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人食菱
1、2020年7月推文汇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3、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0《伯牙绝弦》
4、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
5、当然了,这是大道理。
6、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8、那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这个句子的难点在于,包含了一个倒装句式,学生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以……为”指的是“把……当作”,“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应该调整为“此坐强以不知为知也”,开头的“夫”为句首语气词,翻译为“这”或“那”,“坐”翻译为“因为”
9、D.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了解事物也当做是一种知识。
10、语文日课:书单汇总(建议收藏)
11、(2)其人自护所短。短(短处、缺点)
12、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那些历史上记载的急智小故事,不都是这样嘛。所以北人食菱的一步并没有什么问题,既护了短,又唬了人。糟糕就糟糕在他自以为成功,对后来的提问掉以轻心,随口敷衍,终于功亏一篑,面子全没了。
1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14、食:吃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5、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6、A.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17、北人食菱断句如下:
18、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9、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20、菱被国人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
二、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
1、此文讲述,因地理环境不同,北方和南方生长的食材会有所不同,所以北人不认得菱角本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虚心向席间的人请教,就不会犯将菱角连壳都吞进嘴里的错误,可惜北人没有请教。
2、北人食菱告诉人们的道理: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在多数时间里,我们不懂就要问。千万不要闹北人食菱的笑话,每天多学一点知识、无论是涉猎哪个行业的不懂的我们都要不耻下问,做一个有知识内涵的文化人。《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3、(云课堂)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同步课堂
4、北人不识菱”是出自文言文短文《北人食菱》,选自明代江盈科所著《缘箩山人集》,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5、写给这群可爱的小讲师们
6、这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7、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8、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阳光阅读100》
9、9月5日起。大家可以跟着择学堂平台推送的内容学习,学习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基础篇+50篇提高篇。
10、为了面子撒谎,其结果就是需要更多的细节去填充这个谎言。
11、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12、可到了初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会突然大量增加,语文学习在原来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内容上增加了很大一块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更是占有重要比例。到后来的中考、高考文言文这块的考核便成了拉开语文分数的重要模块。
13、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到南方当官,被人宴请在席上吃菱角,连皮一起吃了。有人告诉他说:“吃菱角要去皮啊。”这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无知,就扯谎说:“我知道啊,不过菱角壳是清热解毒的,吃了有好处。”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啊,就有人问:“原来您懂得这么多,在北方也有菱角吗?”他顺口答道:“山前山后,多的是这玩意儿呢”。
14、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5、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16、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7、《北人食菱》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18、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5《世无良猫》
19、状元大考卷┃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状元大考卷
20、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三、北人食菱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1、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原文:《北人食菱》明代江盈科
4、北人食菱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北人食菱》出自明代江盈科的《雪涛小说》,原文译文如下: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5、较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2020秋)
6、běirénshēngérbùshílíngzhě,shìyúnánfāng,xíshàngdànlíng,bìngkérùkǒu。huòyuē:"shílíngxūqùké。"qírénzìhùsuǒduǎn,yuē:"wǒfēibùzhī,bìngkézhě,yùyǐqùrèyě。"wènzhěyuē:"běitǔyìyǒucǐwùfǒu?"dáyuē:"qiánshānhòushān,hédìbùyǒu?"
