二载(743年),贺知章已是85岁的耄耋老者,他向唐玄宗告假归隐。
5、宋代赵令畤所著《侯鲭录》卷二有“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条,其中第二首作:“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儿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据孔凡礼先生考证,《侯鲭录》大约刊刻于南宋初年。这是《回乡偶书》第二早的版本,相比于《总集》,其中有两处非常关键的异文。
6、南宋时,原本的“面毛腮”已经多被改作“鬓毛衰”。于是问题出现了。衰字主要有两个读音,一个读cui义为等级差别、递减、丧服,在《广韵》中属支韵;另一个读shuai义为衰退、衰老,在《广韵》中属脂韵。“鬓毛衰”的“衰”显然只能读shuai为脂韵字。但是脂韵与其他韵脚“回”“来”所属灰、咍韵在近体诗韵中并不押韵,孙玉文先生用大量例证证明,唐诗中“鬓毛衰”或者类似的表达,“衰”字都取“衰白”义,均读shuai且从不与灰、咍韵通押。在第二句韵尾位置使用一个不押韵的字,这在近体诗的格律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7、后人提起《春江花月夜》就会想到张若虚,似乎这《春江花月夜》就是他创造的,其实不然。
8、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其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衰”字的读音和释义历来聚讼纷纷。直至前些年,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撰写《解读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一文(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可为此桩诗案做一了结。然而最近,笔者读到盛大林先生《“鬓毛衰”诗案:“衰”的论争源于韵书删改》一文(见《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9日12版),发现盛先生重提此案,观点颖异。因此笔者草成此文,以期与盛先生商榷,同时也借此对《回乡偶书》做一番梳理。
9、唐代最美的诗,沉没多年,终成爆款
10、▷当红女星“小三上位”嫁大导演,却屡遭劈腿:放弃大好前程,她图什么?
11、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2、其次,他当过一种叫“兵曹”的官。
13、比如说诗圣杜甫,前半生还好,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愁而终。诗仙李白虽然生活上没有杜甫那样糟糕,但是仕途坎坷,终其一生,也没有受到重用。
14、《春江花月夜》本是一首长篇歌行,属于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
15、▷13次主持春晚,众多男人心中的“梦中情人”,却为儿子退圈10年,62岁的她赞叹归来......
16、原来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是长大后才读懂的人生
17、两百多年前的学者已经明确指出毛奇龄此书问题所在,我们自然应当引以为戒。
18、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19、从此之后,“谪仙人”之名便相伴李白左右。一直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说“谪仙人”指的还是李白。
20、公元758年,贺知章死后的第14年,他又被新皇帝唐肃宗李亨,加赠为礼部尚书。
四、贺知章的资料简介
1、●小富婆爱上外卖小哥,遭遇出轨骗财又骗色。
2、>>扫码查看更多编辑|奉娟
3、首先,贺知章在三十六岁考中进士,而且是一名,是浙江历史上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贺知章就是其中之一。
4、对于诗韵的研究除了依据古代韵书之外,古人诗作的押韵实例亦是重要的依据,如果我们发现唐人用“衰”字做韵脚时,所押之韵都是支脂之韵,从不与灰咍韵相押,难道不足以证明《广韵》记载的正确吗?另外,关于古音的拟测,需要结合当时的反切以及古代声韵调的具体配合情况和历史发展情况去分析,单纯依靠今天的读音去推测是不科学的。这是我国音韵学的重要内容。大数据固然是今天学术研究的重要助力,但是我们必须学会分析、辨别、归纳和剪裁,否则大数据反而会让我们变成数据的工具。
5、高鼎资料: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贺知章资料: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6、“家童”,一般指私人家中的仆人。我们从两《唐书》本传中知道,贺知章于天宝三载(744)上疏求为道士并还乡里,又舍家乡旧宅为道观,玄宗皆许之。如此看来,则诗中所云正是贺知章回到故乡旧宅,与家中仆人见面时的一段场景。
7、二性格相似,都是狂放不羁的人,只不过贺知章多年做官,压抑了自己的天性,晚年才敢自称“四明狂客”(四明是他老家一座山的名字)
8、此诗第二句“乡音难改面毛腮”之“腮”字,为“顋”之俗体字,在《广韵》中属咍韵,与第四句韵脚“来”同一韵部,而一句末字“回”为灰韵,与咍韵同用。因此,“回”“腮”“来”三字押韵,并无任何问题。“面毛”即胡须,“腮”即两颊下部,此句是说乡音未改但是两腮已经生须。
9、唐代的大诗人太多,致使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贺知章这个大诗人,在我心里没有那么大的存在感。
10、赵令畤于此诗后有一小注云“一说云黄拱作”。笔者推测,此黄拱或是引用贺诗之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五代时黄损离家出走多年,归来后题壁书《回乡偶书》一首,稍改数字以应其事。明代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记载元末黄德广客居大都多年后返乡,亦颂贺知章《回乡偶书》第二首以寓慨叹。
