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氏之子
1、解题,触摸文言样式
2、线上视频作业,老师线上批改指导,让你在考试前了解到自己的强势和弱势,好找到提分的关键点。
3、组词:应承,应许,应允
4、情景创生,激情促趣
5、师:同学们,那这个“诣”是什么意思啊?
6、他的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7、每一篇文章要细琢磨起来都不简单。
8、师:杨氏之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
9、这节课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从读正确流利到读好停顿,到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再演绎,都是环环相扣的。
10、生3:吾乃王氏之女(谦谦有礼)
11、杨氏之子到底是何许人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拿起课本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2、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13、旧文一篇,曾颇自豪,用以充数。
14、(文言文与现行白话文在断句上有很多不同,古今词义也发生很多变化,因此,朗读的目标设定为正确朗读,把握停顿,更有现实意义。文章仅有55个字,读起来颇有韵味,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练习背诵,也是学生能达到的目标。目标3的设定着重考量学生初学文言文,降低学习难度,指向教学重点。)
15、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6、(2)学习一句话,初步了解杨氏之子
17、“杨氏之子”是一古代短篇小说,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18、(初读文言文,难免拗口,教师的范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师的范读和节奏划分的帮助下,努力让学生读得正确,逐步做到有板有眼,初步领会文言文的音律美。)
19、(1)找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
20、教师把学生分三组,分别展开想象去补充相应的三组文本。
二、杨氏之子翻译
1、自学感知,理解运用。
2、①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4、第二种读音四声的ying
5、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吗?
6、(2)变化文字排版,读文。
7、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8、课文读到这里,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他。
9、(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教学中,读是一要义。朗读的训练要突出一个“细”字,着眼一个“实”字。小学生对于文言文朗读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因此需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解决停顿的混淆点、易错点,指导学生通过尝试读,分辨读,读通读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10、师:若用课题的方式来称呼他,该怎么称呼呢?
11、有一天(孔君平诣其父)
12、生:前面写了果有杨梅,所以“以”指的是杨梅。
13、师:那孔君平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啊?
14、分组练笔,创意新编故事。
15、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7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杨氏之子》,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16、联系上下文可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有杨梅。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17、《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
18、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提醒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读成许多字,把一句话读成许多话。
19、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
20、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三、杨氏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1)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2、师:是用鼻子闻?这好像就翻译不通顺了。
3、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既没有伤了两家的和气,又让人一笑而过。
4、师:刚刚大家和同桌交流了文言文的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可以说给大家听听。
5、老师读杨氏之子的话,有意读得断断续续,引导孩子发现这样读不行,从而深刻理解“应声回答”。
6、师:嗯,我听到有同学说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那这个字我们应该读为——诣。
7、可不巧(父不在,乃呼而出。)
8、问题二:结合手中的工具书,与同桌翻译课文。
9、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根据意思确定读音。比如“夫子”这个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
10、我会让学生接着故事的内容,继续续编结局,想一想当孩子的父亲回来,孔君平会对其父亲说些什么呢?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1、复述故事,总结拓展
12、听得明白,答得巧妙,不是一般的聪明,是甚聪慧。
1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2)借用“不仅……还……并且……”,说说你对“甚聪惠”的理解。
15、D.拓展说话。如果来的是李君平呢?如果来的是黄君平呢?
16、总结:多有意思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练一练,看看谁读出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
17、背诵拓展,悟养文言能力
18、在梁国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9、问题二: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0、杨氏的“氏”是在这里有两种意思:有特长或者身份的人,在他的姓或者姓名的前面加上是表示尊重。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的妇女。对!聪明的你告诉我,是一种。那么第二种我想考考大家,曹老师——我,我的老公姓郑,大家可以称呼我郑曹氏(曹氏)。我们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她的老公姓李,我们可以称他为李张氏。非常聪明的孩子,杨氏之子,杨氏在这里是指杨家,之是的意思,我们看可以翻译为杨家的儿子。那么你可以称为是:张家之子?王小兰可以称他为是:王家之女。大家真聪明。
四、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1、以“趣”引路,走向文言雅致处
2、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真棒!杨氏之子听懂孔君平的意思了吗?
3、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你们想演一演吗?
4、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义;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5、小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选编浅显易懂的小古文进入小学教材其目的和任务是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打破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为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学生接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更有其独特的教学意义:消除学习古文的传统畏难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文言文。
6、借助“人物”,读好语句停顿。
7、师:赵老师上完了四节课,口干舌燥,端其杯饮之。
8、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9、C.师生对读,同桌对读,辅以动作表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杨氏子应对的巧妙、高明。
10、这是一节有味的文言文教学案例。小学生阅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比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赵老师没有囿于文本中字、词、句,而是通过读通、读懂、读好等维度的设计,从故事内容出发,不断烹制文言文阅读的味道。如,在读懂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铁杵成针》中“太白感其意”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去读懂“孔君平诣其父”,并在此基础上与现实生活勾连。这样的叠加建构,让学生品出了文言文独有的意蕴。(作者单位:赵岚/执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杨树亚/点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11、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甚聪惠”的文字,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12、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3、(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5、生1:未闻黄山是夫子家山(妙哉妙哉)
16、古代文人雅士崇尚的不仅仅是满腹诗书,还要能口吐莲花。《杨氏之子》作为《世说新语》的典型篇目,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雅致所在。
17、师:这,让你想起谁来了呢?
18、反复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学生整齐背诵,教师在讲台上表演动作。
19、因为是特级教师,口碑很好,也因为教师的确个人素养很高,幽默生动,课堂活泼有趣,师生都其乐融融。很多教师听到这节课后都大呼过瘾,也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这样教: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我总觉得有其商榷的地方。
20、读懂,感知文言故事
五、杨氏之子教案
1、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2、《杨氏之子》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3、①从杨氏子的言行中,你还读出了他是个怎样的人?(预设:懂礼貌)(板
4、古代文人雅士崇尚的不仅仅是满腹诗书,还要能口吐莲花,譬如苏秦游说六国,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杨氏之子》作为《世说新语》的典型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雅致所在。
5、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A.出示二者对话的语句:“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考:孔君平会以什么语气说这句话?他的用意是什么?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7、师: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啊?
8、《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出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言文作为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几千年来较好的书面语言古雅唯尚、简约精炼,创作了浩如烟海的典籍、经文。让学生从小学习文言文,通过经典的文章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很有意义的。
10、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1、其原文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2、老师有意不读“未闻”。可以吗?体会同一个意思,拐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就是此儿甚聪慧。
13、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4、乃:就;于是。
15、(6)乃:就;于是。闻:听说。
16、教师范读课文,教师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引得阵阵掌声。
17、③朗读语句,感悟“有学识的玩笑”也是“智慧”的体现。
18、特点语言幽默诙谐,用简单的语调简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小笑话。使用一种很亲切、很平常的语言讲出的道理。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9、③预设出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20、这里我会请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自主汇报,我会适当的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