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宋词鉴赏
1、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2、特点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臻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3、“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4、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5、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6、四是要领悟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
7、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8、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宋词就要欣赏宋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宋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宋词所追求的较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宋词首先应当注意的。欣赏宋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宋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宋词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宋词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宋词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9、全词情景交融,反映了词人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10、明明很喜欢一首诗,可是当看这些所谓赏析时,却总觉他的赞美总是擦肩而过,即夸不到点子,也触不到至美之处,如同嚼醋一般,仿朵一丛鲜花里跑出一只猪来,大煞风景。或者是那一只嚼牡丹的牛,总是各种不搭!
11、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出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12、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3、这是一首秋夜相思怀人词。开篇先写“残”,当指夜深,灯火将尽未尽,将灭未灭,灯光昏暗摇曳中,悲怆凄凉之意便透出纸背。时正秋季,天气骤冷,“秋气满屏帏”,便益觉凄清。宋玉《九辩》起首便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的气息是肃杀的、凄凉的、哀婉的,“满屏帏”可见是充斥室内,从外侧包拢着词人,而在词人内心,却也有一股如同秋气般的悲凉油然而生。
14、一是学习语言。唐诗宋词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
15、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16、“梧桐叶上三更雨”句,是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就此点出离别。
17、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18、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19、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20、敌兵闻风丧胆小心防备,夜晚也枕着空箭袋睡觉。我军勇气倍增磨刀擦箭,清晨便万箭齐发射向敌巢。
二、百家讲坛唐诗宋词鉴赏
1、自从看了各种诗话词话之后,小可就再也不看鉴赏辞典了,因为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这些由现代学者所著的厚重著作,只见其“厚”,未见其“重”,辞典的含量很多,鉴赏的含量更是大到出奇,出奇到全是水份。
2、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多抒写儿女风情,形式小巧精致,结构缜密圆熟,音律和谐流转,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委婉柔美,意境淡雅细腻。而豪放派则突破儿女情长,抒写胸襟怀抱,风格气象恢弘、雄健奔放,形式任性率志、不拘音律格式。豪放派由苏轼首开,此后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直到清代。总体上,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强。
3、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4、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6、✦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釭(gāng)。✦屏帏:屏风和帷帐。
7、追忆着往事,难平翻滚的心潮,感叹着今天,不禁满腹牢骚。春风纵然能将世间万物染绿,却无法染黑是的白须多么令人伤悼。洋洋万言的复国方略无人理睬,我只得向东邻换取学习栽树种草的书。
8、西江月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10、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1、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阑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揾。
1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zz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
13、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14、元代孔齐(孔行素)《至正直记》:“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
15、诗句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16、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17、区别功能主题的不同
18、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9、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20、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三、宋词鉴赏辞典
1、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3、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4、“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5、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6、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
7、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夜娖银胡䩮”,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8、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9、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10、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
11、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12、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少,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13、这是一种zz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
14、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15、链接:提取码:nv7w《宋词鉴赏辞典》是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韦立军。
1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7、简析:通观全篇,状物言情极尽精巧而不着雕饰痕迹,词人遣词炼意、体物抒情的精湛造诣淋漓尽现。全词多处用典,堪称咏雁佳句。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曰:“玉田《高阳台》,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与碧山如出一手,乐笑翁集中亦不多见。”
18、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zz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三类。
19、其实唐诗和宋词较大的区别,还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是歌词,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音乐服务。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20、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四、唐诗宋词鉴赏
1、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2、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zz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3、推荐上海辞书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两册)。上海辞书版的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非常经典,已经形成品牌。这套书其实是有《宋词鉴赏辞典》的,但《唐宋词鉴赏辞典》更超值,两书的宋代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白白多出了唐、五代、金部分,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元好问等大家。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4、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象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5、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6、过片又写目前衰颜,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今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
7、“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8、张炎词善于咏物。从咏物词的整个方法、风格和寄意来说,这首咏孤雁的《解连环》更有代表性。词人刻画孤雁的形象妙肖传神,在咏物的方法上,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烘托渲染,以物喻人,将咏物与抒情合而为通过对孤雁的描绘,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尽蕴含在对孤雁这一形象的描绘中。
9、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10、江苏古籍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一册)也很不错,我是两种都买了。
11、“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zz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2、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13、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14、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可以去买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说实话一百多的宋词字典北宋的选的不错,南宋就挺鸡肋了。。。豪放词太多了,而且像周密高观国陈允平那样的词人选的太少了)的这样的书。
15、“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
16、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17、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
18、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1)),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zz家、文学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2)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9、想当年我正在青春年少,统率着万千兵马旌旗飘飘。战士们穿着鲜明的衣甲渡江南归,英勇杀敌冲破了敌人的包抄。
20、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五、宋词鉴赏论文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2、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3、所以,古典诗词,小可只读诗话,确切地说是傅庚生先生所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以前的著作。在这些旧到发黄诗话中,小可能读到炼字,读到声律,读到意象,读出技巧,读出布局,甚至还可以摸到他们当初的创作构思。而且还能读到许许多多的诗人轶事。更有那些严谨到苛刻的考据,其细密推理之深,不下于去欣赏一部经典悬疑电影。
4、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5、鉴赏唐诗宋词,关键在于这4点。一是学习语言。唐诗宋词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传神。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二是要欣赏意境。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苍茫意境,《春江花月夜》的空灵意境等等。三是要体味情怀。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四是要领悟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唐诗宋词博大精深,反复学习,一生受用。
6、词是一种文体,由于宋代特别盛行,所以习惯上称宋词。唐中期以后,一些民间诗人把近体诗的整齐句子加以改变,依照流行曲调的节拍和韵律而裁定字句,就成为词。一首词的句子长短不所以又叫长短句。
7、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8、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众多,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9、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
10、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1、✦调:抚弄乐器。✦宝瑟:瑟的美称。✦金猊(ní):狮形的铜制香炉。猊,狻猊(suānní),即狮子。
12、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13、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遂人归。
14、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多写为儿女风情,形式小巧精致,结构缜密圆熟,音律和谐流转,语言清丽典雅,风格委婉柔美,意境淡雅细腻。而豪放派则突破儿女情长,书写胸襟怀抱,风格气象恢弘、雄健奔放,形式任性率志、不拘音律格式。豪放派由苏轼首开,此后与婉约词双峰并峙,平分秋色,直到清代。总体上,宋词的特征是: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的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向阴柔和婉而不是阴暗刚强。
15、诗词的文字之美看不出来,音律之妙看不出来,典故之精也看不出来,总之能把古典诗词秒切成解析几何,这倒是较大的功能所在。
16、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zz上不得意,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而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
17、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8、最主要看的词人,北宋是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欧阳修,贺铸等;南宋是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陈允平,周密,王沂孙,张炎,辛弃疾等。
19、“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0、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