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的名言
1、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

2、出自《日知录·卷十三》。(译文)士大夫们的无耻,其实就等于国家的耻辱。
3、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4、译文:保卫国家,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5、(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zz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7、明朝天启六年(1626),十四岁的顾炎武与同乡挚友归庄一起加人了江南士大夫的zz集团——复社。顾、归二人不仅同年出生,而且还是同乡、同学,又志向相投。加入复社后,他们经常在一起纵谈古今,评论朝政,对于功名科举他们不感兴趣,对于封建礼教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被同乡文人视为异端。一次有人不无恶意地嘲笑他们说:“归庄腿瘸,顾炎武眼斜,两人凑在一起真可谓是‘归奇顾怪’啊。”
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9、顾炎武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
11、文章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刻苦、严谨、专注,认真好学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12、句意: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面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就骄傲自满。
1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4、明主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
1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刻在心里的,去年的疫情更是让我看到了我们国人的素养,真正的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因为我们的众志成城,所以我们才能很快的度过这场疫情,而国外为什么这么久了还那么严重,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够众志成城。
17、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1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顾炎武有哪些名言
1、“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
2、厄塞:险要的地方。曲折:详细情况。或:有的。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严重情况。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7、“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8、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
9、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10、水为地险,酒为人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二十八》。
11、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来身边退役的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核对校正。(他)有时自己走在平原旷野时,不值得留心,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及注释注解与阐发。偶尔有忘记的,就立即前往小镇店铺反复复习。
12、意译: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13、四: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
14、顾炎武名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天下无不可之风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祝您愉快。
1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6、(20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17、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8、句意:生命还没有一堆土所拥有的地方大,但人要有容纳"四海"和"天下"的心。
19、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20、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三、顾炎武的名言爱国激情
1、“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2、(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3分)
3、(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4、頋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毘山人,明末清初出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官学家,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之祖,同时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
5、(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6、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7、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扩展资料: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出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8、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0、“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1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2、句意:在学习上,如一天没有进步,便是退步。
13、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14、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15、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
16、古人求没世之名,乡人求当世之名。——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七》。
17、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18、2016年,千灯中心校以实施“顾炎武实践教育课程进课堂”课程改革项目为抓手,编制《顾炎武家风家训》校本教材,并在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在学校开设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展馆、顾炎武故居等地的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组织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将顾炎武精神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内心。
19、翻译: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扩展资料来历:
20、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四、顾炎武的名人名言
1、“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3、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4、(1)zz背景:官僚腐败;zz暴虐(或朝政混乱)。
5、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6、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初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傭,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少年时参加“复社”,和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生平著作40多种,累计400多卷,主要著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现存的诗歌还有420首。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了?就是国家的兴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尽到自己的力量和贡献,不能漠不关心,一个人如果国家的兴亡都不关心的话,就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和《列女传》。
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9、《顾炎武全集》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的全部著作,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等共34种,约1200万字。该套书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多方位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10、(20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出自《精卫》。(译文)我(精卫)宁愿填平东海,即使身体沉人海底,此心也不更改,只要大海没有填平的日子,我的填海之心就不会断绝。
12、十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3、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14、句意: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15、“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鄙俗学而求六经”……“治经复汉”。
16、五十岁后,顾炎武撰写了《日知录》。他在书中说:“即使是一位普通的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有责任的。”直到69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民族气节。
17、顾炎武有很多是名言名句,一:官多则乱,将多则乱,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三: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四: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纂刻,亦何益哉。五: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七: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九: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十: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十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8、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19、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
20、(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五、顾炎武的名言名句爱国
1、2015年8月初,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副总编辑景延安等来昆调研时确定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出我市朱柏庐《治家格言》专辑和顾炎武专辑各1期。目前,朱柏庐《治家格言》已于2015年9月8日上线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并在江苏卫视《廉政时空》栏目播出。当前,顾炎武纪录片脚本初稿已完成,正在紧张修改和拍摄中。
2、句意:即便路途遥远,也不必为天色将晚而发愁,老年人每天都渴望黄河水能够变得澄清。
3、不讳言“财”“利”,而在于利民还是损民,在于“民得其利”还是“官专其利”。
4、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5、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6、九: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9、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10、(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分)
11、出自《日知录·卷十九》。(译文)文章因为少而繁荣,因为多而衰落。
12、“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
1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
14、(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15、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6、译文:古人追求永久的名声,现在的人追求当代的名声。
17、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8、经学才是儒学正统,古代理学的本来面目即是朴实的经学,只是后来由于道二教的渗入而禅化了。因此,他倡导复兴经学,要求依经而讲求义理,反对“离经而讲道”。
19、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