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潼关吏
1、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2、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
3、“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
4、身陷长安的杜甫,内心满是焦虑。他盼望着朝廷可以打败叛军,重夺长安。
5、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6、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7、(38)夜久:夜深了。
8、文|有书琳琳柒·主播|阿成
9、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10、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众多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11、备考|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12、(18)新:最近,刚刚。
13、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14、可宰相李林甫,却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使得天下士子皆空欢喜一场。
15、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16、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17、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18、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19、(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0、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二、潼关吏原文
1、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2、三吏三别情,半生报国梦。
3、她只盼丈夫平安回来,两人白头到老,两不相忘。
4、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5、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6、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7、(45)独:唯独、只有。
8、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9、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10、(向上滑动查看整首诗)
11、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12、潼关吏⑴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⑽,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
13、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4、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灿早霞!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仇;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
15、(28)完裙:完整的衣服。
16、哥舒:哥舒翰,唐朝出名将领,安史之乱时在潼关拒敌,因与杨国忠不和,被逼进攻叛军,却遭遇了伏击战,差点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俘投降。
17、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18、“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19、(29)老妪(yù):老妇人。
20、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三、潼关吏朗诵
1、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2、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3、(43)明:天亮之后。
4、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5、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6、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7、据《新唐书·杜甫传》记载,天宝十三年,杜甫为玄宗祭祀盛典进献了三篇63赋,玄宗并没有太多重视,仅任他为河西尉。
8、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乞怜谋生。
9、然而,杜甫却因为为好友房琯仗义执言,惹怒了肃宗,被贬华州。
1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1、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12、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13、最终,也仅获得一个正八品下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位。
14、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zz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15、(5)逾(yú):越过;翻过。
16、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17、连云:连接云天,言其高。
18、(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19、诗人路经潼关,看见士兵们劳苦筑城墙,便问吏卒。吏卒自负城墙坚固高耸,这又让诗人想起了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
20、一路走来,杜甫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见到唐肃宗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四、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1、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2、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3、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说明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从而指出了封建政权与众多人民的根本对立性。
5、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6、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7、在唐朝璀璨的诗歌星河中,李白、杜甫二人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双子星。
8、《新婚别》中,虽是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但却勾勒出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形象。
9、潼关吏的吏是官差,差役的意思。
10、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11、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12、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1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14、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15、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6、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17、(跟S姐背诗文)《道德经》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
18、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9、年代:宋作者:晁补之
20、撰稿|田南池播讲|方明
五、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1、点击右边的按钮,可以向下滑动,阅读全文
2、一将成名万骨枯,战争中,无论朝廷军还是叛军,为了战胜对方,都要时刻保障己方的实力。
3、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4、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5、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6、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7、年代:元作者:张养浩
8、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9、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中国说》诵读
10、(19)存:活着,生存着。
11、(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2、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13、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14、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15、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16、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17、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1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诵读
19、这些诗篇,是百姓遭受战乱之祸、灾难深重最为的见证。
20、潼关有八处胜景。雄关虎踞:指潼关故域东门外的麒麟山角,形如一只猛虎蹲在关口。禁沟龙湫:在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处。秦岭云屏:把秦岭云雾缭绕的自然风光比为潼关的屏风。中条雪案:指中条山清幽、美面的雪景。风陵晓渡:风陵,是指神话中女娲氏的陵墓。在潼关故域东门外黄河岸河滩。风陵处的渡口称为“风陵渡”。黄河春涨:春天黄河河水剧涨,站在潼关域头北眺东望,银光四闪的冰凌伴随着黄河水汹涌而下,颇为壮观。谁楼晚照:指潼关谯楼(指西域门楼)曰落时的景致。道观神钟:因麒麟山顶道观里的“神钟”而驰名。相传此钟因洪水泛滥被冲到潼关,后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被挂在了钟亨上。