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暮江吟
1、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2、《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描写的是秋季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d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3、更多知识点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
4、《暮江吟》的意思如下:
5、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
6、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7、《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
8、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9、《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暮江吟这首诗写的是(暮秋)季节,从(江上)到(岸边)(天空)的景色.表达诗人(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的思想感情.其中的比喻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呤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10、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11、——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诗人先写远处的残阳,再写眼前的露珠。
12、《暮江吟》描绘一幅夕阳映照在水面上,江水一半红色一半碧绿。一幅可爱的上弦月弯月像弓挂在天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13、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14、《暮江吟》选自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里,有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蟋蟀的住宅》,这个单元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写景的文章,需要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
15、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16、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17、先世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诗文皆长、左拾遗。历杭州(今浙江杭州)。贞元进士。其诗浅显平易。卒谥文、《琵琶行》最为出名。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露似真珠月似弓,半江瑟瑟半江红。元和年间,与元稹并称元白,为翰林学士。诗作以讽谕诗《新乐府》,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屡上奏章指摘弊政,直言无忌,晚年号香山居士。后还朝任中书舍人、《秦中吟》与叙事诗《长恨歌》、苏州(今江苏苏州)刺史。晚年居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尤以诗名世。白居易(772—846),授秘书省校书郎。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又号醉吟先生。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人,字乐天
18、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19、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20、《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蒋军晶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二、暮江吟赏析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解释: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3、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
4、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5、(作者)白居易(朝代)唐
6、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7、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8、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9、你们的感觉是准确的,诗人那时轻松愉悦,心情会影响一个诗人写诗时的用词。
10、该诗出自唐朝白居易笔下。原文如下:
1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把真珠写为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这里的真珠即珍珠。可怜在这里指可爱。这首诗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是描写“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原因。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是描写初三的夜晚露珠很像真珠,月亮格外的弯。
12、把滴滴清露比作粒粒珍珠,把一弯新月比成一张精巧的弓。写出了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13、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14、暮江吟(原文)作者: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仿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仿品:“无奈五更腊八天,含羞诗文人羞酒。”注:如果要与“弓”字押韵的话,可以把“酒”字换成“红”字,这样“弓、红”就押韵了。
15、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16、行:《从军行》《长歌行》《短歌行》
17、《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8、把露水比作珍珠,把弯月比作弓。原文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简析《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9、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20、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三、暮江吟白居易
1、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2、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3、《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原文为:
4、《暮江吟》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5、《枫桥夜泊》《古朗月行》《题临安邸》
6、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
7、一道残阳铺水中yídàocányángpūshuǐzhōng,半江瑟瑟半江红bànjiāngsèsèbànjiānhóng。可怜九月初三夜kěliánjiǔyuèchūsānyè,露似真珠月似弓lùsìzhēnzhūyuèsìgōng。《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的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诗人观察时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一些光线的变化。
9、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zz昏暗,牛李d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此诗。
10、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11、《悯农》《相思》《清明》
12、《登鹳雀楼》《寻胡隐君》《山居秋暝》
13、你们能从哪些用词中感受到诗人的轻松、愉悦?
14、《出塞》《村居》《晓窗》
15、《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7、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18、暮江吟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注释)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19、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
2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四、暮江吟注释和译文
1、《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2、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
3、——我从“可怜”这个词感受到诗人喜欢这黄昏十分江边的秋景。“可怜”是“可爱”的意思。
4、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6、③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7、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通珍珠)
8、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9、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10、诗人白居易也连续观察了,他在江边看了很长时间,你看出来了吗?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2、⑦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13、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14、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15、——一道落日的余晖,徐徐在江面上铺开,把江水染成了一半珊瑚红,一半碧玉绿。我爱这九月初三夜晚江面上的风景。月光照耀下,草丛中挂满了珍珠般的露水,天上的月儿像一把精致迷人的弯弓。
16、暮江吟是表达了作者辞官不做,途中借景喻人,这首诗比较隐晦,很多人理解为诗人辞官不做的轻松心情,其实是在感叹朝廷不用人才,也不识人才。重点描述了一种清秋的简约凄凉的独有景象,衬托了自己凄凉惨败的晚年心境,从而发出的悲叹。枫桥夜泊是诗人进京赴考然后名落孙山,回乡经过姑苏城,晚上在船上不能成眠,写下了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前途未卜的忧心,旅居他乡的寂寞,主体强调了一个“愁”字。这两首诗一个表达了悲凉落寞,另一个体现的是愁,这也许就是他们的不同吧。供参考。
17、《一字歌》《明日歌》《长相思》
18、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19、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zz昏暗,牛李d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20、责任编辑:卢坤霞审核:罗运锋
五、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2、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3、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4、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上弦月,其弯如弓。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6、——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路上写的,因当时朝廷斗争激烈,白居易不喜欢这种勾心斗角的氛围,主动要求外任。一离开京城,一离开朝廷,他觉得一身轻松,觉得愉悦自在,所以他笔下的风景有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7、bànjiāngsèsèbànjiānghóng
8、在江边站了这么久观察了这么久、观察这么细致的诗人,他的心情你觉得是怎样的?
9、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10、——从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可以看出那时正是黄昏,夕阳西下,还在江边,还没有完全沉下去。而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就说明夜已经深了,因为天已经黑了,有些冷,叶子上有了露珠,一弯弦月高挂空中。说明诗人从落日黄昏一直观察到月亮高升,观察了很长时间。
11、《暮江吟》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来源:http://www.slkj.org/b/5html
12、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3、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4、让我们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出节奏感。
15、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16、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7、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8、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1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0、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