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王安石在相位
1、这是一首出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zz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2、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zz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3、王安石“泄湖为田”的主张非常明确,也十分契合“农田水利法”的精神:他希望在玄武湖中开十字形河道,将湖水泄去,将湖中鱼虾分给江宁的贫穷百姓;水退之后再将田地分给贫民耕种,一方面解决了当地贫民的生计,一方面又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可谓两全之策。
4、诗中的王安石沉浸在这项“泄湖为田”工程所带来的眼前利益中,完全未曾料到后患即将到来。
5、此后,世世代代的杭州人纷纷用诗文称颂“苏堤”带给杭州的安宁与平静。相形之下,饱受水患与旱灾的南宋人曾多次对王安石“泄湖为田”的主张耿耿于怀。南宋《景定建康志》也指责王安石“田出谷麦,所利者小;湖关形势,所利者大”,并提出复湖的主张。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和至正三年(公元1343),元朝的南京地方官曾两次疏浚玄武湖,以期减少后患,南京城遇雨成灾的局面才稍获改善。
6、关于项羽渡不渡江东,杜牧在《题乌江亭》中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很不以为然,特意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来反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7、*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出色留言将有机会获得《新乌合之众》(中信出版集团)图书一本
8、江淳:台海无战事,中美难开战
9、郑侠画画上瘾,见吕惠卿窃据相位,又以唐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卢祀等忠奸宰相事迹,画成《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将吕惠卿比作奸相李林甫。
10、试题答案:小题1:(4分)(1)拜访(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小题1:(2分)B小题1:(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小题1:(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11、尤以曾深受王安石信任器重的吕惠卿为甚,变法后期,为取王安石的相位而代之,竟向神宗出卖了王安石的私信,离间王安石和神宗。经此致命一击,执拗自负的王安石一蹶不振,变法之事终告失败。
12、噫吁嚱忽开云际愈妍日,
13、呜呼哀哉君子耶小人耶均俱在,
14、“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15、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的亲戚萧氏的儿子来到京师,来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他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想到王安石必定会准备丰盛的菜肴。时间已经过了正午,(萧氏子)感觉很饥饿但是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令他坐下,水果蔬菜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理就已经感到奇怪了。酒过三巡,才上了两枚胡饼,其次上了四块猪肉。一会儿就上饭,旁边上了一道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是骄横,不再下筷子,只是吃了胡饼中间的一点,留下了其余部分。王安石自己拿起来吃了,萧氏子很惭愧地离开了。
16、清风六合扇淳静,何必挥鞭入深愁。
17、至于“一鸟不鸣山更幽”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但诗句背后,更多的是王安石晚年心态的写照:
18、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19、其哀乎读阅薄寒天下事,
20、王安石是北宋名臣,他倡导改革,但未能成功。此外,其文学地位在北宋也是首屈一指的。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开始推行新法,但由于保守派的阻挠以及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于熙宁九年罢相,此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zz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二、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译文
1、要认识王安石,首先要认识到,他是个大zz家;其次才是一个杰出的诗人。我们评价他,就不能只是把他当成一个诗人这么简单。
2、王安石十六岁随父入京,以文结识曾巩,彼此引为知交,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读了其文,大获赞赏。王安石二十一岁时考中进士,那科的状元叫杨寘;王珪第二名,是榜眼;韩绛第三名,探花郎;第四名可大有来头,就是王安石,是传胪。这一年会试,高手云集,这一科取了三个宰相。王安石因为不谨慎用词,把到手的状元给弄丢了。
3、教育公平:《流动儿童蓝皮书》|提问杨东平I、II|视障考生|教师流动|高考与自主招生|减负|“精英共同体”|教育焦虑
4、不过,王安石的执拗,一旦表现到zz上,是好是坏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虽说有因满朝官员反对变法,尤其是台谏疯拱激荡导致的保护性固执,但这固执也是王安石作为宰执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权衡并且自我警惕的性格——遗憾的是,他太自信了。
5、郑侠知道劝谏王安石已行不通,遂于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根据流民惨状画成《流民图》,并《论新法进流民图疏》,送至内阁,不收。
6、变改魄魂葬,绝怜阔论钩。
7、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8、天灾人祸与变法无关,那是自然现象;
9、比如,实行青苗法时,上下招怨,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抑配问题,即强制。王安石在鄞县实行青苗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采取自愿原则,不是强迫人。这种小额的农业一旦通过定指标、派任务变成强制性的,必然瞬间从善政变恶政,金镯变铁铐。然而,王安石很“拗”,他看到了青苗法“抑配”迅速地增加了财政资源,就坚不肯改。这种“执拗”显然非常糟糕,已经离他最初的本心很远了。废除抑配、降低青苗钱利息到一分利,不以青苗法推行情况考核地方官政绩,要到20多年后绍圣年间的1095年章惇独相时才实行,到那时青苗法才真正成为善政。
10、看到这里,似乎觉得王安石是一个很愿意为了反驳而反驳的人。
11、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的仁宗朝,当个京官无事可做,在因濮议之争两派打得天昏地暗的英宗朝,京官也一样无事可做,王安石看得了了分明。当世与后世许多人认为王安石拒绝当京官是待价而沽,这显然因为他们对仁宗英宗两朝的zz形势不了解,看低了王安石的志向——且不论这志向最终到底是利国还是害国。
12、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
13、吕惠卿大怒,以诽谤之罪,贬郑侠为汀州(今福建长汀)编管之职。行至半途,又将其追回,欲罗织罪名害死郑侠。
14、从他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仁宗在位四十年的种种弊端,读出了:此法怎么守?