7、大度的人一笑了之,有些人却无地自容。其实有句话说得好,面子是自己凑上去丢的。不知道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只要不是普通生活常识,像这种地域知识不知道一点都不奇怪,也不会有人取笑。
8、fūlíngshēngyúshuǐérfēitǔchǎn,cǐzuòqiángbùzhīyǐwéizhīyě。
9、外形:有些犹如牛头,有无角的,一角的,二角的,三角的,品种和外形各不相同。花色:白色、淡红色。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2020年11月推文汇总
12、有一个生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着菱角的壳一起吃了下去。旁边有一个宾客告诉他:“吃菱角要把壳剥掉再吃。”那个北方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错误),就说:“我并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连壳一起的原因,就是想用来清热解毒。”那个宾客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那个北方人说:“山前山后,哪里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3、(重要)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112篇
14、这是个小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而讽刺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想一下,是不是生活中充满了这些小场景?这个小故事因而颇具代表性。
15、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16、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3《陈元方候袁》
17、并壳:连同皮壳。
18、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7《读书要三到》
19、2020年9月推文汇总
20、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2《画蛇添足》
四、北人食菱拼音
1、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单元归类复习》
2、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北人食菱的道理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河中石兽的道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4、菱肉含淀粉24%、蛋白质6%、脂肪0.5%,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老熟果可熟食或加工制成菱粉,风干制成风菱可贮藏以延长供应,菱叶可做青饲料或绿肥。
5、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6、有助于健胃止痢,抗癌。有助于治胃溃疡,痢疾,食道癌,乳腺癌,子宫颈癌。菱柄外用治皮肤多发性疣赘;菱壳烧灰外用治黄水疮,痔疮。
7、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8、短:缺点,短处。
9、有关资料记载:欧洲称中国为极北人,依拉丁语原词之义,意思为“比北风还住得更远的人”,那也许就是今日所称的中国,另外在中世纪时,欧洲称中国为契丹(今日,俄文中的kitai仍指中国)。
10、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
1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这个北人,就是败在后续的扯淡反而证明了前面自说自话的荒谬,为人取笑。
15、解题思路:通读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及蕴含的道理可以知道,北方人因为不认识菱角的吃法,还故意装懂,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故而闹出了笑话。结合这一点,就可以想出自己对他这一行为的看法,告诉他其中的道理。
16、2020年4月推文汇总
17、A.坐着B.因为C.坐在座位上说
18、2020年12月推文汇总
19、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揠苗助长》
20、秋后成熟,果实变硬,野生菱角如不采摘则渐渐从茎上脱落沉于水底,来年发芽。通常在进入二月春天后,就要设置育苗地,密集的培育种苗,到初夏五月底到六月初一期水稻收成后,就将稻田整地筑地、筑埂,引水入田,移植菱角种苗。
五、北人食菱的翻译
1、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2、这是一个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
3、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4、《北人食菱》中,北方人把“北土亦有此物否”一句中的“北土”这一词语的意思,理解为“山北的地”了。这一点表现出他学识短浅、孤陋寡闻、强不知为知的性格特征。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其中的“北土”,意思是“北方”,是地域划分上的常识,他却理解为山前山后的土地,这表现了他的学识短浅和孤陋寡闻。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地里生长的,这表现了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当作自己熟悉知道的事情的性格特征。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像北方人那样,把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事情故意表现自己知道的,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北人食菱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北人不识菱》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6、菱角其果肉可食,嫩茎可作菜蔬,果有尖锐的角,俗称菱角。生长在湖里,每年8月份左右成熟,菱角藤长绿叶子,叶子形状为菱形,故果实称菱角儿。茎为紫红色,开鲜艳的黄色小花。菱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又称“水中落花生”,果实“菱角”为坚果,垂生于密叶下水中,必须全株拿起来倒翻,才可以看得见。
7、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瞬间。毕竟,世上恐怕没人是百世通的。作为当事人,适时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比如,在这个故事中,那位仁兄轻松地自嘲一句“看到菱角这么诱人,忍不住想吞下去”,大家一笑,也就了之了。这样做,比故事中北人的做法,显然高明了不止一点点。当然,从那位的旁观者来说,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可能会让别人当场尴尬的。如何才能智慧地做到善意提醒而又不给人尴尬呢?
8、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9、《北人食菱》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就像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孟母)乃去,舍市旁。
11、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12、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共10篇)
13、较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
14、《北人食菱》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5、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16、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翻译: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比喻不懂装懂,知错不改反而加以掩饰。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8、春天到了,花儿开了。这里有翠柳,有桃花,还有最可爱的你们呀。
19、书单:人大附中推荐阅读书目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在多数时间里,我们不懂就要问。千万不要闹北人食菱的笑话,每天多学一点知识、无论是涉猎哪个行业的不懂的我们都要不耻下问,做一个有知识内涵的文化人!《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