11、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12、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13、相较于李白、杜甫等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诗人来说,张若虚无疑是低调的。现存的资料中,有关他的介绍不过两处:一处是在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不多不少刚好26个字:
14、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15、贺知章,处于初唐和盛唐之间,他是浙江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少小离家,86岁才辞官回家、衣锦还乡,写了《回乡偶书》,他和张九龄就是初唐和盛唐诗歌承上启下的那个人。
16、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17、贺知章编辑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少时就以诗文有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出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出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18、甚至在贺知章退休的时候,唐玄宗还带着百官相送。贺知章去世后,后来的唐肃宗,认为给他的官不太大,还追封他为更大的官。
19、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出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其“面毛䰄”。“䰄(sai1)”字不见于《广韵》,但是见于《集韵》的咍韵。孙玉文先生已经指出,“䰄”为联绵词单用的例子,作“胡须披拂貌”讲,并且将该字渊源追溯到《诗经》“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和《左传》“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五、贺知章的资料,回乡偶书
1、其他是“吴中四士”之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
2、李白是唐代最出名的诗人之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他写下的篇章至今流传,被后世尊称为“诗仙”。李白的诗大气磅礴,狂傲不羁,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又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能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研墨,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一面。同时,李白的闺怨诗写的也很好,如《长相思》,《怨情》等。主体以豪放为主,想象力丰富,读他的诗能随作者跌宕起伏。这么风格多变又不羁的诗人即使在唐代诗歌历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世对其评价极高,诗尊李,词喜苏。似乎是谪居人间的神仙。
3、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4、然而如果我们检查词韵,会发现支(包括脂、之二韵)、微、齐、灰(一部分韵字,包括“回”,但不包括“来”)四韵已经通押,这说明在宋代,“衰”已经与“回”字押韵。同时,我们在宋诗中发现不少押灰韵的作品仅在一句末尾用“衰”字,比如杨万里《卧治斋盆池》“旧来菰叶已全衰,旋买新荷带藕栽”。我们知道七言律绝和律诗的首句句尾多选择邻韵的字,这似乎说明,宋代“衰”字的读音也已经与“来”非常接近了。到元代以后,“衰”(shuai1)已经在“皆来”韵中,与“来”字属于一个韵部了。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6、▷她能不能嫁出去,关你啥事?
7、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李白和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他们留下来的诗篇,仍然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贺知章传》,公版书,2015年。
10、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11、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2、(宋)宋祁、欧阳修著:《新唐书·贺知章传》,公版书,2015年。
13、第他传世的诗歌只有两首而已。
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5、这两段资料中透露出4个信息:
16、“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17、贺知章离京归家之日,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在东门设宴为他饯行,并要求与会者写诗赠别,他还率先赐诗二首,表达了对贺知章的肯定和不舍。李白也连作两首诗来表达对贺老的感激和赞美。这场盛宴,长安城最有权势、最富才华的人物悉数到场,有唐一朝,除了贺知章,从来没有一个文人,能享受过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说是“,后无来者”的盛世绝唱。
1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9、别墅主人和我没有见过面,偶来坐坐赏那林木和石泉。
20、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