15、就这样,身居高位的宰相王安石,被一个看门小吏的一幅画,生生拉下了相位,可谓古今少有。
16、朝廷多次想调王安石入京为官,都被他以种种理由固辞不就。当时,天下士大夫们都想一识王安石,缘故在于如此高人,只能读其文,不能谋其面。而且,王安石在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时,他皆无意功名,不求仕途。在别人求之不能得,在他视之若鸿毛。直到朝廷任命王安石修《起居注》,王安石在多次辞谢不准的情况下,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而等到王安石入京后,又被任直集贤院、知制诰。还负责审查京城刑狱案件,一时被读书人引为盛事。
17、郑侠早年随父亲到江宁(今南京市),在父亲税酒监所附近的清凉寺读书。
18、就这样,饱受争议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在江宁城大笔一挥,从此将玄武湖从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300年。
19、王安石不过借此压压郑侠的气焰,又先后派儿子王雱、门客黎东美上门劝说,奈何郑侠是个死心眼,誓不与新法共存之。
20、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三、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拼音
1、宋神宗在提拔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副宰相)之前,曾多方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2、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至臻。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zz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3、京jīnɡ口kǒu瓜ɡuā洲zhōu一yī水shuǐ间jiān,
4、孰不知,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在你王大宰相眼中,那些灾民自然属于可以为变法而牺牲的那部分,呵呵哒。
5、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6、“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zz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稷契是他的zz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7、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8、思索再他做出了一个“泄湖为田”的重大决定,并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向神宗皇帝上了一封《湖田疏》:
9、再如市易法,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官府不垄断市场,不强制收利息,市易法确实可以起到疏通市场,打击奸商的目的。但王安石为了抑兼并,打击豪商,让官府垄断市场,低价强买、高价卖出,与小商小贩争夺毫厘之利,对商人则强贷收息。于是京城市场萧条,货物腾贵,周边商人绕道而行,商税收入大幅下降,给所有人都造成了损害。宋神宗曾经困惑不已,问王安石干嘛搞得这么苛刻琐碎,老百姓买块冰要经过官府,买把梳子,买点芝麻都比以前贵,不如算了吧。王安石力辩不可罢,说是立法不能嫌繁不繁琐,要看好不好。问题是,老百姓买东西贵,不就是不好吗?
10、此时,王安石本人已从江宁任上调离,复拜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再度进京主持变法。对王安石恢复信任的宋神宗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
11、3月9日星期三壬寅年二月初七
12、彼时,王安石才二十一岁,皇帝已经三十二岁了,他怎么能如此猖狂的用这种语气对皇帝说话?于是,王安石与状元失之交臂。同时,一个让历史尴尬的事就此铸成: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是状元出身。
13、然而,王安石终归是拗相公,成其美玉般品格者,在其拗;不畏死生横身当国者,在其拗;只是,隳朝政败国事者,还是在其拗。
14、呜呼,安石常有,而郑侠不常有,为之奈何。
15、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再次召见王安石。此时宋王朝面临zz、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问题,急需解决的经济困窘、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国防较为可靠堪忧,对此,王安石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改革制度;简明法制。
16、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绿:吹绿。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17、台湾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评论王安石,“他对zz自有一套高远的理想。他任事的勇敢,操守的廉洁和学识的渊博,都是难得的”。但惟其如此,其悲剧格外令人感慨、深思。
18、江淳:鼠年迎财神的爆竹声令人悲悯
19、“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zz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更重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zz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这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20、翌日,即下令开封府发放免行钱,三司(财政)察访市易法,司农发放常平仓粮,三卫(禁军)上报边境用兵,诸路(省级行政区)上报流民情况,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民间竞相欢呼庆贺,神宗又下《责躬诏》。
四、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答案
1、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水果和蔬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已经对王安石没有准备菜肴感到十分不满了。他们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回去了。
2、相位(phase)是对于一个波,特定的时刻在它循环中的位置:一种它是否在波峰、波谷或它们之间的某点的标度。是描述讯号波形变化的度量,通常以度(角度)作为单位,也称作相角。当讯号波形以周期的方式变化,波形循环一周即为360º。常应用在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学、电学等。例如:在函数y=Asin(ωx+φ)中,ωx+φ称为相位。
3、故老相传云,煜在位时纵侈无度,故增赋至是。欧阳谓行密为盗亦有道,岂非以其宽厚爱人乎”。又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草书长进的经过。书中记徐师川论诗语,言“目力所及,皆诗也”,而不可“自作镌空妄实之想”。
4、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5、郑侠你这个耿直boy,王安石以变法得以入相,你让他停止变法,岂不是变着法儿说“你别干了,下台吧”?这就是你所谓的报答方式?
