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千古事
1、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2、70后基本没有被耽误过。我们成群结队地进入北大清华而不是在街头锻炼成流氓,我们依靠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学英文学电脑学管理,我们考TOEFL考GRE考GMAT考CPA考CFA,我们去美国去欧洲去新西兰去新加坡去香港,我们会两种以上的领带打法,我们穿西装一定不穿白袜子,我们左擎叉右擎刀明白复式记账投资回报和市场营销,我们惦记美国绿卡移民加拿大,我们买大切诺基买水景大房一定要过上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我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于是尽情淫荡,我们在横流的物欲中荡起双桨。
3、 是要有真挚的情感。情到浓时自成文,对生活要有足够的鉴赏力和洞察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且不论《红楼梦》中这幅对联的隐深意,我们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岂不就是——尘世间的所有嬉笑怒骂皆是文章的意思嘛!所以,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要有发现“美”的眼光。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的真挚情感,用文字臻美的诠释出来,适当的提炼加工,它自然就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千古事)。
4、 时过文迁,不要想太多。文章也是一种消费,消费也是一种生意。能留下来是你的运气,而不完全是你的才气。时代要这些文字,就属于这个时代,过了,就过了。“文章合为时而作”,大意如此。
5、代表作《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名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得失是一种修炼,得而淡然、失而坦然。人生是一部不怕剧透的戏,因为开头和结尾都明摆在那儿了,没什么悬念的。音乐人许嵩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站在终点看来毫无意义;一个人内心的众多次天人交战积淀成长,随着躯壳的腐朽也一同消亡。
7、 那些绝世好文,那些缘文而博得的文名,实在是风雨日月存了菩提善心。虽也有些草莽将军之类传下诗文片鳞,也不过笑话一般的黄狗身上白来打个油。张若虚要不是后人发掘,孤篇压了全唐,谁还记得他的江上明月呢?即使乾隆大猪蹄,四万多首诗,也算是数量压全唐了,你还记得他的哪一首?
8、文章,原为“纹章”,意指直接构成视觉形象的织造图样。中国是个文章大国,文化底蕴厚重,文化传承连绵,文章的历史源远流长,讲究“武人提刀闯南北,文人一笔定乾坤”。自仓颉造字以降,文章大家灿若繁星,佳作名篇浩如烟海,科学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层出不穷,历史上几乎每位名家圣贤都十分推崇文章写作并有着深刻研究。
9、接着,在佐证这“不朽”的“千古事”的同时,谈到了由古及今的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代的诗人可以排出一个次第来,骚体乃至再早的诗经已被两汉以降的五言、七言诗体所替代,前辈诗人驰骋才思、腾跃文坛,余风所及,给后世以强烈的影响。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忘不了像“騄”“骥”等良马般驱驰的西晋诗人潘岳、陆机等人的影响,更得感谢如马中“骐”“䮼”带着千里驹驰骋于诗坛的邺下三曹父子所给予的激励。值得叹息的是,尽管而今已如轮扁斫轮一样“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然而无益于治国安民。即使写出王符《潜夫论》、邯郸淳《曹娥碑》一样的文字来,也不过空传后世罢了。反过来又一想,写诗毕竟是自已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想寄托,是自己带病迁徙漂荡流寓生涯的一种慰藉啊,凭何侈谈经世济民之策,像疲敝的飞鸟一样,能有一枝栖息之处也算不错了。
10、 无有作文自娱之心,写作实在是累人苦逼之事。文章千古事,千古却不是你的事。
1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一时想起的是这些,你可以继续补充,诗名就不写了。
12、| 初 | 心 | 方 | 始 | 得 |
13、 后来,章所指代的范围扩大:不仅仅是“乐竟”为一章,“诗竟”、“文竟”也都可以称为章了。《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有:“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苏轼《前赤壁赋》中写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里的章都是指文章、诗歌的段落,与我们现在的用法没有什么两样了。
14、以前,写文章时,总喜欢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诗词谚语,总感觉,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高大上、有气势、上档次,才能显示出自己文采斐然、写作功力深厚。然而,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和打磨以后,才认识到,以前的认知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15、| 圆 | 周 | 率 | 笔 | 墨 |
16、“王杨卢骆当时体”,其中四人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我们的启蒙诗歌可能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我们正好七岁时候可以背(你的同龄人早已抛弃了你。。。)。其他三位,尤其是王勃,我们非常熟悉,散文《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8、 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能使文章传于后人,流颂千古是立言者的追求,也是评判文章是“小技”还是“千古事”的标准。的确,古往今来,或许往事会灰飞烟灭,或许亭台楼阁悔毁折废弃,或许什么都可能没有了,但经典的文章却始终不灭——
19、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20、科学讲实证,宗教讲信不信。科学和宗教之间是哲学,在脑子里在逻辑里讨论时间和空间。科学、宗教、哲学的侧面是文学,在角落里记录人类经验,在记录的过程中抚摸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是巫师,身心像底片一样摊在时间和空间里,等待对人类经验的感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和年纪没有太多关系。有写字的,二十岁前就写完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后再如何喝大酒睡文学女青年,身心也变不出另一卷底片,于是用漫长的后半生混吃等死。也有写字的,度过了漫长的吃喝嫖赌抽的青春期,四十岁之后,发稀肚鼓,妻肥子壮,忽然感到人生虚无,岁月流逝,心中的感动如果不挤出来变成文字,留在身体里一定会很快从正常组织变成肿瘤,再由肿瘤变成癌。按十年一代这么分作家,还不如按其伟大作品的数量分,同样简单,但是更加深刻。比如分为一本书作家、两本书作家和多本书作家(也就是大师)三类。一个作家一定有一个最令他困扰最令他兴奋的东西,和年纪无关,他一二次写作,所挖掘的一定是这个点。这个点,在王朔是世俗智慧,在余华是变态男童,在劳伦斯是恋母情结。所以一个作家的一二本书,可能不代表他最成熟的技巧,但是基本代表了他百分之五十的文学成就,王朔飞不过《动物凶猛》,余华飞不过《在细雨中呼喊》。在从一本书两本书作家向大师过渡的过程中,王朔用《我是你爸爸》窥见了一下所谓不朽的“窄门”,然后就办影视公司去了。余华在十年努力无法通关之后,转过身,以《兄弟》头也不回地向速朽的“宽门”狂奔。D.H.劳伦斯肺痨缠身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说,他自己的一生是个异常残酷的朝圣之旅,我想起《虹》,想起《恋爱中的妇人》,黯然神伤,鼻泪管通畅,泪腺开始分泌。
21、 要真想传世,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要敬字纸,要爱读书,要晓得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家庭的资产不只是房子车子和票子,还有这些非物质的遗产,这些上一代上上一代人留下的潜伏了文字和魂魄的纸张。在垃圾分类热潮高涨的今日,别“不小心”把你的一生心血给分出去了。打浆机可不管你的文字有多大价值,在打浆机边上,更不会站着一个写出《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工人师傅。不过,即使哪天真给分类列入可回收垃圾了,你也应当庆幸,至少没有浪费资源。
22、 留下来的,原因大致相同,留不下来的,各有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