6、林语堂先生论及此事,干脆地表示:那场zz悲剧的发生,就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王安石相信坚持是成功的方法,但他却把“固执”当做那种美德了。
7、相位传感器是专门为检测发动机的配气相位而诞生的一种传感器,主要是检测发动机的凸轮转角,以此来进行判断。现在市场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磁电式,一种是霍尔式,需要说明的是它们的输出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种磁电式相位传感器主要是正弦输出,第二种霍尔式的相位传感器是方波输出。
8、臣蒙恩特判江宁军府,于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到任管当职事。当时集官吏军民,宣布圣化,启迪皇风。终戍一载,所幸四郊无垒,天下同文。然臣窃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馀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馀水,决沥微渡,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贫民得以春耕夏种,谷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无以侵渔聚敛,只随其田土色高低岁收水面钱,以供公使库之用,无令豪强大作侵占。专驾巡狩,复为湖面,则公私两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绥怀贫腐。
9、王安石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家,苏东坡的抱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10、王安石变法,其间将近十五年。十五年中,每有新法,必有或大或小的弊端,也有或多或少的争议,但是,“富国强兵”的效果十分显著。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时国库积蓄可资朝廷二十年支出。“强兵之法”使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王安石从西夏一举夺下五州失地,这些失地被续掌相权的司马光,无偿地送给了西夏。
11、三日以后,天降大雨,“远近沾洽”。群臣入贺,神宗把《流民图》及奏疏拿出来传阅,并责怪他们,群臣连跪两次谢罪。
12、倒影绿茎红艳萼,曾经寸裂惜随流。
13、言中颠顿膝,语后难搔头。
14、试题答案:小题1:(4分)①谒:拜见,请见②去:离开③复:再,又④食:吃小题1:小题1:(B)(2分)小题1:(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小题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15、王安石此举虽能取得以上二项近利,却忽视了玄武湖较大的功能——它是南京城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期,孙权曾在南京开挖潮沟、运渎、青溪等河道,与玄武湖相通,通过蓄积周围山上流下的雨水,向南京城输水,以利民用、运输、灌溉。如果遇上洪水,玄武湖还可以蓄留一定水量,减轻城市水患。
16、再虞江宁老,书决待潜虬。
1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多记两宋轶闻,可补史传之阙,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于南渡后刘、岳诸将,皆深相推挹。”《独醒杂志》为研究两宋的典制、故实、诗文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资料。
18、是不错的盘子,刑克的相位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也算是对你的历练,有时候后也会是动力,还不错的
19、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20、又记王德升“久居玉笥,于山中景物体味颇深,故作诗、评诗自有独到处。”皆为至语。
五、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王安石的品质
1、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2、座次智翁皱,孤身半夜留。
3、熙宁七年,郑侠绘制《流民图》进献给神宗,称:“旱灾是变法而起,罢了王安石,老天一定下雨。”神宗贬郑侠谪岭南。因两宫哭逼,王安石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官衔出知江宁府。王安石临走犯了一个错误,用了吕慧卿代替自己推行变法。吕惠卿上台即报复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夺去他官职罢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者泣下。”
4、熙宁锦囊定,明月记还羞。
5、波上万般五岳烟,峦霜千树一琴遒。
6、于王安石,谈什么诗词歌赋?谈什么琴棋书画?文人技末而已。于中国,为斯人,心痛不己;于中国,为斯人,应为不朽。与谢安比,魏晋风度,就是一种逼格;于我的偶像苏东坡比,东坡的抱负差他何止十万八千里?
7、“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8、不幸的是,这几位为人行事均有“小人气息”,品格多有欠缺,甚至恶劣处,使社会舆论逐渐失去对王安石及新法的同情。
9、明mínɡ月yuè何hé时shí照zhào我wǒ还huán。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1、当宋神宗与王安石成就千载一遇的君臣之合,并且开始变法之后,王安石的拗相公本色就真正显示出来了。但这种“拗”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需要看具体的情境而定。有时,不顾具体情况,一味地反击性执拗,好事也会被败坏。
12、君不见鼎甲安期洞壑游。
13、魏晋胸怀断,更教得乞休。
14、(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15、忘形诸种恨,洗却各样惆。
16、(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7、王安石为什么会面临这种“人事危机”,除却一些反对者基于认知层面对新法不能认同外,王安石较浓厚的法家气质和执拗刚愎的性格是主要原因。
18、仁宗问他:“爱卿,天下疯传,说你曾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9、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自幼博览群书,善写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主持变法。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存世。词存二十九首。
20、如此境况之下,各地官吏仍然逼迫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饥民只得以草根米糠充饥,变卖田房乃至质妻鬻子偿还官债。四处背井离乡的流民,不绝于途,怎一个惨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